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夜读丨你相信“三峡水怪”就是破气囊吗?

朱昌俊
2019-09-17 21:42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三峡水怪”终于现真身了。

不过,它不仅不是来自“三峡”,而且也非水怪。真相是,它是拍摄于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江口轮渡码头附近的一个废弃的橡皮气囊!

估计部分知道真相的人们,一如这个废弃的橡皮气囊一样,大有泄气之感。

要知道,在此之前,“三峡水怪”视频一出,各种分析(其中一些应该叫脑补更合适)就满天飞,一场想象力竞赛瞬间上演。

猜中华鲟、皇带鱼、巨型鲶鱼、巨蛇的,是普通级别;说是巨大的蠕虫的,是文艺级;而猜是蛟龙等上古生物的,算是恶搞级了。

对神秘生物的好奇和探寻,几乎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堪称全球同此凉热。这不,尼斯水怪的传说据说流传了数百年,但在今天仍时不时传出“一惊一乍”的动静,引发各路媒体、科研工作者煞有介事的解析和求证。

顺手查了下,就在上一周,还有国内媒体“转译”国外的报道称,“最新消息!尼斯湖水怪,竟是它。”

报道称,一个来自新西兰奥塔哥大学的研究团队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他们通过采集水样,分析检测动植物DNA发现,“水怪”最有可能的是鳗鱼,并排除水怪是蛇颈龙、鲶鱼、鲨鱼和鲟鱼的猜测。

我怀着将信将疑的心态看下去,原来据说是该研究团队自2018年6月开始在该湖不同地点和深度采集了250份水样,结果研究团队没有发现新物种的DNA,也没有爬行动物、鲶鱼、鲨鱼或鲟鱼的DNA,但在湖中发现了大量鳗鱼的DNA。

因此结论是——“水怪”是巨型鳗鱼的说法倒是有可能成真。但是,还没有证据证明湖里确实有“水怪”。

毫无疑问,这又是一个“带节奏”的结论。而尼斯水怪依然只是传说。

实际上,发展到这一步,尼斯水怪,究竟有没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依旧在维持这个传说。媒体需要,一些科学家需要,天生好奇的围观者更需要。

“三峡水怪”之说的传播和发酵同样如此。比如,知乎上有个话题是这样设置的——三峡水怪究竟是何种生物?这个问题看似平常,但它不动声色的偷换了概念,提前默认了“三峡水怪”就是生物。

回过头来看,其实在好几天前,就有媒体引述专家方面的分析称,水中的物体并非鱼类或蛇类,而可能是一个一端挂在江底的漂浮物。另外也早有人质疑拍摄地非三峡。但这样的信息,因为过于“简单”,在先入为主的“三峡水怪”四个字面前,早就被好奇的网友们自动屏蔽了。

一如尼斯湖水怪传说的经年不息,“三峡水怪”之所以能够发酵,与其说是一部分人偏听偏信,不若说部分围观者的猎奇心态需要一个难以证实却也更难被证伪的传说的支撑——只是没想到,这次证伪来得如此之快。

古人说“三人成虎”,在口头传播时代,谣言的传播广度其实小得多;但在传播以秒计的互联网时代,任何一个话题,一旦闯入互联网场域,则可能瞬间在不断裂变、添油加醋、过度赋义和解读中迅速变形、歪曲。

一个人的怀疑只是怀疑,但一旦到了网络上,便可能演变成一场大型的群体猎奇。各种真真假假的分析、脑补,最终可能代替事件本身,构筑一个公共的“想象体”。

这种诡异的传播形态的促成,有人性的原因,或也不乏某种“搞个大新闻”的力量推波助澜,但对“反常”、“离奇”现象的态度,也往往检视一个社会对常识、常理的尊重程度。

实事求是,这次池州还是“老实人”,没有放任这么一个“水怪”传说继续放大,更没有借此机会炒作当地旅游品牌。但是已经有围观者忍不住说:“怎么就这么败兴?当地就不知道搞‘水怪经济’吗?”

有想象力,保持对未知的好奇,固然不错,但在泥沙俱下、信息过载的互联网社会,总带着“发现新大陆一样”的心态上网,确实不是好习惯。

    责任编辑:沈彬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