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诺奖非裔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女性间的暴力欺压令我不寒而栗
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的《所罗门之歌》是哥伦比亚大学本科核心课程书单中唯一的一部当代作品。
就在今年八月,莫里森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88岁。
Toni Morrison
Jean-Christian Bourcart/Getty Images
在那些缅怀她的文字中,她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女作家、普利策奖得主、兰登书屋高级编辑中的第一位黑人女性、美国总统自由勋章获得者……这些光环上的种族和性别标签,几乎掩去了她获奖的真正原因——与黑人或是女性的身份无关,她只是一位带给读者优秀作品的好作家。
曾有人在访谈中问及她为什么只写黑人的生活,她答,我不会问托尔斯泰为什么你不写一写俄亥俄州黑人小女孩的故事,也不会问乔伊斯为什么他的作品中总是出现都柏林和天主教;我首先是一个读者,因为想读所以去写,我不明白为什么“写自己熟悉的生活”会令人不解。
我们今天所分享的,是莫里森于1979年在哥大巴纳德学院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她的讲话从“两性平权”的主流观点中另辟蹊径,深入女性世界内部,反对发生在女性间的权力倾轧、暴力欺压。她犀利、深刻的见解在40年后的今天依然振聋发聩,警醒之余更能体会出她对“人”的关怀。
莫里森于1979年巴纳德学院毕业典礼
我想先带大家回到从前,那时候你们还没到巴纳德上学,甚至还没有上初中、小学。让我们回到“在很久很久以前”的幼儿园时期,回到你们第一次听《灰姑娘》的时候。今天我想从灰姑娘的故事讲起,因为它让我意识到分享下面这段感言的紧迫性。
和大多数童话故事一样,《灰姑娘》的情节也不同寻常,不一样的是,这也许是一个危险的故事。我所指的并不是其中“美德终将胜利”的道理(美德或许理应获胜,然而对于美德是否为了胜利而存在,我不置可否)。甚至连“胜利”的本质——收获一个帅气深情的王子和永久居住的城堡——也并非这个故事危险的地方。
这个故事的不安源于《灰姑娘》本质上是一个关于家庭、关于世界、关于女性的故事,更进一步说,是关于女性聚集起来欺辱另一个女性的故事。诚然,这个故事里还有一个没什么存在感的父亲,一个“适时出现”又恋足的王子,但他们都鲜有个性可言,争议也与他们无关。而灰姑娘的两位“母亲”(仙女教母和继母),一个令她痛苦,一个予其快乐,这两个角色也并非是我想谈的。
真正让我在意的,是灰姑娘的两个异母姐姐。对这两个女孩来说,从小看着、模仿着自己的母亲奴役另一个女孩,从幼时就被不断鼓励、教导、期许着依靠另一个女人的无偿劳动来维持自己的生活,这是多么扭曲残忍的情感。而一生与一个不抚育孩子的母亲为伴,又会受到怎样的伤害。
我很好奇童话完结后这对姐妹的结局。与如今改编的版本不同,两姐妹其实并不是又丑又笨的大脚姑娘。《格林童话》将她们描述为拥有“美丽白皙外表”的两姐妹,她们优雅、有社会地位,也毫无疑问握有权力。但当她们以权施暴时,没有人能够让她们停手,只有魔法才能实现暂时的逃离,想要制止她们的暴行全然无望。在见证并参与对另一个女人的欺压后,当她们奴役其他孩子,甚至在被要求照顾她们自己母亲的时候,她们还能心慈手软吗?
Mary Evans/Science Source
这样的故事并不只发生在遥远的中世纪,仔细想来,它正时刻在我们身边上演。如今,女性权力以被称为“男性化”的方式行使也很常见。今天在座的各位以后也可能会有类似之举。不管你来自什么样的背景,富贵或贫困;不管你家庭的教育史如何,你是家中的第五代大学生又或是第一代,你已享有了巴纳德所带给你的资源,而因此,你将拥有相当于两姐妹的经济、社会地位;她们手中的权力,你们自然也将会有。
当女性在情感、职场、经济方面被男性、体制或法律伤害时,其他女性能够团结一致,提供支持和依靠是非常感人的。若此种压迫的施暴者是女性,那么此时其他女性的群情激愤则更能让人为之振奋。你们很快就有机会见证,见证发生在办公室、实验室、会议室、教室甚至是客厅内的“血雨腥风”。
我不想再赘述那些你们已经知晓的事实——那些在女性实权和女性主导政策制定等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我也不想对那些尚待完成之事长吁短叹。在此,我想告诉大家,不要压迫你们的姐妹。
遇到有的母亲虐待孩子、纵火烧校车,其他女性应当出面制止。遇到有的女性不让女同事升职,其他女性必须帮助受害者。遇到有的女性社会福利工作者羞辱受助对象,其他女同事应当阻止她们的行为。也许是现在我们的隐私和个人意识太强,我们不再认为女性应当对其他女性负责,这在我看来是在过去更为寻常的事,现在却都交由各种机构组织处理。
无论如何,职场暴力、竞争性暴力、情感暴力——这些发生在女性间的暴力、奴役其他女性的意图以及职场女性间体面渐失的角斗,凡此种种,都令我不寒而栗。
如果教育在精神意义之外还创造了物质价值,这些价值所指绝不是身居高位和获得权力。接受通识教育、修习文理学识绝非学习如何以外表侍人、独占利益或是让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20世纪教育的必达目标是培育有人文关怀的人,而不是继续像从前一样培养一代又一代只做权宜利己而非人道决策的人。
你们是未来可左右大局的女性决策者;你们将决定哪些穷人值得帮助,也将决定哪种生活必不可少。你们将有“权力”这么做,也会有人和你说,这是你的“权利”。作为受过教育的女性,首先应当明白“权力”和“权利”的区别。
Toni Morrison
Damon Winter/ The New York Times/ File
我并不是想用一些歪曲的判断、降低的标准、或是一些知识分子的情绪化争论来提高女性地位。我希望我们能将实现远大目标和培养感受力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你们向着自由不断靠近,而自由是为了去解放他人;你们在不断实现自我,而实现自我的目的就在于明白他人和你一样重要,这里的“他人”可能就是你异父或异母的姐妹。我们是女人,是人,是这个地球上据我所知唯一有道德感的居民。
在你们实现个人目标的多彩旅途中,每每做出决定时不要只顾自己的安全和安稳。没有什么是绝对安全的。职场中、家庭里、感情关系中皆是如此。换言之,从不存在绝对安全的事,而那些值得为之一搏的事物也从不应是安全的。
我也不鼓励大家为图安稳而做决定,因为有价值的事情往往不是如此。怀孕生子、保持优秀、改变现状、做先行者、创新创造,这些都有很大的风险,你总会遇到拦路虎。要知道,真正有意义的事物背后往往危机重重。灰姑娘的两位姐姐就犯了这样的错误,她们滥施权力,只图自身安稳。
在追求自身理想时,不要为了自保而罔顾姐妹。不要让你的权力成为禁锢身边姐妹的枷锁。权力应当源于你心底充满关爱和滋养的地方。不要以她人的困顿绝望来衡量自己的财富;不要拿她人的不幸来衬托自己的成功。要辨明公正与偏狭,严谨与倨傲,女性的自尊与自负。我知道先爱人再宏志不容易,但我想在此引用几句话来表达我心中所想:
“当下危机四伏,曾有梦想,向去处去,向来处来;我们拥梦,醉意藏匿起脸庞模样。曾有梦想,化作幻象,浮生若梦。曾有梦想,色彩斑斓,时至今日,唯有你我。能言善辩,不见和平,并非你我,若为老友,旧梦了然。”
“… The present is a dangerous place to live. There were dreams once, riding past and future alike; we embraced the dream, drunk past any look at the present in the face. There were dreams once and the illusion led to the present. There were dreams once, gold, or red, green, and black but the present is here like me and you. And is articulate. And knows no peace; neither do you nor me, if we are friends enough to have known the dreams.”
女性权利并不只是一个抽象概念或是宏伟目标,它更关乎每个个体。它不只与“我们”有关,而是关乎“你我”。我的爱与你们同在。
谢谢大家。
*本文编译整理自:
https://zora.medium.com/toni-morrison-in-her-own-words-562b14e0effa
https://www.nytimes.com/2019/08/06/books/toni-morrison-quotes.html
https://www.college.columbia.edu/core/content/toni-morrison
https://www.college.columbia.edu/cct/archive/fall15/around_the_quads_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lJl3vjs-KI
编译:看山
责编:翩跹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