- +1
政治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造|中国何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编者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政治是理解现代国家的钥匙,也是深刻理解日常生活实践的知识和素养。值此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到来之际,继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首度开设“政治关键词”专栏之后,澎湃新闻再度和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政治学会联合推出这一专栏,旨在通过解释新闻与生活中的政治关键词,普及政治学常识。
今天的政治关键词是“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何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此时,我国还不是社会主义社会。1953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一方面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另一方面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关于何时向社会主义过渡,1952年,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原来的设想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10到15年的新民主主义建设时期,再采取实际步骤,从容地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到1952年,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对原来的设想有了新的认识:认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机已经到来。1952年9月24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我们要在“十年到十五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不是十年以后才过渡到社会主义”。刘少奇、周恩来等也都论述过“从现在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去”的设想。
1952年,中国经济内部关系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呢?从1949年至1952年,在国民经济恢复过程中,中国经济内部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在新中国成立的头三年,社会主义因素在不断增长。第一,公私经济所占比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加强,不仅控制着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产业部门,而且在现代工业中超过私营工业占据了优势。第二,私营工商业在不同程度上接受着国家管理和监督:通过加工订货、经销代销、公私合营等方式,相当一部分私营工商业被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第三,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在农村普遍开展:全国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参加互助组的农户已占到农户总数的40%。上述变化,用周恩来的话说,就是“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一天一天增加,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一天一天加强”。另一方面,国营经济和私人经济之间出现和积累了新的矛盾。随着工业恢复和新建设项目开工,对商品粮和工业原料的需求大幅增长,而土地改革后个体农民扩大再生产的能力非常有限,不能满足大规模工业化的要求。国家要求实现工业化,把有限的资源集中使用到重点建设项目上;而私营经济则要求扩大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来发展自己。总之,社会主义因素的增长、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之间的矛盾,二者叠加起来,于是对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被提上日程。
什么是“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6月1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首次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同年12月,经过毛泽东修改,关于总路线的完整表述被确定下来:“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当时,对这条总路线的内容有一种通俗的解释:好比一只鸟,它要有一个主体,这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它又要有一双翅膀,这就是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体两翼”、“一化三改”的说法由此而来。从1953年开始,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始进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有何特点?在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没有照搬苏联经验,而是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第一,对个体农业,主要是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发展到“高级社”。第二,对个体手工业的改造,也采取了类似的过渡方法。第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从国家资本主义的初级形式(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等),逐步向高级形式的公私合营过渡。在党的社会主义改造方针的正确指导下,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总体上是稳步前进和健康发展的。当然,社会主义改造也存在着缺点和偏差。例如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1955年夏季以后,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较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岀:社会主义改造尽管存在某些缺点和偏差,“但整个来说,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教授)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