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引力场”进入世博公园,探讨公共艺术的各种可能

澎湃新闻记者 钱雪儿
2019-09-17 07:04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第四届“引力场”近日在上海黄浦江畔的世博公园拉开帷幕。一场探讨如何用创意来激活临时空间的开幕研讨会,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积极参与。作为一个公益的持续公共艺术项目,“引力场”发起于2015年,由上海大象设计和喜布特展联合主办,今年已经是第四届。每届引力场都会选择一个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一组兼具审美与使用价值的空间装置,并在活动期间组织大量的公共文化活动,鼓励市民参与。今年,引力场的装置作品“引力波”点亮世博公园,成为了一个临时的开放舞台:

“引力场”也成为了市民休憩的场所。

装置作品“引力波”点亮世博公园

本届引力场的建筑装置作品名为“引力波”,是一个占地约100平方米的开放空间,由钢结构基座与木质双曲薄壳顶盖构成,造型轻盈简洁,仿佛在黄浦江边起舞的一片波浪,与上届“引力场”的举办地——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隔江相望。

这个看似毫不费力的作品,在设计上却颇为复杂。得益于以直纹面为基本组成单元的双曲面结构创新设计方案,“引力波”的双曲薄壳实现了极薄的结构厚度——表面积达140㎡的双曲面仅有6厘米厚。“引力波”的设计工作由大象设计与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ETH)建筑系合作完成,以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的形式展开。

引力场内正在举办搪瓷体验营。 图片来源:goa大象设计

在十余天的展期里,“引力波”将作为世博公园里的开放舞台,先后会有“手感•材料实验室 * 八分园美术馆”、“游幕戏剧集•飞来即兴戏剧互动”,以及“闪电展•探秘先锋设计”等文化艺术项目在“引力波”中举办。

一个空间装置,一组公共文化活动,构成了“引力场”项目的核心内容。“引力场”首先是基于一片城市广场,是建筑师介入城市公共性问题的实验场。同时,装置中举办的文化艺术活动,还把这里变成了剧场、展场、趣场,成为公众自由交流互动的游乐场。不同类型的活动与事件在这里产生共振、相互影响,形成“建筑艺术与公共文化生活的多场耦合”。

意大利留学生体验搪瓷绘制

研讨会对空间经验的冷静思考

如何用创意激发空间的活力、继而形成对参与者的吸引力、促进城市生活的凝聚力,是“引力场”几年来持续思考的问题。在题为“临时空间 创意激活”的“引力场”开幕研讨会上,七位嘉宾跨越了建筑师、艺术家、导演、策展人、媒体人和学者等社会职业身份,回归于更为纯粹的角色——空间的创造者、使用者、观看者和研究者。他们的分享既有切身的空间经验,也有旁观者的冷静思考。

研讨会嘉宾合影

“引力场”总建筑师、大象设计合伙人王彦简短回顾了过去三届“引力场”的成果,并重点阐述了本届作品“引力波”的设计思路。他讲述了如何在激活空间活力的目标下,结合场地特征打造 “视觉吸引力”和“互动性”,推敲作品的形态、结构和材料。王彦回忆,“引力波”在实现的过程中遇到了台风的不可抗力,最终的作品如同“奇迹”,“我觉得这个城市是需要一些敢于冒险的人,”王彦说道,在他看来,这样的临时公共空间会面对诸多挑战,也正是这些挑战证明了作品的价值。

全移动空间创始人,同样身为建筑师的吕慢,以她发起的全移动空间“超级蛋”为例,提出了“第三类商业”的理念,“在第三类商业中,我们设想用一个现实中的临时空间、临时建筑来完成线上与线下的完美结合,” 吕慢说道,“我们希望有一天我们走到一个空间,去进行欣赏,然后产生一些消费,我们下了单之后,我们可以通过快递快速地将物品送到家里,也就是如何用移动空间可以把线上和线下商业相结合。”

戏剧工作者孙荣波,以他十余年来在各种公共空间的表演经验,向观众讲述了公共空间表演艺术在中国的诸多案例。从乌镇戏剧节公共空间的表演,到如今的城市漫游,在他看来,公共空间表演可以通过与街区、商业综合体的联系而产生更多的价值。“不管是建筑、公共装置,还是公园,都是公共艺术的一部分,我们的目的是一样的,就是为了激活整个城市的活力,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觉得任何这样的文化艺术如果不能给当地的整个消费带来提升的话是失败的。”

同样作为戏剧工作者的何鸣晖从戏剧观演关系和文旅体验设计的角度,探讨了空间与观演关系的互为构成,以及延伸到城市临时空间与原生文化积存之间激活与释放的关系和操作可能。他以国外的创意广告为例:城市广场中央出现了一个小小的按钮,当路人按下以后,便触发了一连串有趣的戏剧情节。在何鸣晖看来,城市街头到处都是戏剧舞台,从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里的人们,到成都人民公园里进行着各种活动的市民,日常生活的积淀成为了剧场的内容。

研讨会会场微展区

策展人朱纪蓉曾多年任职于中国台湾辅仁大学博物馆学研究所,《空间・流动・游牧:策展地理学的探索》从策展研究的角度,探索了当今展览空间呈现多样性的特征,展览参与者的流动性与游牧性,以及这样的特性对于展览实践的意义。

作为《时代建筑》杂志的运营总监,戴春同时还是Let’s talk 学术论坛创办人,以及城市微空间复兴计划发起人。在《制造连接感——激活临时性公共空间》的演讲中,戴春博士探讨有活力的临时性公共空间常常呈现出“暂时的持久性”,“制造连接感”就是为其提供一种与公共生活之间可以持续发酵的“强连接”,激发主动性的活动。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中德国际会展研究所所长王春雷博士正在系统地研究“第四空间”概念,并正在着手准备关于第四空间的研究专著。《第四空间——为公众打造更好的情感纽带》便是在他的研究基础上,向观众解读何为“第四空间”。概念如何厘定、空间如何运营、价值如何创造,以及公众如何利用它来建设有品质的生活。

研讨会主持人贾布

展期至9月26日,期间将陆续推出相关活动。

    责任编辑:黄松
    校对:余承君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