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影像上海”启幕:聚焦阿布拉莫维奇,呈现摄影发展变化

澎湃新闻记者 钱雪儿 陆林汉 实习生 邓雅卓
2019-09-19 19:12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2019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现场。 编辑 陆林汉(01:50)

9月19日,2019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简称“影像上海”)在上海展览中心开幕。来自亚、欧、北美地区的50家画廊、200位艺术家的千余件摄影、移动影像、录像、装置、表演艺术将与观众见面。澎湃新闻在现场发现,相较往年,今年的“影像上海”通过将摄影与多种媒介的结合,进一步拓展了摄影的边界。今年的“焦点”板块关注“行为艺术之母”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的著名作品《情人·长城》,而在新设立的“曝光奖”中,法国艺术家Noémie Goudal将装置和摄影相结合,形成舞台布景的效果,挑战了人造景观和自然景观的界限。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Ernst Haas 《叙尔特塞岛火山》

从雕塑到表演艺术:摄影与多媒介的的交界

穿梭于今年“影像上海”的展览现场,你可能会发现不少平常在摄影展上看不到的作品:雕塑、录像、装置以及一些融合了摄影与绘画的创作。影像艺术博览会集团总监Georgia Griffiths在开幕当天的导览中表示,“影像上海”致力于推动和拓展摄影媒介的边界,呈现摄影艺术的发展变化。

吴季璁,《氰山集系列067》

在Sean Kelly画廊的展位,吴季璁的作品《氰山集系列067》呈现出中国画的肌理,艺术家运用氰版摄影作品的原理对传统中国山水画“皴法”技法进行重新诠释,将涂布感光药剂的宣纸揉皱后暴晒于阳光下,记录纸张当下的光影敏感,以实验摄影的手法重新诠释东方文化中的山水意象。日本艺术家森万里子的作品以电脑运算制作而成,源自她在冲绳时看着海滩所绘制的无数画作。生于美国的Alec Von Bargen以大幅作品细致地描绘了火箭即将升天的瞬间,其构图具有绘画的戏剧性,实际上却是由摄影所捕捉的现实瞬间。在阿拉里奥画廊的展位,韩国艺术家权五祥将多角度的摄影照片在泡沫塑料上拼贴组合,创作出一系列雕塑,模糊了摄影与雕塑之间的边界。来自杜梦堂的Hugo Deverchère热衷于用近乎科学的方式构建打破时空的世界,以此探寻超越人类感知的维度和空间。此次展出的《万象-记录》(Cosmorama - Recording)系列是艺术家与位于西班牙特内里费岛的泰德天文台合作完成的作品。《万象-记录》由一系列图像构成,例如由望远镜拍摄到的恒星星团、与流星组成相似的火山石碎片等等,艺术家将肉眼无法感知的信息化为图像记录下来,仿佛是现实与表象之间的棱镜,折射出对于世界的认知与知识之间的差距。

(左前)权五祥作品
Hugo Deverchère 《万象-记录》

法国艺术家Noémie Goudal获得今年“影像上海”推出的“曝光奖”,获奖个展将囊括艺术家近期的三个系列作品。她将装置和摄影相结合,形成舞台布景的效果,挑战了人造景观和自然景观的界限。而在美国时尚摄影师Erik Madigan Heck的作品中,模特均呈现“无脸”的状态,从而使照片更加专注设计本身,“通常,人们不会将时尚摄影师看作当代艺术家,而他的作品让人重新思考了时尚摄影的边界,”Georgia Griffiths在展览现场说道。

Erik Madigan Heck 《无脸》

此外,本次“影像上海”的“焦点”板块关注“行为艺术之母”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的作品,其传奇作品《情人·长城》首次在中国内地展出,其中包括独特的绘画以及双频录像。1988年,阿布拉莫维奇和乌雷选择结束恋人与合作关系,并以作品《情人》作为纪念。在三个月的时间里,阿布拉莫维奇和乌雷分别从中国长城的两端出发,他们在路途的中间相遇并道别。此次展出的照片、绘画与摄影作为时间的定格,记录了艺术家创作与生活的珍贵片段。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 《情人·长城》

“焦点”板块现场

数字时代的风景:艺术家的“高瞻远瞩”

今年“影像上海”的“收藏家特展”板块从英国索尔福德大学艺术收藏中精心挑选,集合中英两地艺术家,推出群展“高瞻远瞩”。特展的策展人郭瑛告诉澎湃新闻,展览试图让人们离开舒适区,思考收藏数码艺术品的新方式。“收藏新媒体艺术的一个重要考量就是在于新媒体艺术与科技和当时的媒体的运用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们认为它对于技术和媒体的要求并不是限制,反而应该正面去看这种艺术对于当时技术和媒体的一种保存。”

特展“高瞻远瞩”意在展示艺术家们如何面对媒介的挑战而表达自己的想法,此外,“高瞻远瞩”也展现了索尔福特大学艺术收藏的精神。郭瑛表示,索尔福德大学的收藏有两个重点,“一个是收藏中国当代艺术,一个就是收藏新媒体艺术。”事实上,虽然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从事新媒体艺术,但是许多美术馆和博物馆仍然不愿意进行收藏,而索尔福德大学则对艺术家们给予了支持。

Liam Young 《城市看不见的地方》

郭瑛告诉澎湃新闻,如今许多出色的新媒体艺术家不只是纯粹地运用新媒体进行创作,而是借此表达他们和时代、世界的关系。“以Mishka Henner的作品为例,他的作品是一个油田的俯视图像,其实是以网上搜集到的卫星图片作为素材,来进行一个重新的拼合,从而形成了这幅作品,这幅摄影作品打破了摄影艺术的定义,”郭瑛说道,“现在的艺术家由于突破了技术上的限制,而可以更加天马行空,他们的创作更加受到自我的掌控,而非技术或者其他客观条件。”

随着技术的发展,照片可以被轻易地修改、编辑,因而被认为失去了照片的“纪实”特点,但是在郭瑛看来,即使是传统摄影也并非完全纪实,“毕竟我们人眼看到的世界要比照相机取景框广阔很多,在摄影师取到某个角度时就已经带有主观意识了。”而在参展艺术家Viktoria Binschtok看来,对于数字时代的人们而言,“真实”的定义本身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不会去区分数字世界和真实世界,因为我在网上所创造的虚拟体验也是我现实的一部分”,Binschtok告诉澎湃新闻,她的作品常常运用技术,模糊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边界。

Lizzie King & Craig Tattersall 《走廊》

“田野工作”:用摄影探索人与地域的关系

每年的 “影像上海”中,“洞见”板块聚焦于摄影发展历程中特定主体或重要时刻。在今年的委约展览中,策展人谢清(Claire Shea)以“田野工作”为主题,探讨如何通过媒介的当代力量重新审视历史,挖掘未曾被重视过的视角与观点。

“本次展览关注的是景观反映个人叙事、轶事和记忆的能力,探索当代艺术家如何利用摄影媒介,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未被充分代表或被忽视的那些历史,”谢清在采访中告诉澎湃新闻,“它特别着眼于传统、‘如画的’风格,并研究今天艺术家是如何使用这种类型的图像,以阐明主题或观点,那些以前被忽视、误解的历史片段。”

沈绮颖 《遗迹》

此次的展览汇集来自东亚及亚太地区的多名艺术家作品,包括何锐安、沈绮颖、萧伟恒、王禾璧、刘卫、谭荔洁、王居延、阮纯诗、杨圆圆等等。其中,沈绮颖极其个人化的系列作品《有一天他们终将理解》捕捉了与东南亚冷战时期相关的家族史的复杂性,并探讨了隐秘的故事、沉默的记忆及其有争议的叙事。下道基行在其“鸟居项目”中拍摄了在日本境外的鸟居。鸟居是日本神道教中的象征性形象,而在日本境外的鸟居则已失去了它的重要性并转化成了普通的物件。

王禾璧 《Eucliff Mansion》

谢清表示,希望参观者能够看到艺术家们如何真正地利用媒介来审视图像在塑造历史叙事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即质疑那些隐藏在过去和现在的风景之下的社会和政治现实。”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责任编辑:顾维华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