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兰大校长:若发现人才有流失苗头,学校和我都会第一时间关注

微信公号“瞭望”
2019-09-14 10:25
中国政库 >
字号

兰州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严纯华

“希望同学们在坚守中奋斗,无畏风雨兼程的泥泞跋涉,保持永不懈怠的进取姿态……

希望同学们在奋斗中坚守,追求至善至美的人格力量,胸怀爱国为民的大义担当……”

刚刚过去的毕业季,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一篇慷慨激昂、充满家国情怀的毕业致辞,感动了兰大的万千学子,也让无数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已经到来的新学期,校长再次寄语新一代兰大人,要像先哲们一样,树立放眼世界、胸怀天下的高远志向,坚定敢于担当、奉献祖国的理想信念,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见世面、长才干、成栋梁,在立志报国、服务人民中寻找并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在这继往开来的新时代,校长的深情寄语,让人们对地处西北的这所百年名校如何走好未来的路,有了更多、更高的期许。

日前,兰州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严纯华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时表示,走过110年的兰州大学,坚守西北,“从未因艰难险阻而停下前进的脚步”。勤奋、求实、进取是兰大的精神底色,也是“自强不息,独树一帜”校训精神的真实体现。未来,“兰州大学必不忘初心使命,坚持‘做西部文章,创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在建设好西部科教高地的基础上,厚植人才成长沃土,打造科研高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兰大力量。”

坚守奋斗 不忘初心使命

《瞭望》:今年是兰州大学建校110周年。回望历史,你作为校长如何看待兰大今天的发展?

严纯华:从1909年甘肃法政学堂(兰州大学前身)在兰州奠基至今,兰州大学已走过110年的办学历程。秉承“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兰大扎根西北大地办教育,坚守奋斗,甘于奉献;新中国成立以来,兰州大学始终得到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甘肃省委省政府和各界人士的支持和帮助。

20世纪60年代,中央确定兰州大学为全国重点大学;改革开放后,兰大再次被确认为教育部重点高校,在科学的春天里快速发展。兰大是国家首批“211”“985”高校,2017年9月,又入选首批“双一流”(A类)建设高校。这不仅是对兰大的关爱和褒奖,更是一份鞭策和期许。

目前,兰大已是国家高等教育版图上一颗不可或缺的棋子,正逐步走向高水平办学之路。

兰大自身的发展,离不开兰大前辈包括辛树帜、江隆基、刘冰等一批校长的奠基性工作,也离不开全校师生的努力和分布在祖国各地校友们的支持。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国家号召下,一大批支援西部“三线”建设的名校老师和毕业生来到兰大。从那时直到上世纪90年代,兰大学宗硕儒云集,很多学科实力雄厚。这批优秀的师资力量,为兰大学科建设特别是基础学科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12所重点综合大学学生赴美留学物理、化学考试中,兰大4次夺魁。贵刊当时还为此刊发了《兰大为何“状元”多》的文章,解剖“兰大现象”。那是兰大的“高光时刻”。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东西部发展差距不断加大,加之思路、格局上的滞后,以及地方经济、地缘因素等客观条件影响,兰大的发展面临巨大挑战。比较突出的人才外流情况,一度给学校发展带来很大困难。对此我们心存不安,也心有不甘,我们希望能够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一所对国家有贡献、对世界有影响、受社会尊重的大学,成为一所世界一流大学,让孔雀西北飞,让兰大成为聚集人才的高地,成为特色学科领域的高峰。

《瞭望》:今天,从80多年前划分的“胡焕庸线”的两侧,仍能看出地域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兰大是“黑河—腾冲”线以西、占64%的国土面积上唯一一所双一流重点大学(A类)。那么,在经济、文化、环境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下,兰大又是如何在逆境中求发展的?

严纯华:劣势是客观现实,兰大要发展,就要直面困难挑战,设法克服,主动作为,在认真审视自身优势中找寻发展机会,在追寻发展中,独树一帜,走出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为此,我们首先是打破桎梏,解放思想、统一认识,凝聚共识。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十九大以来,学校在新一届领导班子带领下,重拾发展信心,重新检视问题,进一步明确了目标方向,那就是要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在祖国的大西北建设一所世界一流大学,为国家、为西部培养人才,使学校发展与国家、与民族的发展高度契合,相得益彰。

其次是狠抓学科建设。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的基础。在兰大发展史上,化学、物理、核物理、生物、地理等理学基础学科一直是最具优势的学科领域。目前,学校有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4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在自然指数排名中,兰大有12个学科进入世界前百分之一,其中化学学科进入世界前千分之一。

学校确立了以“存量保稳定、增量促发展”的原则,以“兴文、厚理、拓工、精农、强医”为学科发展思路,在现有学科高原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发挥资源效益,多措并举,努力建设结构优化、布局合理、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学科体系,围绕国家战略全力打造一流学科,支撑一流大学建设。

第三是服务西部,凸显特色。兰大地处西北,区域经济支撑力不足,如何把这一比较劣势转换为学科发展的比较优势,是我们必须破解的难题。比如西部地区以黄土、沙漠、戈壁、高原、风沙等为特点的脆弱生态环境,以敦煌、古丝绸之路、多民族和谐共生发展等为特征的丰厚历史文化积淀,都是兰大人从事科学研究的“富矿”,是我们应该着力之处。

近年来,兰大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围绕西部大开发、美丽中国建设、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不仅重点建设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4个一流学科,还在重点建设力学、地理学、民族学、敦煌学等优势特色学科。目前各学科建设布局已渐次铺开,优势已有体现。

去年,由兰州大学牵头的西部生态安全协同创新中心成为首批省部共建单位;兰大的大气科学、地理学、生态学等学科还深度参与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国家子午工程等重大项目,建立了干旱气候和环境演变机理的科学理论与自然灾害预报预警系统、亚洲唯一进入营养物研究网络(NutNet)的生态学野外台站,为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筑牢根基;积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成立了祁连山研究院、引力研究中心等机构,在相关方向组建优秀科研团队,承担了一批重大科研项目,学校的综合科技实力得到全面提升。

学校目标明确,初心未改,但囿于财力还难以同步推进,需要分段进行,突出重点,先把高峰做得更高。这也要求我们必须从思想和行动上做到统一和统筹,将学科的发展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

近悦远来 构建西部人才高地

《瞭望》:20世纪90年代,兰州大学骨干人才纷纷“东南飞”,一度被网友调侃为“中国最委屈大学”。经过学校多年努力,人才流失现象得到缓解。但几年前,在新一轮“抢人大战”中,人才流失现象又有所抬头。对于这种起伏,学校如何看?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应对?

严纯华:确如你们所言,受经济和地域等因素影响,上世纪90年代到新世纪之初这些年,人才流失成为兰大的突出问题,也是西部高校人才流失、“孔雀东南飞”的典型案例,兰大被抹上了一层悲情色彩,被网民戏称为“中国十大最委屈大学之首”。

客观讲,人才流动是正常的,怕的是非正常流动。2016年,我们调研发现,当时出现人才流失现象的症结在于,教师对学校发展的动力和信心不足,学校对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一方面,学校的服务、保障能力不到位,教师没有感受到体面和被尊重;另一方面,一把尺子衡量所有人的评价体系,导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得不到充分认识和评价,伤害了工作热情;还有就是“人往高处走”的自然选择。如果我们解决了上述问题,并持续改善人才成长环境,让每个人都在合适的位置上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相信他们会愿意留下来与学校共同发展。

为此,学校提出“人才就是核心竞争力”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从考核、聘任、人事、薪酬等方面进行改革,厚植人才成长沃土。

按照学校给原则、学院给细则、学科和专业给特色的思路,开展分类评价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综合改革。学校按照不同学科、学科发展的不同阶段、各类成果和业绩贡献形式进行分类评价,因人施策,鼓励擅长科研的教师做项目、做技术推广,鼓励热爱教学的教师专心教书育人;下放绩效考核、薪酬分配等权力,释放学院活力。通过改革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力和发展活力。

学校还打破人才资历年限壁垒,对本校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才设置“青年教授”岗位,考核通过后直接聘为教授;对引进的年轻人才设置“青年研究员”岗位,鼓励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全校先后有34位青年教师受聘青年教授,57位引进人才受聘青年研究员。

此外,学校积极构筑后备人才“蓄水池”,谋求未来发展。2016年,学校首次招收师资博士后,提供18万元的年薪;优秀师资博士后出站后可选优留校。通过这种方式稳定地培养和储备了一批人才。

为人才搭建更大的事业舞台,是兰大人才工作的一大特点。我们努力在创造学术环境优势方面下功夫。一方面,积极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子午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形成“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的良性循环,使得不同专业的人才都有事干、能干事、干成事,使这支人才队伍有更多机会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另一方面,学校努力为教师打造后顾无忧的工作环境,在医疗保健、子女入园入学等方面,提供一对一“保姆式配送”服务,为优秀人才提供差异化的优质服务,使人才在西部地区工作能够比在东部地区更有成就感和获得感。

我们的目标是使每一位兰大人的贡献都能得到承认,每一分努力都得到尊重,这也是改革的动力。我们希望用更加多元化的方式,让在兰大工作的教师得到尊重,也能让在外面工作的专家愿意加入兰大。

通过这几年的努力,2018年,学校止住了人才队伍非正常流动的势头,而且进来的人才远多于流出去的。不仅如此,学校还聚集了一大批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初步形成了“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工作氛围。

挑战无处不在,我们要不断创新稳定和引进人才的举措。现在,如果发现人才有流失苗头,学校包括我本人都会第一时间关注,坚决防止因学校工作做得不够而导致的人才流失。

“三个主动”迎来发展新阶段

《瞭望》:学校对未来发展有怎样的思考?

严纯华:因为兰大“中管”高校的身份,很长时间以来,地方与学校之间有所疏离。2018年,学校提出“主动接受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的工作思路,以贡献求支持,以服务求发展。

“三个主动”为学校新时期发展赢得了更大空间。比如,学校在地方政府支持和帮助下,用科学的、人性化的方式将长期出租的近4万平方米的商铺全部收回,用于学校教育和科研。

再比如榆中校区与学校本部相隔40多公里,造成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分离,教学与科研分离,学生与教师分离,学校与社会分离。要改变这种“分离”状况需大笔资金,仅靠学校之力很难做到。于是,我们转变思路,立足自身和地方未来发展,提出在榆中盆地建设生态创新城的设想。这与甘肃省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大战略高度契合,与兰州市城市副中心建设高度契合,得到了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认可。省、市两级政府决定要以生态创新城建设为牵引,产城融合、校城互动,发挥后发优势,用好政策支撑,统筹做好打造兰大“双一流”高校、兰州行政副中心和全省新的增长极等“三篇文章”。

今年3月底,榆中生态创新城的三个先期重点项目在兰大榆中校区集中开工,其建设规模达21.6万平方米,总投资11.8亿元。不久的将来,兰州地铁4号线也将建设开通,这将极大方便兰大两个校区的往来,也将带动榆中校区周边环境建设。

目前,学校正以“做精做优城关校区、做全做强榆中校区”的工作思路,着力推进榆中校区建设,为在校生创造更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同时解决好教师的生活及子女教育问题,让广大师生更有幸福感和获得感。

《瞭望》:从北大到南开再到兰大,你在很短的时间里领略了三所大学的风景,这是怎样的一种体验?你对学校未来发展有什么样的期许?

严纯华:对我而言,从北大到南开是一种学习,也是我职业生涯的一种再造。但到了兰大,看到了过去没有看到过的真实,感受到了过去从没有面对过的艰难。这也让我对这里的一切充满敬畏、产生了感情。

兰州大学扎根西部百十年,靠的就是兰大人坚守奋斗的精神,坚守有点悲情,但奋斗是方向,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从坚守和奋斗中,我也由衷地感受到了在此工作和生活的乐趣,享受着克服困难后获得的更好的发展空间和成就。

目前,学校正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校领导班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目的就是使兰州大学这个大家庭发展得更好,更加和谐。虽然会遇到很多困难,仍希望能够凭借我们的努力蹚出一条路,让更多人能够顺利前行。

大学是需要长周期来建设的,需要时间和耐心。我愿意兰大发展快,但更希望它走得稳,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往前走。

兰大一直以来都是以基础研究见长,物理、化学、生物、核物理、地球科学等学科在国际上都有一定影响力。我们要继续紧紧咬住数理化天地生等基础学科研究的优势不放松,并通过交叉融合带动应用学科的发展。同时紧密结合区域的自然禀赋、历史沉淀与独特的地理位置,把沙漠研究、敦煌研究、青藏高原研究、核科学与技术研究等特色学科和专业做强、做成长板、“硬核”;另外,在拓展优势学科的同时,加大培育新兴学科的力度,为学校长远发展打好基础。

未来3~5年是兰大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学校将持续深化改革,进一步提升综合办学能力,促进内涵式发展,紧紧围绕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要求,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兰大特点、系统完备、运行高效的现代大学制度。

目前学校正在研究制定《2025行动计划》,希望到那时,兰大的办学水平和整体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能跃上一个新台阶。

(原标题为《校长专访丨兰大校长严纯华:在大西北建设一所世界一流大学》)

    责任编辑:钟煜豪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