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委员风采】为群众演唱 为人民放歌 ——记省政协常委、农工党员甘肃省陇剧院副院长窦凤霞
从陇东到河西,从春暖花开到寒风萧瑟,带领着30余人的团队,下乡参加惠民演出近百场,窦凤霞的2018年很忙。
出生于梨园世家,13岁即登台表演,从艺38年来,窦凤霞始终以舞台为生,以戏曲为命。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曲梅花奖,甘肃戏曲八骏、中国戏曲现代戏突出贡献奖……窦凤霞身上的荣誉数不胜数。面对着鲜花、掌声和无数奖项,窦凤霞并没有沾沾自喜,她说:“荣誉只是过去,作为陇剧演员,只有不断地深入基层舞台,为群众表演才能体现出我最大的价值。”
从秦腔到陇剧
1968年,窦凤霞出生在庆阳宁县一个梨园世家,曾祖父窦广来在清末时期就是当地著名的秦腔演员,父亲窦富民、母亲李毓秀,早年都是庆阳平凉一带极具影响的秦腔演员,姐姐窦凤琴更是第14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回忆起最初走上陇剧艺术之路,窦凤霞笑着说,姐姐窦凤琴是对她影响最大的一个人。当年,她还在台下疯跑玩耍时,姐姐就已在剧团“挑大梁”了。渐渐地,窦凤霞被姐姐在舞台上塑造的形象所吸引,小小年纪的她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像姐姐那样在舞台上表演,得到戏迷的喝彩和喜爱。
1980年,12岁的窦凤霞放弃学业,考取了宁县秦剧团,成了一名专业的秦腔演员。1985年,姐姐窦凤琴作为优秀苗子被选拔到省城戏曲院团,窦凤琴在宁县秦剧团担纲的角色全部落到妹妹窦凤霞身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1992年,跟随着姐姐窦凤琴的脚步,窦凤霞被甘肃省陇剧院作为优秀人才直接调入。尽管来到了省城兰州,但新的困难又出现了,当时摆在窦凤霞面前最大的挑战是,陇剧和秦腔是两个不同的剧种,陇剧的前身是流传了千百年的陇东道情,然而作为一个新兴剧种还有待完善和整梳。对于在当时已经小有名气的窦凤霞来说,几乎是面对着又一个全新的开始。
于是,窦凤霞默默地、执著地开始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付出,从陇剧的唱腔、身段,每一个举手投足、一颦一笑甚至眉目传情,窦凤霞都要重新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1995年,窦凤霞排演了她的第一出陇剧、也是陇剧的开山之作《枫洛池》,她饰演女一号邬飞霞。这部剧是窦凤霞从秦腔表演转型到陇剧表演的一个跨越。得到了苏琴兰等老一代艺术家的悉心指导,她初次呈现时便得到了陇剧院上下的认可。在窦凤霞的艺术生涯中,《枫洛池》意义非同凡响,它让窦凤霞从稚嫩走向成熟,并凭借此剧夺得中国戏曲表演最高奖项—梅花奖。
除了代表作《枫洛池》之外,窦凤霞还先后参与表演了《死水微澜》、《百合花开》、《苦乐村官》、《西狭长歌》、《哑女告状》、《桃李梅》、《凤冠梦》、《状元与乞与》、《胡杨河》、《三堂会审》、《断桥》等知名陇剧。她所饰演的《枫洛池》中的邬飞霞、《斩秦英》中的银屏公主、《死水微澜》中的邓幺姑、《官鹅情歌》中的鹅嫚、《苦乐村官》中的梅花、《石龙湾》中的张彩螺、《状元与乞丐》中的姜氏等,每一个都可以说是窦凤霞表演艺术上全新的创造,都是她用心揣摩思考之后,以自己扎实的基本功展现在舞台之上的。
做新时代“红色文艺轻骑兵”
2018年3月初的一天,秦安县千户镇胡渠村村民广场上空,鼓乐喧天。台上,正在上演着一出精彩的陇剧。台下,数百名村民密切关注着台上演员们的一颦一笑。剧场之外,仍有很多村民不停地向这里聚拢。这样的时节,这样的场地,考验着演员和观众对节目的热忱。在台下黑压压的人群中,频频升起一阵阵呼出的热气,直观地告知人们此时天气还很寒冷。
然而,这并不妨碍演员们卖力地表演,也不影响台下观众认真地看戏。在这个没有任何保暖设备的场地中,台下安静异常,台上演员的唱词可以毫不费力地传递到每位观众的耳朵里。唱到精彩处,还会有掌声鼓舞着演员们的情绪。台上台下,皆聚精会神。此时正在给村民们演出的,正是窦凤霞带领的甘肃省陇剧团作为红色文艺轻骑兵小分队来下乡演出。
从艺三十多年来,窦凤霞曾多次前往偏远山区参加惠民演出。在一次下乡演出中,她意外受伤,头顶血流如注,而当天晚上的演出节目单却早已公布,方圆数里内的乡亲们都赶来观看,全院的人都焦急万分。经过县医院的紧急处理,她在头顶缝了4针的情况下,近乎完美地演完全剧,卸妆时大家看到她头顶上厚厚的纱布已被鲜血浸透,无不感动和钦佩。
从陇东地区到河西地区,2018年,窦凤霞和甘肃省陇剧院的演员们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做新时代“红色文艺轻骑兵”,为陇原大地广大基层的群众带去了一场场精彩的陇剧表演。窦凤霞告诉记者,下乡惠民演出期间,有时一天要到三个乡镇演出,常常是早上7点出门,晚上10点回到驻地,从日出唱到日落。这对所有演员的体力都是一种考验,演员们只有在转场的过程中才能在车上小憩一会。尽管很辛苦,但窦凤霞说,“当看到群众在台下聚精会神的观看演出,热情的鼓掌和脸上洋溢的幸福时,再苦再累也值得。”
“记得有一场演出时,一位70多岁的老奶奶走过来,拉着我的手问我:凤霞啊,你还认不认识我?”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窦凤霞依旧激动不已:“那一瞬间,我想起来了,我刚从业时,下基层演出,在她家里住过,她对我特别好,有啥好吃的都给我拿过来……”一晃几十年,老奶奶仍然记得她,这让她感动不已。于是,窦凤霞当即拉着老奶奶的手走上舞台,为老人献唱了一段《龙凤呈祥》。
“还有一次在华亭县安口镇演出,两位80多岁的老人激动地拉着我的手说:‘我这辈子从来没看过省级剧团的表演,你们今后还来吗?’我当时就告诉老人,今后我一定还来!”
在演出的过程中,有时遇到倾盆大雨,群众主动为他们撑伞;听到他们来演出,群众纷纷放下农具,从田间地头赶到现场观看;有些群众把从自家花园里采摘的鲜花捆绑成束送给他们;有些群众给每位演员戴上自己秀的香包;有些群众给他们送上亲手秀制的鞋垫……不论烈日炎炎还是风雨交加,每一场都有成百上千的群众为他们喝彩鼓掌。“那种感动是我在大剧场感受不到的,群众对我们的认可和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让我感到,能为他们表演,是我的荣幸。”
积极为陇剧发展壮大建言献策
在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大潮中,如何进一步支持甘肃省戏曲艺术行业发展壮大、更好地为传统文化的弘扬发展贡献力量?作为第十届省政协委员、十一届、十二届省政协常委,窦凤霞一直在思考。
谈及甘肃省戏曲艺术发展的现状,窦凤霞有些忧心忡忡,窦凤霞告诉记者:“戏曲艺术是一个比较特别的行业,从目前来看,甘肃省戏曲艺术行业从既缺乏优秀的青年演员,也缺乏好的剧本。以陇剧为例,近年来受人事制度等方面的限制,一些优秀的陇剧青年人才没办法进入甘肃省陇剧院,现在陇剧院很多优秀演员都属于临聘,当有更好的机会时,这些优秀的演员就会离开,导致人才流失比较严重。在剧本方面,由于缺乏好的剧本,缺乏对本土文化的挖掘,只能移植其他剧种的优秀剧本。此外,甘肃戏曲艺术行业还缺乏好的导演、编剧、舞美等高端艺术创作人才,十几年来,一些省内创作的优秀剧目要从外省高薪聘请人才进行排练,这与建设戏剧大省、文化大省的理想相去甚远。”
面对戏曲人才青黄不接的现状,近年来,窦凤霞和甘肃省陇剧院开展了戏曲进校园等活动,准备了一些励志题材,让年轻人感兴趣的剧目,通过在校园内演出,激发青年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今年我们在省内一所高校演出陇剧《望子成龙》,当时演出中突然剧场停电,等维修好后我们发现舞台下的大学生一个都没有走,这就说明只要题材好,能激励人,鼓舞人,传统戏剧在青年人群体里也会受到欢迎。”窦凤霞说。
作为省政协委员,多年来,窦凤霞一直在为甘肃戏曲的发展鼓与呼,她先后在甘肃省“两会”上提交了《关于优秀戏剧作品演出应面向群众的建议》《关于甘肃戏曲繁荣背后的隐忧之思考》《关于在甘肃省艺术学校旧址上重建校舍的提案》《关于政府为老百姓看戏埋单的建议》《关于建设兰州标志性建筑——甘肃大剧院的建议》《关于建立甘肃省艺术学科规划领导小组的建议》《关于举办甘肃省舞台艺术创作人才高级培训班》等十余件提案,希望相关部门的支持力度能进一步加强,通过财政扶持、人才引进、剧场建设、戏曲进校园等多种方式让更多的优秀项目得到扶持,让甘肃戏曲快速壮大发展。
让她欣慰的是,大部分提案都受到了相关部门的肯定和重视,比如《关于举办甘肃省舞台艺术创作人才高级培训班》的提案受到了省文化厅、省财政厅等多个部门的肯定,甘肃省文化厅主要领导对提案专门作出批示,指出“培养人才对繁荣文艺至关重要,厅里全力支持”。今年以来,我省相关部门开设了培训班,从北京邀请知名戏曲编剧和导演对我省的青年戏曲编剧导演进行了两期培训,使我省青年戏曲人才受益颇深。
在采访尾声,窦凤霞说:“我是从基层成长起来的演员,我知道演员需要的是什么,需要的是认同和认可,对于我来说,群众的笑脸和掌声就是最大的认可,这也是一种激励和动力,激励我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回到基层舞台演出,满足群众对文化的需求。”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