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短片是一些热烈的事,稍适冷静之后凝成的结果
原创: 导筒directube DIRECTUBE导筒
导筒也向关注我们的青年导演发出邀请
如果你也希望围绕自己的短片作品来参与我们的采访和讨论
欢迎与我们联系
2019北京国际短片联展征片中第2届北京国际短片联展于2018年9月14日~24日在北京举办,导筒将持续带来本次BISFF评委及导演们的系列专访,本期我们将带来青年导演郑陆心源的采访,她的作品《公车上的白色蝴蝶》入选2018 BISFF“潮汐”华语竞赛单元。
BISFFx导筒[短兵]⽚名:公车上的白色蝴蝶 A White Butterfly on A Bus
类型:剧情
时长:21min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公车上的白色蝴蝶》(2018)剧情简介:
她在这里扮女演员。
他在这里做摄影师。
我们要在西宁拍摄一部短片。
她说这是她到过的离家最远的地方。
日子一天天过去,拍摄压力之下,你我他游走于生活与表演的边缘。
导演简介:郑陆心源,杭州人,影像创作者。2017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制作MFA硕士研究生。从文字到平面摄影、街头艺术,纪录、剧情、到半虚构,到展场的尝试,心源正缓慢实验媒材与表达的形式和边界。其个人短片作品曾入围纽约Tribeca电影节,中国独立影像展、FIRST青年电影展等。作为摄影指导曾参与两部独立长片,分别于墨西哥城和巴黎取景。目前,驻地杭州继续手头的长片筹备工作。
采访正文
Q:你的父母都从事美术和设计相关的工作,这对你日后的学习和创作有着怎样的影响?
父母从事的是艺术相关的正职,也需要在比较固定的时间上班。但相对而言,从小有一些机会看到,也开始有借口相信,做没有即刻回报的创作不一定是不务正业。
Q:对电影的兴趣萌发于什么时间?
对光、场域、文字、声音和人的兴趣的起点更好追溯一点,并没有很严肃地去靠近电影,大学后段才开始移动影像的创作。
Q:你在南加大的电影学习对你有什么提升,如何看待美式的电影创作和工业流程?
南加大让我对工业有一定的了解,不至于恐惧,也有所借鉴。但也让我更向往另外的创作方式。不同项目像各样的人,需要因人而异的对话方式。我对标准化、统一高效的、专业化的approach保持怀疑。但美国也有indie,有实验片,有视觉艺术,并不是美式就是工业化嘛。
南加州大学电影艺术学院(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乔治·卢卡斯、罗伯特·泽米吉斯、大卫.L.沃尔普均为该校校友)Q:谈下你过去创作的几个短片作品,它们都有着怎样的缘起和经历?
几个短片多少都是一些热烈的事,稍适冷静之后凝成的结果。很多时候也是随着创作的过程,一点点地去明白这个影片的声色形状。有时也没再去回顾创作开始时的问题,而是顺着新构建的路径,走到新处/深处看看。
郑陆心源《在死海里醒来》 (2017)Q:你的创作习惯似乎也不依赖于传统的剧本,在风格和拍摄器材上应该也有很多尝试,谈一谈如今在写作和拍摄上的思考。
文本在一些情况下可以是辅助思考影像创作的一个线索。而文本也是生活材料中的一部分。目前,我更想尝试从生活扑面而来的水汽、环境、声响、信息和情绪流中去抓来可沿路攀爬的堆砌时间的方式。
Q:谈一下这次入围bisff的《公车上的白色蝴蝶》的创作经历,这是你今年在FIRST训练营完成的作品。
这是一次比较极限的创作,10天的在地时间、陌生的城市、初次合作的团队、既定的公开放映,每天紧张/兴奋/疲惫的比例都在变化。因为没办法从一开始就清楚解释给团队和自己,当前拍摄的内容会如何在叙事中存在,所以当大家还能在一定程度的信任中,去尝试和探索是让我挺感动的。
Q:蔡明亮导演在操作指导上给了哪些建议?他的电影理念你认可吗?
他的执导因人而异… 他有说到过“影像中的生活的气息”。
他的电影理念,我也只有了解到一部分…
这次比上次更勇敢一点点。
至少这段时间,我会一直对摄影机背后的角色进行思考吧。
Q:你对杭州这座城市有怎样的印象,希望在自己的影像里捕捉它哪些方面?对于近两年拍摄于杭州的文艺片有没有一些看法,比如《郊区的鸟》。
杭州是我的出生地。从大学开始,我长时间地生活在异地,直到去年研究生毕业,才定居杭州。杭州是省会、旅游城市、电商发达,各方面都强调着一种与人的便利。我更想寻找这个城市与我之间互相属于的那个部分,可能是已经消逝的一种关联。但在影像里,我有机会再次试验城市、过往、家庭与我的关系。
我现在比较关注城市题材的影片。《郊区的鸟》还没有机会看到成片,很期待。
孩子们想把世界黏住,成人却要撕开它Q:谈一谈正在筹备的新项目。
正在筹备我的第一个长片,是一部低成本的剧情片,目前在选演员。
小时候,努力地在上学,也在这种固化的周而复始中,也看到一些众人习以为常后暴露的怪相,机构、权威、小孩、缝隙中的各色情感。当时很自然地把一切接纳到自己的日常中。长大一点才觉得一路有很多陷落的可能,现在我还时不时地窥视那些黑洞,并在当下的生活里看到类似的状态。当开始创作,我怀念小时候那种私密的专注度,尝试重新找回,用拍摄的过程,让世界从过往中重新生长。
Q:有没有比较喜欢的艺术家或导演,谈谈理由。
很多明星艺术家或者导演当然有带来启发。但有一定交往的创作者朋友有时候更让我好奇,也会因为了解过程而学到东西,会期待大家的变化,想知道我所看到的现在,在ta们各自和彼此的未来会是怎样的存在。
郑陆心源《低烧》FeverishQ:你之前谈到也会有小说和其他电影之外的创作安排,你认为电影未来的发展会与其他艺术形式产生怎样的互动呢?
互动一直有在发生,就拭目以待,自己也在做一些尝试吧。
Q:本月你还有一部新作《低烧》入选上海酷儿影展,我们也在为酷儿影展做推荐,谈谈这一部影片的创作故事。
挺多时候,我的想法不一定开始于,但往往源自对情感中常规道德标准的怀疑。
这是我在USC上学期间拍摄的最后一支短片,四个主演中一位是专业演员、两位音乐人,一位是电影系的同学。挺日常的一个故事吧…
郑陆心源在《低烧》Feverish拍摄现场导筒将针对老账号的资料与文章进行整理并重新发布
推出「拾遗」系列
如果你有特别希望我们复原的文章请在文末留言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