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研讨会︱纪念郑天挺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
2019年9月9日至11日,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主办的“纪念郑天挺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暨第五届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南开大学隆重举行。今年是南开史学奠基人之一郑天挺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此次会议是为纪念郑天挺先生的道德文章、增进国际明清史学界学者间的交流而召开,学界先进云集,共襄明清史研究的大业。现简记本次会议的开幕式致辞、主题演讲以及“纪念郑天挺先生专题演讲”等,以飨读者。
郑天挺与会学者合照10日上午,纪念会前,王新生副校长会见了郑克晟、郑克扬等郑天挺先生亲属代表,冯尔康、南炳文等郑天挺先生学生代表,以及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讲座教授欧立德教授等与会学者代表。王校长表示在南开大学建校一百周年,海内外学者能够齐聚南开纪念郑天挺先生并且召开关于明清史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对南开而言,对南开历史学科而言,都颇具意义。
王新生副校长会见郑克晟教授
开幕式
开幕式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江沛主持,感念郑天挺先生对南开明清史领域的开创之功及对南开史学的奠基之功,他表示今年正值南开百年校庆,以此学术盛会向南开百年献礼。南开大学副校长王新生教授致辞,回顾了郑天挺先生的生平经历,高度评价郑先生对南开史学贡献居功至伟,详细阐明郑先生同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的渊源,寄希望于历史学科发挥优势学科的带动作用。国家清史编委会副主任朱诚如教授回顾了36年前自己曾为郑先生所著《清史简述》作书评的经历,分享了重读《清史简述》一书的心得体会,他认为,《清史简述》学术价值不仅在于填补解放后清朝断代史的空白,而且开拓了我国清史研究的新路,为大部头的清代断代史的问世奠定了一定基础。郑先生对现代清史研究的开拓和奠基之功永远值得铭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陈祖武教授在致辞中缅怀郑先生毕生对中国历史学尤其明清历史学的开拓、建设和发展做出的历史性贡献。陈教授深情回忆起一段42年前的往事,1977年,郑先生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文章,建议恢复发展历史科学的教育和研究,呼吁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他曾经冒昧给郑先生去信,出人意料的是,郑先生两次亲笔回信并发电报欢迎其报考南开大学,这段回忆令他终身难忘,十分感谢郑先生的培养教育之恩。
会议开幕式开幕式主题演讲
会议开幕式主题演讲首位演讲人是冯尔康教授(南开大学荣誉教授),演讲题目为《西南联大教授的日常生活——以郑天挺教授为例并以他的〈西南联大日记〉为资料》。201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上下册,郑先生在西南联合大学担任总务长及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副主任等职,主持校务教务等工作,日记成为了他记录工作事宜和日常生活的重要工具。冯教授从《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入手考察郑先生等西南联大学人的生活史,从细微种探寻抗战时期教授们的日常生活,了解郑先生及其同事立志、立功、立言、求友的生活,折射出一个特定时代的风貌。日记中包含丰富细致的社会生活资料,为西南联大相关研究增补了学人日常生活的一环。
冯尔康教授欧立德教授(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讲座教授)亦作开幕式主题演讲。对于较为关注清史的读者来说,欧立德这个名字并不陌生。近年来,以欧立德教授为代表的美国新清史学派颇为活跃,多次出现在中文网络媒体中,倡议挖掘满文、蒙古文、藏文等资料,强调内亚视角和满洲特性,在国内学界引发诸多讨论。本次演讲,欧立德教授以《郑天挺谈八旗制度》为题,回忆起1989年自己在美国旧金山购得郑先生所著《探微集》一书,阅读有关八旗机构、满洲人的习俗、满洲社会性质等问题,读罢颇受启发,虽然并不熟悉,但似乎找到了研究兴趣相近的“伙伴”。欧立德教授尤其对郑先生重视满文资料使用印象十分深刻,他还表示我们在治学中都应当学习郑老的求真精神。
欧立德教授纪念郑天挺先生专题演讲
在随后进行的“纪念郑天挺先生专题演讲”中,陈生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以《郑天挺与西南联大——读<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为题率先讲演。陈教授是郑先生在南开大学招收的第一位研究生,在南开学习工作已有六十多年,比较了解郑先生的为人治学。他认真阅读了《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三遍,从中精选有代表意义的事件,如负责恢复北大文科研究所,所招收的研究生大多成为五六十年代中国学术界的领军人物,郑先生功不可没。李治亭(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的报告题目为《解读郑天挺先生<清史简述>》,他给予郑先生更为明确的学术定位——马克思主义清史学的开创人与奠基人。他认为最能系统反映郑先生的“清史观”且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而持久的著作莫过于《清史简述》一书,该书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清史研究的学术体系,闪烁着唯物史观的光辉。
陈生玺教授乔治忠(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发表报告《郑天挺之明清史讲义及相关的学科建设》。因缘巧合,2018年8月乔教授在网络上偶然购得1956年油印的郑天挺先生“明清史讲义”,系五十年代由南开大学历史系教师编写的课程讲义之一,天赐良机,立即买下。他详细分析了这份重要的文献资料的形式、内容与价值,称这是一部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构就的明清史资料性讲义,具有很高的文献意义与学术价值,对于研究史学史和历史教育史都是不得多得的宝贵资料。这份稀见的课程讲义展现出郑先生治学向来以教学与研究相结合,视南开历史教学与历史研究的发展为最高要务,见微知著,同样见证了五十年代在郑先生主导下中国史学科建设和郑先生在学术事业上忘我的集体主义精神,堪称无私奉献的典范。
乔治忠教授在展示郑先生明清史讲义张伟然(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和张仁善(南京大学法学院)所作主题演讲可谓别开生面。张伟然教授以郑天挺先生的书法爱好为中心,同样从《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中取材。郑先生并非真正的书法家,书法只是他的业余爱好,这样的个案十分具有社会意义,能够说明一个时代的风气,从中可看出知识群体对书法的态度,以及书法作为一种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存土壤和社会状况,即所谓的“学术生态”问题。值得注意的是,郑先生始终将书法看为文人余事,不可因此荒废正业、玩物丧志。作为小结,张教授表示书画研究作为一种文人余事对于历史学研究有积极的辅助作用,诸如辨认字迹、图章以及鉴定文件或档案,了解书画领域的相关知识会有更大的帮助。
张伟然教授张仁善教授报告主题为《郑天挺先生与法权讨论委员会——兼读<列国在华领事裁判权>》。1920年11月,法权讨论委员会成立,职能围绕收回治外法权展开,直接目标是为配合中国代表参加1921年的华盛顿会议、直接与列强交涉放弃在华领事裁判权的外交事务。虽然郑先生并非法律专业,但他的学术研究生涯起步始于在法权讨论委员会的工作经历。郑先生以法权讨论委员会的名义撰写了《列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志要》一书,1923年正式出版。这是郑先生第一部学术著作,也是第一部国人自己著述的完整的有关列强在华领事裁判权的著述,当时即受到一些法学家的好评,具有国内国际双重影响,有助于形成有利于中国收回治外法权的政策形势,亦为中国近代法律史、外交史的研究留下珍贵学术遗产。
张仁善教授俞国林代表中华书局进行致辞。郑先生与中华书局渊源颇深,“文革”结束后,由中华书局出版学者个人学术论文集的第一本,正是郑先生所著《探微集》一书,初版于1980年。2002年,亦由中华书局出版郑先生的《及时学人谈丛》。在郑先生家属的支持下,中华书局陆续出版了《郑天挺先生学行录》《郑天挺元史讲义》(2009年)、《郑天挺隋唐五代史讲义》(2011年)、《郑天挺明史讲义》(2017年)、《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2018年),《郑天挺明史讲义》和《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二书引发诸多反响,好评如潮。《郑天挺历史地理学讲义》与《郑天挺清史讲义》有望在今年或明年推出。俞国林还希望未来能在纪念郑天挺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时,能够化零为整,推出一套郑先生著作大合集,使得郑先生的学术文章与道德事功得以广为流传。
郑天挺先生哲嗣郑克晟教授代表家属致辞,向主办此次纪念活动的历史学院、莅临参与的各位学者、整理出版郑先生著作的中华书局表示衷心的感谢。郑克晟教授表示,任继愈先生是郑先生在北大文科所的学生,曾受托保管郑先生的部分信件及文件,他分享了任先生的纪念文章,任先生深切缅怀了郑先生在西南联大时期为调节三校人事工作做出的极大贡献,延揽人才,调和矛盾,胸襟如此,令人钦佩,这些鲜为人知的功绩理应得到铭记。
此外,在分场报告中,青年学者段晓亮(石家庄铁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梳理《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以及郑天挺与罗元培的信函等史料,为我们呈现出郑先生和罗先生之间深厚的友谊。郑老与罗老相识相交于北大,随后又于北大和西南联大任教。从同窗之谊到共撑危局,他们在战争中沉着应对,殚精竭虑,掩护了北大的科研资源;在困境里坚守治学,秉烛夜谈,时常讨论学术研究。段晓亮最后表示,以郑老、罗老为代表的先辈学者,其品行和学识永远值得我辈学人敬仰与缅怀。
几位演讲者注重挖掘多元材料,如郑天挺先生的日记,课程讲义,学术著作,他人纪念郑先生的文章等;围绕着郑先生的学术造诣,教学工作,行政事功,日常生活等诸多方面展开,深切怀念平生史学、一代师表、以心许国的郑先生。既重新回顾了郑先生在西南联大的生活及其对明清史研究的奠基之功,又注意到他并不为人熟知的书法爱好和关于列强在华领事裁判权的研究,使郑先生的人物形象更为立体丰满,有血有肉。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我们将永远铭记郑天挺先生的学术创见及崇高品格,求真、求新、求用,立志、立德、立言,永远以郑先生为楷模。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