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第一次的离别》:儿童视角下的原始世界

2019-09-21 13:1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我什么都不害怕,就害怕妈妈走丢”——这是同伴在问「害怕什么」时,年幼的艾萨给出的回答。无论是在中国传统的视野下,还是在现代关系学的视野下, 「母亲」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其角色里一半附着着孩童的依恋,一半附着着丈夫的依赖。而当这些依恋性的情感被“拆散”,作为孩童,应该如何是好?

《第一次的离别》未曾给出这个答案,但它给出了一个具象化的世界,和一个新的想象天地。其实,若想期待电影能够给出某些问题答案的话,也就偏离了轨道。只是呈现,而不以情绪干涉叙事;只是诗性,而不是现实的割裂;只是一部儿童影片,而不是复杂世界的变体。这,便是《第一次的离别》。

《第一次的离别》 海报

自然美学风格下的儿童影片

《第一次的离别》被定义为一部新疆儿童电影,影片以几个小孩的视角展现出了儿童世界里的种种情绪感知和生活片段,但这部影片和过往意义上的儿童影片不尽一样。现实主义中的诗性在维吾尔族儿童的生活镜头下,被浸染成了一副纯真的画卷—— 广阔的草原、踢来踢去的足球、咩咩叫的小羊、一垛垛的草、欢快的歌声、原始的生活环境 ——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将男孩儿与母亲、伙伴离别的意味压的很低,就连男孩找不到母亲时哭着叫「妈妈」的镜头都透着诗意的美。

广角镜头下,西域的自然之美和维吾尔族的传统风俗被放大。种收棉花,吃馕,唱自己写的歌,用红色的暖壶,铺花色的床单,就连女孩儿变魔法都是要变成「青蛙」,当所有的镜头都对准最真实原始的新疆,诗性的营造、种族的讲述、自然美学的成型就都变得水到渠成了。

《第一次的离别》剧照

儿童视角下的离别诠释

离别不尽然全是压抑悲伤的,起码在儿童的世界里,离别是由眼泪和无助构成的纯真想念——这便是《第一次的离别》所表达出来「离别」。观众作为观影者时,由于生活经历、个人经验等一些原因,往往会自带上帝视角,但儿童们处在当下的世界时,往往是不自知的。所以,面对离别,儿童的感知是很直接与敏锐的。他们只是想掉眼泪,觉得没有安全感,也只是单纯地想念,并想要付出自己现有的一切去挽回现状。

这既是对「离别」的重新诠释,也是对以往影片中「离别」意义的颠覆与重构。

《第一次的离别》剧照

二元对比下的叙事结构

作为儿童影片,《第一次的离别》并未局限在儿童影片叙事结构的框架里。影片的镜头在艾萨和凯丽之间来回穿梭,以两个不同的儿童之间的对比展现了更深层次的对比:家庭的对比、家庭对孩童性格影响的对比。相比于艾萨,凯丽的家庭更为宽裕一些,因此这也使得两个小孩展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性格:艾萨是沉重的、闷闷不乐的、有压力有负担的、早熟的,而凯丽是轻快的、喜悦的、乐观的。

不停留在表层的二元对立上,而是以表层的二元对立展现出更深层次的对比,以此来展现强烈的反差。在这种叙事结构下,导演并不是平铺直叙的,但反而让影片多了些意味、思考和价值。

《 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不同世界的碰撞与审视

尽管《第一次的离别》是一部儿童影片,但其中仍有许多碰撞: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碰撞、走出去的人和未走出的人之间的碰撞。影片的开头,一些人坐在一起聊天,年轻人说“你都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而稍微年长一些的人则说“你抛下我们去大城市又能享受多少快乐呢”,此时艾萨从旁边走过,但他并未听懂这些「争执」真正的含义——这便是一种碰撞: 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的碰撞。碰撞之下又有审视,但导演只是呈现碰撞,把审视的「结果」,完完全全地留给了观众。

片中艾萨的哥哥曾对他说“上了大学就有前途”,并且要艾萨「像个读书人一样常常洗脸」,在这种表意之下,仍是一种碰撞:走出去的人和未走出的人之间的碰撞。同时,他们之间寥寥几语的对话也呈现除了新疆儿童对未来的微小感知:读书,上学,会有前途。

这也许是影片对儿童教育所做的一个小小探讨。

其实,作为一部儿童影片,《第一次的离别》完全没有陷在儿童片的僵硬框架中,而是将儿童的纯真世界真正打开,用镜头语言讲述着儿童内心的欢乐与悲伤。同时,影片以「母亲」为讲述点,一方面与儿童的世界相契合,另一方面也展现了作为母亲的女性的不可或缺性。

「原来,他赞美的是母亲的味道。」

哭着叫「妈妈」的艾萨的剪影,和伙伴离别时再次大哭的艾萨,都被永久定格在了孩童时代,它们和新疆的夕阳一起被风吹成模糊的形状,只留纯真的一刻。

人生虽有数不清的离别,但也许任何一次离别,都不会比孩童时离开母亲、伙伴的那次,更让人想落泪。

作者 | 张茜

排版 | 张诗懿 王施澳

校对 | 孙胜男

官方网站:www.oneiwff.com

版权说明:所有原创文章版权归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所有,感谢喜欢的朋友转发,转发时请注明出处。用于商业用途时,请务必联系我们。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