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绵阳|提质升级加快建设“一城双心、组团协调”现代化大城市
一座城市犹如一件艺术品,必须精雕细刻,才能彰显个性。
楼高了、桥多了、路宽了、景美了……城市发展的每一个细微变化,无不回响着逐梦前行的铿锵足音。行走在绵阳的大街小巷,无论是改造提升后的宜居舒适旧城,还是规划合理、科技质感强烈的城市新区,这座中国唯一的科技城,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品质不断提升,散发出独具特色的魅力,彰显出朝气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看今朝
建设新区提升旧城
构建现代化城市大格局
2013年9月,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科技城集中发展区”的战略决策,绵阳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作为我市高水平规划、高质量建设的科技新区、产业新区、城市新区,科技城集中发展区是科技城建设新的推动力量,更是绵阳城市格局发展的必然需求。
6年时间里,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建设顺利进行:集中发展区科技之心片区产城融合项目加速推进,囊括了市民中心、文化艺术中心、科技之心中央公园等;核心区“四横四纵”道路骨架已初具雏形,建成科技城大道等道路35条、100余公里;全国最长的装配式综合地下管廊等核心区骨架道路及综合管廊项目、安昌河、草溪河整治等生态打底项目正在加速建设。
↑绵阳城市日新月异(视觉绵阳 梁严 摄)
一个“生态至美、科技至伟”的国际化、现代化的“城市新中心”正款款走来。
与新区建设交相辉映的还有旧城的提升改造。去年,我市启动“新三年棚改攻坚计划”,总结过去经验,将棚户区改造作为旧城双修更新的第一任务,加快推进旧城城中村和老旧小区改造,统筹推进旧城背街小巷整治,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并以重点项目为带动示范,统筹推进公共交通、商业网点、基础设施、公共绿地等改造提升。
目前,城区生态绿道达77公里,道路绿化长度246公里,建有综合性公园9个,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6362.25公顷,绿化覆盖率40.11%。同时,大力实施雨污分流、河道疏浚等城市修补工程,共实施剑门路西段片区排水综合改造等项目64个,新建雨污管网200余公里,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宜居品质不断提升,群众生活质量越来越高,幸福感“爆棚”。
在建设新区提升旧城的大手笔谋划下,科技城集中发展区的建成与绵阳老城区加速发展,共同构成“一城双中心”格局,绵阳城市建设实现投入空前、力度空前、规模空前、速度空前的喜人局面。
↑茂盛植被覆盖的绿道穿城而过(记者 蒲滔 摄)
组团协调发展 人居环境极大改善
今年8月31日零时,剑南路西山南路至一环路段,即西山南路经三里桥、一环路到金柱园段通车。剑南路连通东方红大桥、金柱园、九洲大道,是城区一条主干道。西山南路经三里桥下穿至金柱园段正式通车后,科创园经三里桥往东方红大桥方向实现主体全线通车。
西山南路经三里桥下穿至金柱园段通车仅是我市以交通建设为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中心城区“组团式”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统筹推进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完成了剑南路改造、剑门路改造、虹云桥、双碑安昌河大桥等重要骨架路网建设项目,新改(扩)建一环路南段、剑南路、剑门路西段等城市道路83条、451.47公里。而将于今年年底竣工的“重构一环、贯通二环”工程,将会真正提升城市组团间的通达程度。
我市还积极推进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高新区,绵阳市儿童医院主体已经完工,正在进入装饰装修阶段;在游仙区,富乐实验小学桑林校区已建成招生;在科创区,玉泉路小学已投入使用一年多时间……公共服务资源正在组团间找到新的平衡点,极大地满足了市民需求。
↑越王楼(记者 陈冬冬 摄)
与此同时,小枧湿地公园、安州区湿地公园、元通公园、科创区人工湖、人民公园景观得到提升,越王楼、博物馆、科技馆、会展中心等一批地标性建筑建成,为美丽绵阳扮靓打底,挥笔描绘出一幅“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美丽盛景,改善了人居环境,给城市建设增添更多的新亮点,也让绵阳获得了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迪拜奖)、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中国最佳宜居城市等诸多“金字”招牌。
改变没有停止,改变正在进行。绵阳新一轮的城市建设,大大增强了城市承载力,提升了居民幸福感,并为近年来的加快发展夯实了“硬底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绵阳城市建设的步伐将更加坚实,一座崭新的现代化城市将以更具魅力的姿态傲然矗立在人们面前。
忆往昔
讲述者:汤毓良(80岁,原市建委编史修志办副主编、市老科协城建交通环保委员会理事、市地方史志学会常务理事)
1939年4月,我出生于山东济宁市。1947年,八岁的我跟着家人来到绵阳。从此,我和家人便定居在这座有着浓厚历史文化的山水之城,绵阳也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解放初的绵阳城,基本上保留了清嘉庆五年(1800年)绵州知州刘印全建设的绵州清城模样:七里城垣、城设五门(门上有楼),城内面积大约0.73平方公里。
1953年10月
为迎接宝成铁路成绵段通车,修建了从绵江公路至火车北站的迎宾路,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绵阳城区建设的第一条道路。1957年,随着“绵阳县城区建设委员会”的成立,为迎接中央全国156项重点工程,有5项在绵阳平政乡一带建设(四个大型军工厂与西南缫丝厂),新建跃进路,掀起了绵阳城市建设的第一次高潮,形成了第三个行政区——工区。接着1959年涪城路、青年路(后更名剑南路)的新建,城市面积扩大至6平方公里,人口7.5万,初步奠定了电子工业城的基础。
1985年2月
绵阳撤地建市。市委市政府作出“抓好城市建设,振兴绵阳经济”的战略部署,坚持经济建设与城市建设同步发展方针,开始着手临园干道等城市道路建设,城市建设迈入了发展的春天。
1990—1995年
随着高新区建立,加之游仙新城区的建设,城市交通一环等道路的修建,2000年城市面积达46平方公里,人口50余万人。
2012年以来
我市对一环路进行了全面提升改造,并启动实施二环路建设工程。2013年12月16日,绵阳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建设全面启动:规划100平方公里“四横四纵”,首期5平方公里启动区动工。2016年4月26日,安县成功撤县设区(安州区)融入主城区(新增10.4平方公里,人口5.3万)。
2017年
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新区、完善组团、提升旧城”,我市城市建设全力实施科技城集中发展区攻坚、城建攻坚、棚改攻坚的“三大攻坚行动”,努力实现新区有形象、组团有活力、旧城有变化”。
2018年
城区建成面积149.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38.1万人。城市桥梁110座,比城市规划2020年目标提前完成近50平方公里,在“做大做美城市”中取得辉煌成果。
(陈莹莹 绵阳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袁媛)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