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论】让大病不再成大难
一直以来,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每每成为很多家庭的困扰。不要说那些深度贫困地区的农民,就连很多大城市里的“小康之家”,也经受不起病魔的折腾而坠入深渊。
近年来,国内很多地方都在探索提高大病保险报销比例、取消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大病保险封顶线,但从实际操作看,覆盖面和倾斜力度还不尽如人意,大病患者、困难群众的医疗负担,仍有待于进一步减轻。
像“中国大病社会救助工程”这样的社会化解决方案,不失为一项积极的举措,那些经过医保、民政救助、商业保险等报销后仍负担沉重的病患家庭,多了一份解困的希望。
该工程的优点十分明显,一是精准的靶向指向,救助主要针对那些现行制度体系救助仍不能解困的贫困大病患者,这无疑会缓解相当一部分人的焦虑,改变这些人群的命运。再就是救助内容更丰富,从单纯“资金救助”向“资金救助+救助服务”升级,这样的延展十分必要。
不过,也应注意类似救助可能存在的“信任陷阱”,比如,由于信息失真以及信息辨识困难,导致救助目标偏移,甚至是资源浪费。再如,救助资金额度究竟该如何确定,也是一个难题。
夸大病情、捐款使用不透明……从以往发生的几起病患者社会募捐引发的争议看,类似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这也提醒我们,“中国大病社会救助工程”能不能运行顺畅,还需要做好很多相应的工作。
这就需要构建一个动态管理、可查询、可反馈的数据平台,接受社会监督,确保信息准确。
还应该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病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大病患者的医疗资金缺口进行合理评定,制定相应的救助标准,不使资金浪费。
特别是,要确保救助必须公开透明运行,这也是为了让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的爱心不被伤害的基本保障。
这个社会并不缺乏爱和信任,要想让爱心涌动、信任常驻,关键是要把好事做在明处,一切行动有遵循、有边界、有反馈。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