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媒体刊文评盲盒玩具被炒高40倍:万物皆可炒,风险谁看到
盲盒这个在年轻人中相当流行的小玩意儿,在舆论场上又一次“火”了起来。然而,让这个流行、有趣且充满刺激的“随机性”的轻型收藏品获得公众瞩目的原因,却与这个产品本身的属性没有多少关系,而是一群在悄然之间便以迅猛的势头席卷了整个盲盒二级市场的资深“炒家”所为。当一个原售价约在39元~79元的盲盒玩具,能够在二级市场上被炒出高于40倍的“天价”时,哪怕是此前从未接触过这一领域的人,也很难不为之侧目。
无独有偶,就在盲盒因为市场炒作的火爆进入公众视野的同时,在一系列App的助推之下迅速升温的炒鞋现象,也受到了大量关注。与一诞生便作为收藏品而存在的盲盒不同,在大多数人眼中,再大牌的球鞋,其主要功能也是用来穿而非用于收藏,这种“易耗”的特征,使得球鞋很难被看作一种理想而典型的投资品。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之下,炒鞋市场竟然极其蓬勃地发展了起来,甚至出现了看起来颇像那么一回事儿的价格“K线图”,其中某些产品的市场交易价格,更是在飞涨中成就了不少“炒鞋富翁”,令此前并不看好这一市场的投资人士大跌眼镜。
面对这样的场景,肯定有人不禁要问:像盲盒、球鞋这些原本风平浪静,甚至之前算不上大众、主流的爱好型市场产品,为何会出现如此大规模的市场炒作,这种炒作又为何能够将市场价格推向如此夸张的高点?事实上,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神秘,也谈不上有多复杂。归根结底,任何能够在市场上流动的商品,一旦具有受到消费者欢迎的稀缺性,便必然会招来那些专门利用这种流动性与稀缺性赚钱的“炒家”,这就像大海里的一点血腥味儿会迅速招来成群的鲨鱼一样,几乎算得上是投机世界里的“自然规律”。盲盒与限量款球鞋这种深受年轻人欢迎,又存在一定稀缺性的产品,伴随着市场发展壮大,可以说必然会得到投机者的“青睐”。
这种现象的存在固然有其内生的合理性,却未必对市场的健康成长能起到正面作用。大多数情况下,在这些市场中利用标的商品进行投机交易的“炒家”,和那些单纯地为了满足个人爱好购入标的商品的消费者,都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群体。正因如此,这两个群体的取向、目的与利害也绝不可能一模一样。有些时候,二级市场上的交易活动或许能够使双方得以“双赢”,但也有一些时候,某些市场现象可能只对以投机获利为目的的交易者有利,而令单纯的消费者叫苦不迭。
关于消费者与“炒家”之间的关系何时较好、何时较坏,存在一个粗略、基本的规律,那就是市场交易越不便利时。消费者便越倾向于将“炒家”视作为自己提供便利的合作对象,而市场渠道越健全、越通畅,消费者便越倾向于将“炒家”视为毒瘤。譬如在潮牌领域,因为国内消费者很难直接通过官方渠道购买一些只在海外线下实体发行的商品,他们只能与身在海外的“炒家”合作,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明知“炒家”赚取了较多的差价,消费者也不得不依赖他们;然而,在盲盒、球鞋这种消费者不需要门槛就能接触到正规销售通路的领域,“炒家”的存在便相当于挤占了他们直接获取限量型产品的通路,并且人为地抬高了他们通过二级市场获取心仪商品的价格。在这种情况下,两者之间便会自然而然地发生矛盾。与此同时,一些不甘心于被“炒家”操纵的普通消费者,也很可能会因为价格上涨带来的暴富诱惑,加入到“炒家”的行列之中。
然而,与由真金白银、股票期权构成的传统市场不同,这些消费品二级市场上的标的物价值,终究缺乏实打实的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它们的价值都是由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决定的,这意味着——如果此类市场被投机、炒作的心态绑架,以至于炒作者越来越多,纯粹的消费者越来越少,其市场价格便会在“盈利”的预期下不断推高,形成纯粹由观念堆砌出来的泡沫,这种泡沫一旦因为某些预期外的原因破裂,其后果很可能是灾难性的。
如果说盲盒市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展现出太危险的一面,主导价格的因素还是以产品本身的稀缺性为主,那么炒鞋市场则已经出现了明显的“金融化”信号,不少年轻人确实投入了大量积蓄,抱着“暴富梦”在球鞋交易市场上频繁活动。对此,社会还应充分认识到其中的风险,并想方设法对这类市场加以引导,方能避免“市场崩盘”对年轻人造成的不良影响。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