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长三角议事厅︱安徽如何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发挥后发优势

曹贤忠 易臻真 吴林芳
2019-09-19 11:18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国家战略的逐步实施,安徽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建设过程中有哪些制度创新呢?

9月14日下午,“长三角议事厅”第四期沙龙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校区的大夏书店举行。本期沙龙邀请了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倪胜如,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咨询专家、安徽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教授宋宏,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教授,三位嘉宾同台共话长三角一体化制度创新的安徽探索。

宋宏在主题演讲中提到,从行政区划的利益分割转向区域利益一体化,在这一过程中,三省一市该如何实现共建、共保、共通、共享?按照什么规则进行利益调节?这是制约安徽以及其他省市制度一体化的关键所在。宋宏结合安徽制度创新实践,建议实现长三角区域的制度一体化,当前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完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制度结构体系。当前规划性、引领性的政策较多,可操作性、可调节的政策工具缺乏。因此,有必要将长三角区域共同政策谋划和制定列为重大议程加快推进,逐步完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制度的结构体系。

第二,尽快启动一些公共政策。社会民生等公共政策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然而,“三省一市”制定公共政策的时机尚不成熟。建议长三角区域优先在科学研究、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以及可持续的绿色发展等领域率先实现制度一体化。

第三,配套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综合性发展基金。长三角地区各省市都有促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方面的配套基金,然而,该基金的形式主要为项目或工程,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基金、打通“断头路”基金等,缺乏综合性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基金配套。建议“一市三省”整合各类发展基金,建立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综合发展基金,在长三角范围内统筹配置使用。

第四,发挥不同专业领域智库在公共政策制定方面的重要作用。欧盟一体化发展的成功离不开高端智库的支撑,且智库拥有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不同行业的企业家以及政府官员等。对于长三角而言,建议充分借鉴欧盟制度一体化建设经验,进一步统筹建立细分化的专业智库,特别是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空间规划等领域,将专业智库打造成为长三角区域共同政策体系的智力支持系统,为深化长三角区域制度一体化提供科学化、民主化决策支撑。

在对话环节,倪胜如副主任认为制度是过去或者未来一系列规则的合成或者集成,要适应时代的变化,所以对制度进行调整和优化,这就是制度创新。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的出台,各省市也制定了实施方案,安徽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了三个态度:一是积极应对、主动作为;二是全省域融入、全方位融入;三是突出重点。当前安徽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中,还存在着很多差距,尤其是发展理念相差悬殊。

倪胜如副主任指出安徽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制度创新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整个制度创新还没有全方位统一,“三省一市”缺乏一个总的蓝图规划。二是体制层面、平台层面全方位在推动。包括科技、卫生、健康、文化、旅游、体育产业等合作平台大规模进行推进。

三是体制机制建设差距还很大,共建机制、共享机制、共保机制都没有建立。市场一体化进程不快、行政相互之间的条块分割等制约了制度层面创新。

对此,倪胜如建议首先要从规划层面充分论证制度创新,其次各项政策要有效对接;三是探索“一市三省”共同执行政策的路径。四是不断调试运行已出台公共政策。

曾刚教授认为当前有几个新的形势值得肯定:一是,《规划纲要》确立了上海的龙头地位;二是,长三角地区应该在高端要素、高端产业进行前瞻性的制度设计;三是,更加强调市场的主体作用。

现场观众就发挥安徽后发优势、发展基金、科技创新等方面提出了疑问,与嘉宾进行了较好地互动。

提问:安徽如何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中发挥后发优势?

倪胜如:第一,争取一盘棋、一体化发展。正视安徽的发展差距,积极对接上海、浙江与江苏,加强内部交流与合作;第二,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主体作用。一方面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够快,另一方面资源配置,一个是政府配置资源,一个是市场配置资源,如果政府配置资源还很多,那么市场配置资源就会相对少一些,如果政府配置资源相对少一些,市场配置资源就会相对多一些;第三,在制度创新层面发挥更大作用,为“一市三省”的一体化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提问:如果配套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基金,该由谁来管理这个基金?

宋宏:基金问题不像主权基金,不像欧盟的那种国家主权让渡的一部分内容,这个实际上是联合基金,虽然是由“一市三省”的地方财政出资,但也包括国家层面的资金,甚至还包括社会资本,因此可以借鉴信托资金的运作模式,要做基金的预算和基金的投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没有共同基金支持,发展将会受到极大限制,因为调节利益始终要在经济利益上进行调节,所以这个基金必建不可。

提问:安徽淮海经济区发展有哪些可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借鉴的经验?

宋宏:淮海经济区是江苏徐州首先倡导建设的,淮海经济区建设有着共同的区域性的经济社会特质:

第一,产业结构和主导产业类似,皖北、豫东和鲁西南农业区集中;那里工矿区聚集,徐州、淮北、枣庄、台儿庄都有工矿;

第二,中原文化为主导,齐鲁文化,还有典型的北方文化,很多地方文化相近。

第三,交通枢纽。此处位于欧亚大陆桥、陇海线和京沪线交界,其中,徐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交通枢纽,所以以它为中心,徐州想做一个淮海经济区。

淮海经济区的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在一些重大的国家战略和项目建设方面发挥了共同发声的作用,比如在国土空间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淮海经济区的共同发声起了作用,如国家粮食主产区和基本农田红线等对规划产生了重大影响。二是民间交流比较广泛。

提问: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一市三省”该如何让渡权力或促进一体化发展?

倪胜如:当前有很多资源配置在江浙沪,没有配置在安徽。上海交通大学在安徽淮北建设了科技园区,我认为这就是拿出了各自比较好的资源共同发展的典型。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是市场决定的,就像淮海经济区,政府只是促成,两个地方能不能结合是由市场决定的,要错位竞争、差异化发展,实现强强联合。政府与市场之间最关键就是谁来解决公共资源的问题?公共资源必须是政府的事情,可以借助市场化的手段,但是政府起主导作用。

宋宏:从产业角度来看,一是新兴产业在“一市三省”的发展都不够充分,也就说不存在让渡的问题,都可以共同来发展这个产业;二是产业链的建设问题,例如,安徽的量子通信产业,实际上量子通信和南京、上海的关系非常紧密,并不是中国科技大学自己在合肥就能做出来的,因为量子通信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理论支撑——量子计算,除了科大以外,上海几个大学也都在进行研究。所以,沿着产业链,“一市三省”可以抓住产业链的不同环节,通力配合,实现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提问:安徽是全国科技创新改革的先行区,在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安徽在科技创新领域有哪些举措?

宋宏:安徽虽然在科创各领域都有所分布,但是主要的还是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依托已有的三个大科学装置:同步辐射、强磁场、超导,还有量子国家实验室。但这些目前都处于研究阶段,是未来20-30年的主要产业,比如超导上海也有,安徽和上海不一样,安徽的是中能,是未来能源,上海则是高能,都处于正在建设之中。此外,安徽围绕国家新一代信息技术特别是5G,做了一些布局和探索,其他省市也都大体差不多,在这个领域,“一市三省”围绕“卡脖子”的技术、人工智能应用等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

倪胜如:安徽科技创新主要有四个方面的举措:一是抢抓创新机遇;二是构建创新高层次平台;三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的深度融合;四是加强“一市三省”的创新合作,并构建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

(曹贤忠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学科博士后、助理研究员。易臻真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讲师。吴林芳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科研秘书)

--------

“长三角议事厅”专栏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和澎湃研究所共同发起。解读长三角一体化最新政策,提供一线调研报告,呈现务实政策建议。

    责任编辑:吴英燕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