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沿着“女神的足迹”,听陶璐娜王琳方亚芬,讲述她们的故事

澎湃新闻记者 徐明徽
2019-09-21 11:20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作家王安忆在《上海女性》一书中说,女性,是上海最好的代表。从“崇拜名牌”到“彰显自己”,从“他人喜欢”到“自己欣赏”,从希望“被悦”到关心“己悦”,上海女性凸显了中国当代女性自尊、个性的生活理念,自信、独立的精神风貌。

9月19日下午,由上海市妇女联合会和新民周刊社联合主办的第六届女性读书讲坛“我的初心我的梦”——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女神的足迹》新书发布会在交通大学文治堂拉开帷幕。

演员王琳、国家一级演员、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史依弘、国家一级演员、上海越剧院一团团长、著名花旦方亚芬、上海自行车击剑运动中心党总支书记陶璐娜、上海隧道上公司高级工程师、中共十九大代表何小玲来到文治堂,向观众讲述她们的初心与梦想。

方亚芬

方亚芬是上海越剧一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白玉兰奖、梅花奖获得者。方亚芬师从越剧大师袁雪芬,被视为越剧袁派的最佳继承人。她的扮相清丽,雍容大方;天赋好嗓,甜润明亮,不仅具有袁派唱腔的魅力,而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方亚芬戏路开阔,唱作俱佳,戏迷称其为“方女王”,在《红楼梦》中一人分饰数个角色,至今无人可以超越。

方亚芬戏称自己是个很“二”的人。不仅出生在2月,而且名字里的“亚”字也是第二的意思,父母希望能够永远宠爱这个小女孩。方亚芬对自己所从事的戏剧事业,却是“从无二心”。

30多年的戏剧生涯,方亚芬不仅传承传统戏剧,还打破界限,跨界学习演绎京剧、昆曲、话剧,塑造截然不同的舞台形象。除此之外,在越剧团面临重重困难之际,方亚芬放下自我,放弃荣誉,勇于担当越剧一团的团长,开启8年“抗战”的不凡历程。从优秀的越剧演员,到优秀的剧团管理人,方亚芬在不同的舞台上尽情书写着不同角色的精彩。

陶璐娜

陶璐娜是著名体育运动员,2000年悉尼奥运射击冠军。退役后走上体育管理工作,成为上海市射击射箭运动中心副主任,现在为上海自行车击剑运动中心党总支书记。从赛场走到了幕后,陶璐娜在讲坛上大方分享了几个自己“失败”的故事。

1999年,作为中国女子射击队运动员,资格赛第一、志在必得的陶璐娜却意外只获得世界杯射击比赛女子气手枪亚军。2000年获取奥运首金之后,陶璐娜又在25米运动手枪上获得亚军。这个结果让陶璐娜非常不满意,因为在资格赛的时候她给自己设定的目标就是打破奥运会纪录,但是因为想得太多,没有完成目标,决赛的时候又因为一只小鸟的干扰而在自己最擅长的项目上栽了一个大跟头,陶璐娜意识到“把握过程比想象结果来得更加重要,射击比赛不到最后一刻,谁都不知道冠军会是谁。每一枪都需要全神贯注地去完成,想得太多,反而会失去太多”。

从运动员转型体育工作管理者,陶璐娜也屡屡经历“失败”这门必修课。第一次给领导写发言稿,只有“同志们,大家好”被留用;第一次拉赞助,区区5万块钱也被人无情拒绝……无数次的失败,让陶璐娜意识到,体育带给她真正的收获,不是金牌,而是勇往直前的勇气和决心。“把握过程,才能最终赢得结果”。

王琳

王琳以塑造性格各异的角色著称,从《情满珠江》的张越美到《情深深雨蒙蒙》里的雪姨,再到《笑着活下去》中的徐丽然,王琳带来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的荧屏形象。十几年的演艺生涯磨练得她演技愈发精湛出色。

王琳回忆起第一次“触电”的经历。17岁,王琳作为大导演斯皮尔伯格指导的电影《太阳帝国》中的一名龙套演员,在外滩扮演逃难群众奔跑了三天,真正体会到什么叫“跑龙套”,并拿到了作为一名演员的第一份酬劳:33元。

此后,王琳燃起了对表演的热情,考上了上海戏剧学院,并作为优秀学员前往前苏联学习斯坦尼斯拉夫表演体系。不过老师一直觉得她的眼神太清亮,缺乏浑浊度,做不好一个演员。30岁的时候在《情深深雨蒙蒙》中饰演雪姨一角,曾经让王琳很沮丧。她想演绎更年轻的角色,却被导演告知长得很老旧,眼神中有浑浊度,王琳就这样心不甘情不愿地跨过职业青春期,直接进入中年期。

演员是一个被动的职业,很多时候并没有太多选择空间。雪姨一角的巨大成功让她成了“坏女人”专业户。《色戒》里一场仅仅只有3、4分钟的麻将戏拍了整整3天,她发现了李安导演对于演员创作欲望的极度尊重。但这样的经历,并不太多。即便上一个真人秀,扮演自己,也被节目组给剪成了一个“恶劣、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中年妇女”。

照顾儿子、家庭多年,王琳放弃了太多重要的角色。当一个女演员一直消失在镜头前,能够得到的机会肯定是少之又少,即便连妈妈的角色可能都得不到,可是王琳不想放弃,她坚定地说,“我们要化被动为主动,有信心地迎接每一个明天”。

史依弘

史依弘是上海京剧院的梅派大青衣,国家一级演员,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史依弘由武旦开蒙,后潜心研究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所创立的梅派艺术,参与多个京剧新剧目的创作,成为文武兼擅,风格鲜明,具有时代特色的新一代京剧演员。她大量地创排新剧目,使她的表演突破了传统京剧行当的局限,具有节奏明快,演唱与表演结合紧密,人物性格时代特色鲜明,勇于探索等特点。

她唱做俱佳,文武兼善。扮相俊美清丽,嗓音宽亮动听,做工细腻沉稳,台风端庄大方,颇有大家风范;武功扎实稳健,出手快捷从容,有“彩色旋风”之誉,堪称当今青年京剧表演人才中的佼佼者。

史依弘说从艺的初心是“为国争光,为人民服务”。22岁就获得戏剧梅花奖,让史依弘觉得自己懵了。她觉得自己还有那么多不足。因为等待太煎熬,2005年,史依弘做了一家文化公司,主动出击排新戏。2019年新剧《新龙门客栈》推出,引发业界轰动。剧评人说,欣喜地第一次看到京剧中有了女性主义的出现。这样的高度评价让史依弘坚定了推广京剧的决心和信心。“我们应该多排一些女性主义的戏。”

何小玲

何小玲是隧道股份上海隧道地基公司维保事业部经理,十九大代表。她肩负着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和地铁隧道营运安全的重任。作为团队中唯一的女性,20多年来她坚持每晚在地铁停运后,带领团队行走在上海4条线路200多公里的隧道中。她首创微扰动工法,对运营隧道沉降收敛的“世界性”难题给出了中国方案,为上海建设“五个中心”,打响“四大品牌”贡献巾帼力量。

如今上海地铁全网客流接近每年40亿人次,日均客流超过1000万人次,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庞大数据,同时也意味着上海地铁面临着巨大的运营压力,这些压力既来自于客运服务的压力,更来自于后勤维修的压力——全网地铁的区间隧道、设施设备每天都在高负荷运转,一旦发生故障导致地铁停运影响的就是数十万人甚至数百万人的正常出行。

作为上海城市“心血管疾病”整治的专家,何小玲的工作就是穿行于城市地下的一条条动脉血管——隧道,为地铁隧道做“外科手术”,解决地铁区间隧道的结构“顽疾”,确保地铁运营安全。

何小玲说,“我们总是昼伏夜出,每天地铁停运之后才是我们工作开始的时候。对于地铁常规维保来说,我们的工作是从巡检开始的,我始终认为,要了解隧道就得靠脚走,每一个区间、车站都要去看一看,这样每个区间、车站有什么缺陷,出现渗漏水的情况,就会心中有数。入行十多年来,我已经记不清走坏了多少双鞋,唯有手中的巡检灯倒是质量很好,一直陪伴着我。隧道里不像我们在地铁车厢里,里面光线昏暗、含氧量低,又闷又热,脚下与两侧布满了轨道、轨枕、各种感应器、测量点、电缆和指示牌等设施设备,走起路来磕磕绊绊、还要注意保护和避让设备,同时又要仔细观察全断面是否存在渗漏水、结构破损等病害,十分困难,有时候一个晚上就要这样走上7、8公里,边走、边检查、边记录,对耐力和耐心都是一种考验。更不用说我们还要在地铁停运的短短几个小时内,携带大量的设备材料进去维保施工,而且施工完后必须工完料清,不能落下甚至一个螺丝钉。”

很多人都觉得女性不适合做隧道维保这个行业。可是何小玲偏不信,巾帼何须让须眉!随着时间的推移,何小玲结识了一群可爱又可敬的同事以及农民工,也了解到了上海地铁隧道太过于脆弱,而隧道维保领域的专家“医生”又太少了,既然总有人要做,那么就没必要去逃避。“哪怕个人的力量有限,我也愿做那负重前行之人”。

隧道维保工作是枯燥而又单调的,但又极其需要细心与耐心,任何一处遗漏或者失误都有可能对地铁运营造成影响。“5+2”“白+黑”是他们的常态,全年365个日日夜夜,他们穿梭于上海地铁的各个区间隧道,进行各类隧道整治施工。除了地铁隧道的维修维保外,他们还担负着重大工程建设的应急抢险重任。十几年来,何小玲团队完成了200多次应急抢险任务。

应急抢险是没有节假日的,哪怕春节也要留下一批人值班待命,多年来,每年的除夕都是何小玲带着儿子、老公和农民工兄弟一起看晚会、包饺子、吃年夜饭。何小玲的老公也是一名隧道人,遇到抢险时经常是她在隧道内、老公在地面上,里外配合一起抢险。对于儿子,她总觉得亏欠了太多,不过正是有了家人的支持,才让她免除了后顾之忧,全身心投身于隧道维保事业中去。

“宜居的城市,必须是安全的”,何小玲说,安全感是获得感、幸福感的底线,她也始终致力于保障城市轨交安全。“隧道维保行业从无到有发展至今,经历了太多的挫折与磨难,如今的隧道维保行业正蓬勃发展,走向更专业、更科学、更高效。对我而言,保障城市地铁的运营安全是我的使命与担当,我也坚信我和我的团队会做的越来越好,十九大回来后,我也一直在宣传我们的行业,我希望在我的影响下能够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维保行业,一起来保障城市轨交以及城市建设的安全,我也始终心甘情愿一辈子做一名‘地下工作者’,做一名城市地铁隧道的‘专科医生’。”

    责任编辑:程娱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