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沪救助管理部门摸索“甄别寻亲十二法”
“女儿,我们终于找到你了!”
2019年8月15日一大早,在上海市救助管理站社会工作科甄别大厅内,28岁的彭某某被苦寻了她七年之久的父母紧紧抱在怀里,久久不愿放开。前一晚,终于得知女儿下落的父母连夜赶赴上海,天一亮便等在了救助站,早已泣不成声。
而这,只是救助站内众多感人画面之一。9月11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从上海市民政局获悉,仅今年以来,上海市救助管理站就为特殊疑难受助人员进行甄别寻亲服务903人次,查实身份信息或联系到亲属的899人次,寻亲成功率达到99.6%。
当天,上海市民政局举办了“帮你找到家-中秋圆梦”主题活动启动仪式,将共同努力帮助更多在救助管理部门受助的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早日找到家、早日与亲人团圆。
摸索出“甄别寻亲十二法”
年仅28岁的彭某某,是今年8月14日晚上被普陀区环卫工人救起的一名因流落街头身无分文而轻生跳河的姑娘,由区救助站转送至上海市救助管理站。
“来站时,她神智呆板、情感麻木,我们通过全国民政信息网查找和人脸比对,经公安协查,多次联系当地政府和亲属,当天就联系到了她的父母。”市救助管理站副站长康清萍回忆说,当其父母听到女儿消息后,连夜乘车从宁波赶赴上海,天一亮就早早到救助站等着接爱女回家。
据其父母回忆,女儿自7年前告诉父母要到上海找工作离家之后,便再无音信。7年间,全家竭力寻女,一家人数次在宁波、上海以及上饶老家报警报案,各处张贴寻人启事,每天都期盼着有人回复;父亲还买了份上海地图,多次来上海,根据地图上的标注一个个地方寻找着女儿;哥哥也在网上不间断地发布寻人信息。
如今,一家人得以团聚,母亲决定辞去工作专心陪护女儿,给她家的温暖;父亲也认真询问着该带女儿去什么医院就医治疗;哥哥听闻后,也正连夜赶回家里期盼着与妹妹的团聚……
这样感人的场景不断在救助站内出现。据康清萍介绍,上海市救助管理站总结了多年来口口相传的救助返乡经验,逐步摸索出“甄别寻亲十二法”,并成立了“甄别工作室”,加速培养新一代寻亲工作骨干,通过以老带新、专业培训、实操训练等方式,提升工作人员的寻亲甄别救助能力。
“甄别寻亲十二法”即口音特征辨别法、相貌特征辨别法、语言引导法、环境地理痕迹法、实地寻踪法、人脸识别法、采血比对法、数据库查找法、媒体合作法、站际合作法、公安协查法、头条推送法。
仅今年以来,上海市救助管理站就为特殊疑难受助人员进行甄别寻亲服务903人次,查实身份信息或联系到亲属的899人次,寻亲成功率达到99.6%。而没有找到家的受助人员从2014年的115人下降到了2018年的11人,今年上半年仅为1人。
全程护送受助人员回家
与上海市救助管理站有所不同,上海市救助管理二站是无法找到家的长期滞留流浪乞讨人员托养安置机构,主要承担着因各种原因无法回家的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目前,站内因无法核实身份信息、长期滞留的受助人员达644人,其中滞留时间10年以上的就有324人,精神障碍、智力障碍的占60%。
如何尽量帮助这些特殊的受助人员找到家?
据上海市救助管理二站站长唐美萍介绍,除了传统的甄别手段外,二站还专门成立了“寻亲甄别青年突击队”,发挥生力军作用;发起全国寻亲甄别联动机制,为跨省甄别团队提供语言风俗、交通保障等便利;与上海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总队通力合作,充分利用智慧公安,用大数据等高科技解决寻亲问题。
2017年3月,王奶奶因独自一人流落街头,被送至二站。当时她说话不清,走路不稳,但一有机会就想“逃”,工作人员看出她潜意识里有迫切回家的愿望。二站通过“救助寻亲网”、“今日头条”等多个网站发布寻人启事,采集DNA进行比对,可是一直没有任何突破口。
更糟糕的是,王奶奶的身体越来越差了,在把她送入医院进行诊治后,工作人员每天都去看望她,跟她说说话,告诉她一直在努力为她寻找家人。但此时,王奶奶身体各项机能逐渐衰退,只能躺在病榻上,无法进食,仅靠营养液维持生命,已没有能力表述。
为了完成王奶奶想要回家的临终心愿,工作人员始终没有放弃,通过寻亲志愿者团队得到初步的线索,并通过相关部门核实了身份信息,终于找到了王奶奶的儿子。儿子很孝顺,想带着妈妈回故乡——云南昭通永善县大兴镇,可看到妈妈的现状,他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考虑到老人的身体情况以及家属的经济条件,二站决定派出包括站内专业医生在内的三名寻亲甄别青年突击队,全程护送王奶奶回家,并于今年6月1日踏上了护送之路。历经50多个小时、2300余公里,终于在6月3日晚上,将王奶奶护送到家,圆了老人的回家之梦。
“这些受助人员家庭的经济条件一般都比较差,因此,我们经常是在联系上家属后,将受助人员护送回家的。”唐美萍说,救助人员都怀着“帮你找到家”的初心,希望尽最大努力早日让受助人员与亲人团圆。
多措并举帮助滞留受助人员
“为受助人员找到家”,始终是上海救助管理机构的工作目标。上海作为一个特大型城市,近年来,每年救助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近1.5万人次。目前长期滞留的受助人员仍有600多人。
据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李勇介绍,近年来,上海总结了多年来口口相传的救助返乡经验,逐步摸索出“甄别寻亲十二法”,并成立了“甄别工作室”、“寻亲甄别青年突击队”,从最初的捕捉只言片语到形成专业方法,从跨省甄别到形成联动机制,从织密全国寻亲网络到充分利用智慧公安高科技手段,近年来已帮助360余名长期滞留的受助人员成功找到家。
2019年7月17日,上海市委深改委通过了加强和改进本市救助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上海市民政局据此进一步加大了甄别寻亲的工作力度。
2019年8月,针对长期滞留受助人员的身份查询,上海市民政局主动与市公安局刑侦总队沟通协调,将上海托养在大丰安置所的497名受助人员信息进行分批排查,逐一核实身份信息。短短一个月时间,已对302名受助人员完成身份比对,共排查出疑似身份信息42人,甄别成功率达13.9%。
同时,对于各区救助管理站接收的长期滞留无法辨别身份的人员,市、区两级救助管理机构中的甄别专家组织开展“会诊”,尽全力帮助受助人员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