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男记者需要一身什么样的行头?

2019-09-06 11:5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作者:  于怡朗 

来源:南方传媒书院

导读:

1、男记者为什么必须懂得穿衣打扮

2、西服并不是男记者的职业装

3、低调奢华应该是男记者主流的穿衣风格

4、以貌取人是人之常情

 

谈到男医生,人们脑海里浮现出来的一定是白大褂配蓝口罩;说起警察,那身威严的警服和大大的警帽立刻呈现在你我的眼前;或者律师,那身帅气的西装必定是他们衣橱里不可或缺的行头。

 

一、男记者为什么必须懂得穿衣打扮

可是,谈起男记者,你又会联想起什么画面呢?是电影《罗马假日》里和奥黛丽.赫本谈恋爱的西装男记者呢?还是《诺丁山》里和美国女明星一夜风流的英国男记者?亦或是电视剧《情深深雨蒙蒙》里的《申报》记者何书桓呢?

 

肥皂剧里男记者的形象大都是帅气、浪漫、犯桃花,可现实生活里的男记者又是什么样的呢?提起“男记者”这三个字时你脑海里首先闪现的画面又是谁呢?

是西装革履的水均益和白岩松?还是一袭白衣的王克勤和陈安庆?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1943年在他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层次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需求。

简单来说,人们在满足了“吃喝拉撒住”等肉欲后,就会有更高的追求——精神上的追求。原始社会的男男女女由于生产力比较落后所以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日子,因此没有过多的心思考虑穿着打扮。

封建社会建立在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之上,社会积累了大量的财富,部分私有财产较多的社会成员成为了地主,为了保护既得利益群体的私有财产安全,于是便出现“国家”、“军队”等机构。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封建晚唐诗人杜牧夜泊秦淮突然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由此可见,即便是在唐朝政府快要破产的时刻,封建富豪权贵们依旧有“闲情逸致”来进行“精神享受”。

封建时代的社会有严格的等级秩序。在东方,孔子的礼乐制度因符合地主阶级的利益而备受推崇,皇帝、官员、地主、农民、秀才、商人的财力不同所以其吃、穿、行、住都不同。在西方,王室成员、教会成员、商人、匠人等在各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工业革命以来,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解放。社会分工更加精细,报纸等新的传播媒介出现,记者等新的职业在社会上逐渐形成。

毫无疑问,记者属于知识分子;更不用说,新闻事业属于上层建筑;那么从事上层建筑的知识分子里面就包含男记者。

二、西服并不是男记者的职业装

有人说,西装是男记者们的职业装。我认为这句话是错误的,因为西装把男记者们给限制住了,男记者其实是一群十分善变的人,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下他们的着装也是不同的:在灾难现场,战地男记者们的职业装应该是安全帽、防弹服和迷彩衣;在田间地头,民生男记者们的着装应该是家常但不随意的;在演播厅里,男记者们的着装是绝对不能够喧宾夺主的。

与知性的女记者相比,男记者的沟通能力略显逊色,女性的温柔和母性总能轻易让受访者放下心中的防线从而吐露真诚。如果男记者穿着打扮不分场合,那么采访工作将很难进行下去。

三、低调奢华应该是男记者的主流穿衣风格

两会现场的男记者不像女记者那样可以通过精致的妆容和亮眼的服饰来吸人眼球,从而获得宝贵的提问机会。但是,男记者们依旧有充分的发挥余地比如说——领带,尽管他们的着装大都是千篇一律的深色西装,但是两会男记者可以通过佩戴亮眼的领带来抢占先机,赢取提问机会。

镜头前的财经记者吴晓波总是身着质感十足的深色修身西服,西服代表着不事生产,体力劳动者绝对不会穿西服。与西服有关的场景和物品有:汽车、红酒、雪茄、红毯、聚会等,也就是说西服是精英阶层的象征,西服传递着干练、信任、权威等信号。财经属于上层建筑,财经新闻的读者大都属于社会的中上层人士,吴晓波塑造的个人形象既符合他品牌的定位,又满足了其潜在读者的心理预期。

新闻产品属于易碎品,时效性特别重要。战地男记者为了准确地采集并传递独家信息,往往会首先出现在动乱的一线。新闻现场与演播厅的不同之处在于:新闻现场包含着更多不确定的因素,这些风险和不确定往往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也就意味着新闻节目的收视率和广告费会大大提升。

可是,独家新闻背后也是要付出代价的。央视著名记者水均益在其自传《前沿故事》里提到当初他去中东采访时,新华社为他们每位战地记者都买了一份高额的人身保险。《前沿故事》里有一个细节我记忆深刻:水均益说巴基斯坦有些人躲在家里都会被突然破窗而入的流弹射杀。在那恐怖的环境下,防弹衣称得上是记者的护身符。

可见,衣服不仅能够传递一种价值观念、凸显身份地位,有时候也能够起到保护记者的人身安全的目的。

此外,记者的衣服还有另外一种特殊的功能——给观众带来充分的现场感和代入感。打开电视,我们往往会看到在工地、地震现场的记者们身上穿戴着整齐干净的安全帽和迷彩服,其目的是让观众通过记者的穿着打扮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美国作家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中的论述十分扎心:

“在现代社会,知识分子时常会比他们更富有的人接触。这些富裕阶级中通行的较高的人接触。这些富裕阶级中通行的较高的金钱礼仪准则,就会不断地渗入知识分子阶段,结果使知识分子阶级明显浪费方面的支出在其收入中占到了较大的比率。”

“我们比较喜欢美观的物品,但所看重的其实是它所带来的较大的荣誉性,而不是它本身具有的美感。”

“高雅的服装之所以能够达到高雅的效果,是因为其不仅价格昂贵,而且是有闲阶级的标志。它不仅说明了主人有能力高消费,而且也表明这个人是不劳而获者。”

因上爱奇艺的网综《奇葩说》而走红的前北大老师薛兆丰在其500多页的《薛兆丰经济学讲义》中说过两句话:

1,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

2,当你发现你买的大部分商品都是没有实际的用处时,那就代表你的生活条件上升了。

四、以貌取人是人之常情

河南有句土方言:“人敬有钱的,狗咬挎篮的。”社会上大多数人都还是视觉动物,我认为以貌取人属于人之常情。在日本,女生化妆表示是对别人的尊重,男记者注重自己的仪容仪表也应该看作是对采访对象的尊重,央视面对面记者董倩说:“你值得坐在我的对面。” 民国著名记者邵飘萍和范长江都有几身价格不菲的行头,范长江为了深入大西北进一步报道“西安事变”,甚至用貂皮大衣换了菜农的破棉袄,化妆成小贩儿进城。

男记者大都比较有胆气,走南闯北、接人待物都很有套路。他们身上凝聚着一股痴痴的“书卷气”和一股刚烈的“侠者”气,他们以梦为马、四海为家,他们铁肩辣手、以笔为刀。

判断医生、警察等职业通过穿着就足够了,但判断记者不仅需要视觉,更需要通过整体的感觉。

首先,一个男记者身上的衣服绝对不能超过三种颜色,颜色过多就会显得太轻浮。

其次,像文风一样,男记者要有自己一贯的穿衣风格,不要随意改变自己的路线。接着,男记者要分清主次,采访对象永远都是主角,男记者的衣服不要与采访对象的风格反差太大,这样会让对方产生反感情绪。

最后,男记者要分清场合,穿着要与社会氛围相融洽,目的是为了让采访对象或观众在视觉上产生共情,比如央视的记者春节外出采访时总爱穿红色。

人靠衣装,能熟练运用穿衣技巧让其在不同社会对象面前、在电视镜头前展现出最佳状态的男记者工作能力一定很出色。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