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36年前老人掏500元买猪圈改造土窑院,培养出三个大学生
近日,摄影师到山西平陆农村采风,在一个山村里,忽然被一户人家大门上残留的春联吸引,只见尚未掉色的红纸上,分别书写着“盘瓠(hu)神将上天去报喜,天蓬元帅下界来除灾”两幅大字,笔触起收自然,遒劲有力。看着这样的春联,让人不由地想探究一下,住在院中的主人是一位具有何种学识的人呢?于是,摄影师走上前去,轻轻地叩响了大门。
开门的是一位大爷,穿着破旧的深蓝上衣和浅蓝牛仔布裤子,两团卧蚕眉上,三道痕迹明显的抬头纹像刀刻般印在额头上,给人一种很有阅历、很有故事的感觉。大爷看到摄影师是陌生人,在问清楚来历后,没有丝毫拒绝,而是热情地将摄影师让进了家门。
走进院子,院内一角堆积着大量的玉米穗,原来大爷刚才是在家里剥玉米。摄影师不好意思打搅老人的工作,一边让老人继续剥玉米,一边和他聊天。大爷说,他姓杨,今年73岁,家里只有他和老伴两人居住,老伴今年71岁,也姓杨,因身体不好,吃过午饭后到邻居家串门去了。这些玉米是前两天刚从地里收回来的,看这几天的天气不错,他就想赶紧剥完,晒干后囤积起来,以防下雨发霉腐烂。
“我家一共有20亩地,将12亩包给了别人,现在只剩了8亩,其中3亩种了中药柴胡,5亩种的玉米。”杨大爷说,因为种玉米的地是旱地,风调雨顺时,一亩能收到千斤以上,遇到干旱就只能收个七八百斤。当问到年收入能到多少时,老人说,柴胡目前卖到30元一斤,是晒干的,玉米的价格这两年都不高,主要看产量,“所以,一年下来也就能收入1万多元。”
在和大爷说话的过程中,大娘双手卡着腰缓慢地从外面回来了。“我身体不太好,有房颤(心房颤动),不但干不了重活,连走路都不敢太快,可又不能在家坐着不动,平时还需要在村里走走,锻炼锻炼。”杨大娘对摄影师说,这不刚锻炼完,就回家准备和老伴一起剥玉米,“这么多玉米,要是他一个人剥,还不知道剥到啥时候呢。”
杨大爷夫妇的院子挺大,是一个半地窨院,面积约有1亩半大小。院子的东侧是进出院子的大门,另三面墙上都挖有窑洞。半地窨院是晋南的一种传统民居样式,大多依土崖而建。建设时,靠人工沿着土崖挖出一个“凵(qian)”形院,三面临崖处再开挖出窑洞,供人居住生活。图为站在崖顶拍摄的杨大爷家院子一角。
“这个院子以前不是我的,是我掏了500块钱买来的。”杨大爷说,1983年前,这个地方是村里养猪的猪圈,有十几孔窑洞,因为实行土地改革包产到户,村里准备卖掉,他嫌自己当时的老院子太小,就拿出多年攒下的积蓄买了下来,“买院子花了500元,买下后又花了500元整修,统共是1000元。那个时候,1000元可是巨款啊,但我觉得花得值,这么大的院子,也算是‘豪宅’了。”图为院子南侧的窑洞。
“买院子那年,我大约是三十七八岁,当时父母还健在,加上我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一家7口人就生活在这个猪圈改成的宅院中。”杨大爷说,后来,父母去世,三个孩子相继上了大学,之后参加工作都在外地当了教师,这个家才剩下了他们老两口。图为西侧土墙上因为下雨已经坍塌的窑洞。
听到老人说三个孩子都是大学生,摄影师询问两位老人是什么学历。杨大爷边剥玉米边说:“我们都是小学毕业,没啥文化,干了一辈子的农活,就是因为觉得在农村苦,才一门心思供孩子们上学,想让他们脱离农村,有个好前程。孩子们也争气,一个个的都实现了愿望,成了城里人。只是,前两年,闺女因病去世了。”说完后,老人的情绪有些低落,好半天都没吭声。
“我们老了,身体也越来越不好,两个儿子都想让我们进城去住,可我们就是不想离开这里。虽说这地窨院土多不干净,但对于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人,还能嫌土脏吗?”杨大爷说,他和老伴现在是能干多少干多少,够吃就行,“孩子们逢年过节都回来,孝顺着呢。你看大门上的春联就是儿子过年带回来贴的,现在还新着呢。其实,只要孩子们生活得好,就是我们最大的满足。”图为老人居住的窑洞。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