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这位才华横溢的海军少将,因何在战时突然服毒自杀?
原创: 蒹葭从风 我是科学家iScientist
作者:蒹葭从风
编辑:Yuki
1894年11月16日,威海刘公岛,浅滩上伏着北洋海军的铁甲舰镇远号,身上满是弹孔、凹槽和火痕,像头饱经沧桑的巨鲸。
甲午战后的镇远舰,白圈标出着弹点 | 历史资料
夜色淡去,太阳照常升起,很快有人发现了异样。杨副管驾带人冲进住舱撞开舰长室,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
“瞳孔极度缩小,皮肤湿冷,呼吸抑制……典型的吗啡中毒,可是太晚了,抱歉,我已经无能为力。”刘公岛病院的英国医生格卫龄检查完叹了口气。桌上有一只空碗,底部有些许黑色块状物,那是还没有溶解的鸦片。
北洋海军左翼总兵、镇远舰管带(舰长)林泰曾,在125年前那个深秋清晨服鸦片自杀,时年42岁。
林泰曾照片;左图摄于1877-1879年,法国,林作为英国皇家海军留学生时期 | 原图由法国船政文化研究者魏延年先生提供
北洋海军的左翼总兵军衔相当于今天的少将,职权位列海军第二;镇远是清政府仅有的两条铁甲舰之一,为国之重器,类似今天的航母。林总兵自杀前不久,中日甲午海战刚刚暂告段落。国事维艰,海军高官突然自尽,无疑让低靡的战势、疲敝的国命雪上加霜。一时间军内哗然,朝野震惊。
林总兵自杀的消息成为热议话题,有人说他是因两天前镇远触礁过于内疚,也有人说他是自证清白驳斥通敌谣言,还有说他是对战势失去信心,更有甚者翻出之前种种八卦,说他为人胆小怕事[1]……不知是否受舆论影响,最终官方调查结果是:“林泰曾向来胆小,想因疏忽,内疚轻生” [2]。
胆小轻生,成为林泰曾的盖棺定论,一直影响至今。
但林泰曾是中国第一代海军着重培养的三位英才之一, 做船政学生时就“历考优等”,被誉为“闽省学生出色之人”,而后选派留学、接舰回国、接手营务、初创海军、训练巡航……顺利完成一个个重要任务。借用中国心理学家编制的军官大五量表MOVPS[3]请一些在近代海军史方面的资深研究者对他进行人格-岗位适应性的评估,发现他擅长组织、协调和管理,同时在军事指挥才能方面表现优秀。
诚如李鸿章所谓的“向来”胆小,为何还费尽心思将他调入自己麾下?当时自杀用鸦片泡酒,但鸦片溶解度差,达到致死剂量且要喝上一壶,而且味道难喝得让人想死,哦不,是难喝得让人都不想去死,比如后来战败前自杀的刘公岛护军戴宗骞就要别人补药,定远舰管带刘步蟾自杀过程持续到次日中午。林泰曾从服药到死亡仅2个小时,可见他求死之心之决绝。死都不惧,算胆小么?
事出蹊跷,还是来回顾下他自尽前的几个关键轨迹:
事件 1
战前,猝不及防的一枚标签
1894年6月20日,林泰曾作为北洋舰队分遣队司令,奉命率镇远、超勇、广丙三舰前往朝鲜仁川等地巡航[4]。很快,他发现战争的步伐无法阻挡,于是立即向上司李鸿章发电报申请支援。
然而李鸿章心里一万个不想打仗。作为风头正劲的洋务权臣,一旦开战家底都得赔光,因此一直积极寻求列强对日本的外交牵制。日本外相陆奥宗光正好利用这种心态,一面增兵一面释出和平信息。李鸿章越是怕轻举妄动成为日本出兵的借口,手下那群将领越不安生:这边海军的林泰曾请派鱼雷艇,陆军的叶志超嚷着大举增兵,这关头不省心的朝廷还送来一份四百里密谕,“筹战”“钦此”等字眼让李鸿章头大了好几圈。
不明真相的林泰曾一门心思从战事出发,几次三番地请求支援备战。结果……
林泰曾没想到,兢兢业业换来兜头一盆冷水。只是冷水倒也算了,自己正在以身犯险怎么就被上级盖章“胆怯张皇”?不光林泰曾震惊,舰队总司令丁汝昌及整个海军在接到李鸿章电训后也集体陷入了困惑和迷茫。丁军门只好唯唯道:“此系大帅权衡,何敢参议。”
受了委屈的林总兵倒没有消极怠工,而是根据形势率舰队转移牙山,以此为据点巡航侦查,直到他获得了日军大举增兵仁川的消息。而这时,牙山通往李鸿章所在地天津的电报已经阻断,而自己作为分舰队司令,得为手下的一众舰长和军舰负责。
等不到命令,战事却拖不得,1894年7月1日,林泰曾率各舰归航,计划随后“合大队来攻”。他大概认为,李鸿章之前电报指示过让他“相机进退”所以此举不算违令,但没想到李鸿章刚通过俄国人得到了陆奥宗光不开战的承诺,合队来攻自然化为泡影,林泰曾仁川率舰返回反而成了重大过错。
日本战争文学家小笠原长生的小说中引述战后缴获的林泰曾日记,提到了林泰曾事后的反应:“呜呼。泰曾一介武夫耳,才拙识浅,但忧国家知无不言。既傅相已有成算,何敢再言战?唯有谨待傅相之命而已。”[5]
武将在清朝地位低下,但晚清建立的第一支高学历、职业化海军,已经摆脱了传统的鄙陋印迹,那些留英留美的海军军官更是以精英自居。林泰曾作为此列中人,此时却自贬自嘲“一介武夫”,可见备战热情彻底凉了。与此同时,那枚“胆小张皇”的标签却越发显眼,李鸿章后来批评丁汝昌都会拉他来溜:“林泰曾前在仁川畏日遁走……中西人传为笑谈。”
当时“中西人”的八卦热情不亚于今天的吃瓜群众,成山头电报委员报告的“林泰曾海上遇日舰逃窜事件”说得有鼻子有眼,仿佛他当时亲临现场。这个故事从一群洋人那传到了林泰曾老同学、时为盛宣怀秘书的罗丰禄耳中,遂展开调查,结果查无此事。但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事已至此,林泰曾跳进黄海也洗不清了。
事件 2
海战正酣,舰长却精神失常
1894年7月25日,中日丰岛海战爆发,李鸿章调停避战的希望彻底破灭。在此之际林泰曾申请辞职,气头上的李鸿章断然拒绝并放狠话:再提不干就砍了你。林泰曾只得继续留岗,直到那场决定了中日两国国命的大东沟海战爆发。
1894年9月17日下午,鸭绿江口外的黄海海面浓烟滚滚,炮火如雨,冲天水柱此起彼伏。当中国舰队先期失利,接连损失了致远、经远等巡洋舰后,局势全都系在两条铁甲舰上。旗舰定远在北洋海军右翼总兵、管带刘步蟾的指挥下如中流砥柱抵抗着日舰疯狂的围攻,然而在镇远舰的指挥塔中却是另一番景象。
1894年中日甲午大东沟海战 | 1894年11月《伦敦新闻画报》根据目击者描述绘制
镇远舰帮带大副、美国洋员马吉芬(McGiffin)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记道:
“我不断地听到一个奇怪的声音从我下方的指挥塔里传出……我惊讶地发现这竟是我那尊敬的舰长发出的!他正跪倒在地,以极快的语速用中文喃喃自语——祈祷着,或者说一边祈祷一边诅咒着——每一发炮弹击中军舰时他就像狗一样嚎叫起来。只要我还活着,我永远也忘不了那幕景象和那种声音。” [6]
一位参战的中国海军军官卢毓英也印证了此事:
“大东沟之役,林惊惶无措,故置浓酒作长饮大醉,而卜于战台之下,所有调遣悉讬其副驾带杨用霖之身上,备诸死具如迷药洋烟之类。” [7]
好在镇远有一位非常出色英勇的副舰长杨用霖,代替舰长全权指挥,挽救了军舰并改写了战局:关键时刻镇远连发两枚305mm炮弹命中日本旗舰松岛,其中一枚开花弹引起松岛弹药库的严重殉爆,致船上四分之一成员伤亡,武器系统、液压舵轮严重受损,不多时便集结舰队撤出战场[6]。若非如此,林泰曾这次渎职的后果可能难以估量。
日本旗舰松岛被镇远305mm主炮命中后左舷留下的巨大伤口
黄海海战后受伤的镇远舰和她的炮务官德国人哈卜门 | 1895年5月4日《图片报》
事件 3
老司机“科目二”失败
1894年11月14日黎明,威海湾和刘公岛夹峙的西北口传来一声巨响。镇远舰庞大的身躯剧烈颤抖,向左倾斜。经验丰富的指挥官们立即启动损管措施:堵漏、抽水、关水密门……然而海水还是源源不断漏进了弹药舱、帆舱、煤舱、锅炉舱及水力机舱。
据后来的调查报告,事故原因是铁甲舰在鱼贯入港时,前面定远七千多吨的身躯产生巨大的分水压推偏了浮标,导致后面的镇远舰对航道判断失误,擦过靠近刘公岛一侧浅滩的礁石,致左舷舰底裂坏擦伤达8处之多。
如今刘公岛西北口景象。前方就是当年镇远触礁一带。位于北口处的两桅两烟囱船影是正要上坞油底的1:1复原定远舰模型,同级的镇远舰外形与之酷似,恍惚有种历史重现的幻觉 | 隋东升先生2016年摄于威海北山嘴
大东沟海战已损失了数条巡洋舰,两条铁甲舰成了清政府最后的威慑力量。其中一条竟在节骨眼上出了严重事故,更糟的是,日本陆军即将在旅顺登陆,镇远无法前往唯一拥有干坞的旅顺港修理。
那天的入口指挥的是管带林泰曾。他作为中国第一代海军军官的佼佼者曾战胜地中海的飓风、印度洋的无补给航线、苏伊士运河的浅窄河道以及朝鲜海岸的暗礁险滩,最后却栽在了往返多趟的刘公岛北口,而且那次返港只开出了8节航速(1节=时速1海里≈时速1.852公里)。家门口低速触礁,不和老司机倒车入库失败一样么?以至于事故上报后李鸿章的第一反应是,难不成林是……故意损坏?
虽然最后的调查证明了林总兵的清白,但关于他胆小轻生的论调却成为他永久的身后之名。
林总兵病情剖析
那么,林泰曾为什么会在战前出现如此严重的问题?不到3个月时间,他从稳健忠谨的分舰队司令,变成一个精神运动性激越的战斗应激者;2个月后出现抑郁症典型的“三低”(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减低。)“三无”(无用、无助和无望)“三自”(自责、自罪和自杀)特征,是他有性格缺陷,在战斗中变得胆小抑郁,还是另有原因?
战斗应激
乍一看,林泰曾失常的行为很像某种战斗应激。
战斗应激(combat stress reaction, CSR)是当前常用来评价军人在战斗或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经历压力性事件后反应的军事心理学术语。关于战斗应激,历史上因认识程度不同产生过不同名称。一战时被称作“炮弹休克”“战争神经症”或“Da Costa综合征”等。这些术语在二战时仍被大量使用,直到越战时才逐渐统一为战斗应激。海湾战争期间,包括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在内的一系列症状都被囊括在战斗应激反应的范畴。[8]
战斗应激反应可分为六大类型:躯体、认知、行为、情感、过失性及适应性的症状。如果对号入座的话,林泰曾基本岗位技能丧失,语速加快,是战斗应激的行为症状;焦虑、易激惹、歇斯底里,是典型的情感症状;严重的挫败感提示出现了认知方面的症状;无视自己的舰长身份,放弃指挥并诉诸麻醉品和酒精,已经上升到严重的过失行为。
不过,战斗应激的高频人群是年轻、低阶且未见识战阵的士兵。林泰曾虽也是第一次经历大海战,但毕竟不是对海战一无所知的新兵。他从少年时就接受的系统海军教育,对海战的惨烈有充分的心理预期,然而症状却比普通士兵严重;普通的战斗应激患者属于急性心理应激障碍,85%在三天内通过休息会好转[9],而林泰曾的症状持续性加重,直到又一次重大事故。
新兵第一次经历大战往往会出现急性心理应激障碍 |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根据经典的战斗-逃跑(Fight-or-flight response) 行为学模型:动物面对应激原通常有两种选择:要么逃避要么反抗。但有意思的是,经过抑郁造模的大鼠面对尾悬、电击、强迫游泳等应激原等,往往呈现出不抵抗不逃避的麻木行为[10],这时很难界定它们到底是勇敢还是胆小。
人的情况本质上类似。海战中诸多官兵不惧死伤顽强应战,毫无疑问可谓勇敢;也有人临阵脱逃或当缩头乌龟,如济远舰管带方伯谦、镇远舰驾驶大副王珍,这是无争议的胆小。而林泰曾的行为和这两种都不一样,更像类似抑郁模型动物那种精神障碍。那么,是什么引起了林泰曾的精神变化呢?
非战斗压力
战斗应激反应通常很复杂,许多案例表明并非单纯的战斗压力引起。舆论压力是不可忽视的一项。中国古代长平之战,一个反间计几乎奠定战局;甲午战前的负面舆论最终也产生了莫大影响,这件事追踪起来还有些耐人寻味。如今史学界证实当年日本间谍在战前活动相当猖獗,就连李鸿章的外甥张士珩都与日本间谍石川伍一牵连不清。这层关系对林泰曾事件起到什么作用已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关键时期某些势力蓄意挑衅激惹高阶军人引诱他们出现过失行为,是一项军事心理学范畴的常规操作。
军人的承受力有时无比坚韧,但有时可崩于纤毫之间。1996年,时任美海军作战部长的布尔达(Jeremy Boorda)四星上将在办公室以手枪自戕。他是一位参加过越战和波黑战争且功勋卓著的军人,也是美国二百多年来唯一从水兵成长为海军总司令的传奇军人,自杀原因仅仅是因为被媒体质疑不具备佩戴“V字勋章”的资格。
1996年5月16日,美国海军作战部长杰里米·迈克尔·布尔达海军上将在办公室里自杀 | Wikimedia Commons
军人的职业特征决定他们重视荣誉甚于生命,这恰恰成为他们的软肋。布尔达上将自杀事件引起美国国防部的高度重视,启动了以军事心理学为基础的各军种的自杀预防计划和相关研究。来自美军医学机构的各项数据显示,军人自杀案例中被诊断为抑郁情绪、人格障碍或适应不良的比例常超过90%。[11-12]
林泰曾又是什么情况?
关于抑郁性人格的研究十分驳杂,早先认为固执、沉默、敏感、做事一丝不苟、童年失去父母、从小根植提高家庭社会地位的志向、D型人格(具有消极情感、社交抑制特点)等特征与抑郁症发病率有一定关联。作为林则徐侄孙的林泰曾出身名门、自幼父母双亡、家境艰辛并肩负中兴家族的使命、平日“性沉默,寡言笑,能忍人之所不能忍”,上述特征竟然全中;然而,另一些与抑郁症负相关的人格特征,如随和、责任心[13]等,有“待下仁恕”“存心慈厚”“性行忠谨”之誉的林泰曾也都拥有。事实上,今天关于抑郁性人格的论调格外严谨,过去认为的许多特征如今都不被认为是抑郁症的预测因子。所以仅凭史料中林泰曾呈现的人格特点还真无法得出他是否容易患抑郁症的结论。
时至今日,依然没有针对抑郁症的特异性检查项目,抑郁症的诊断除了需要躯体检查及神经系统检查外,还需要辅助检查及实验室检查 | 电影《一念无明》中患有抑郁症的阿东
他的情况,更可能是一系列外界因素,包括顶端困惑和奋斗目标坍塌造成的心理障碍。从史料中看到,林泰曾和同学们刚从船政学堂毕业时曾有豪言壮语:“从今而后,要去对付飓风,控制狂浪,窥测日星的行动,了解暴风的规律……让最可怕的困难变成平易、最险恶的情况成为静谧……我们的爱国心将不减少”,多年以后,他却在日记中自嘲为“一介武夫”,挫败极强地感叹报国无门,如此天壤之别真有些讽刺。林泰曾字里行间透出的是:我原以为自己成了国之干城,哪知到头来还是一介武夫,为国备战不遗余力,谁知主帅和朝廷却各怀心思。袁世凯三电乞归,叶志超推诿责任,我兢兢业业反成了“胆怯张皇”“畏日遁走”……报国无门,罪由我起,活着夫复何益?林泰曾空怀职业军人的责任感,以及一腔报国之志,却因清政府的昏聩无能和领导的轻率误判,成了一己私利下的炮灰,豪情壮志化为心灰意冷和无助绝望。
酒精、麻醉品滥用
最后,造成他病程的加速的除了战斗、非战斗压力外,很可能还有一个原因。
1770年英国皇家海军开始给西印度舰队的水手定量配给掺水的朗姆酒或威士忌,标志着皇家海军开始正式减少麻醉品依赖的努力。嗯,你没看错,这是皇家海军旨在降低官兵酒精滥用的努力,因为那些家伙之前都直接喝烈酒。
过去军队的酒精-麻醉品滥用是个普遍问题。美国内战中酗酒和吸食鸦片司空见惯,越战期间34%的士兵吸食过大麻,50%的人服过海洛因。军人面临着平民不会遇到的巨大压力,这种生活方式本身就是酒精和麻醉品滥用的诱因。
2013年14名德国驻阿富汗士兵因为酗酒闹事被遣返 | 德国《图片报》
北洋海军同样没能解决这一问题,导致林泰曾能够“置浓酒”“备诸死具如迷药洋烟”。洋烟是鸦片,迷药或许是麻醉剂,甚至可能是当时已经开始使用的古柯碱。可以试想,林在情绪低落时沾染上这些东西以至沉迷,在那个时棘人困之际,加速了他的精神状况的恶化。
林泰曾是否胆小恐怕还会继续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世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是精神上的完人,面对战争的人永远都充满不确定性。林泰曾少将的自杀事件过往已久,就算不能像布尔达上将那样对军事心理学产生推动力,如果能成为一个小小的史鉴,就是翻这笔旧账的意义。
本文感谢海军史研究者陈悦、方禾、吉辰、李嫣、李玉生、刘烜赫、刘致、吕望舒、隋东升、孙建军、王鹤、张黎源的支持。
作者名片
排版:Yao
参考文献:
[1]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三:中日甲午战争(下)[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0年版.
[2]李鸿章全集(25)[M],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8,p172.
[3] 王芙蓉, 张亚林, 杨世昌. 军官职业人格量表的初步编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6, (03):224-6.
[4]孙建军. 镇远舰长林泰曾在韩观察覆命书笺注[J]. 大连近代史研究, 2010, 7: 44-72.
[5]田汉. 关于中国海军的几个问题·林泰曾[J]. 海军整建月刊, 1941(民国三十年), 1(12): 5-6.
[6]李·马吉芬 著,张黎源 译. 他选择了中国[M].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3.
[7]孙建军 整理校注. 北洋海军官兵回忆辑录[M].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6
[8]陈悦. 中日甲午黄海大决战[M]. 台海出版社. 2019.
[9] Carrie H Kennedy, Eric Zillmer. Military Psychology: Clinical and operational applications [M]. Guilford Publications, 2012, 2nd New edition.
[10] Castagné V, Moser P, Roux S, Porsolt RD. Rodent models of depression: forced swim and tail suspension behavioral despair tests in rats and mice. Curr Protoc Neurosci. 2011;Chapter 8:Unit 8.10A.
[11] Trent LK. Parasuicides in the Navy and Marine Corps: Hospital admissions, 1989-1995. (Techical Document 99-4D). 1999, San Diego, CA: Naval Health Research Center.
[12] Ritchie EC, Keppler WC, Rothberg JM. Suicidal admiss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military. Military Medicine, 2003, 168, 177-181.
[13] Jenkins EN, Allison P, Innes K, Violanti JM, Andrew ME.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Police Officers: Associations with Personality and Psychosocial Factors. J Police Crim Psychol. 2019 Mar;34(1):66-77.
欢迎个人转发到朋友圈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