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重温嘱托看变化|垃圾分类后小区有了堆肥花园,邻里情更深厚
在上海这个小区,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率达到100%。不仅如此,他们还玩起了“堆肥花园”和“一米菜园”。
8月29日下午,下着细雨,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走进上海市虹口区宇泰景苑小区,放眼望去,路面干净整洁,花园、菜园里的植被让这个社区空间显得生机勃勃。
2018年1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时强调:“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垃圾综合处理需要全民参与,上海要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实办好。”
如今,嘉兴路街道在虹口区率先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涌现了宇泰景苑小区等一批先进示范点。
宇泰景苑小区垃圾厢房。变废为宝,湿垃圾成花园和菜园的“生态肥”
宇泰景苑小区位于虹口区嘉兴路街道虹叶居民区,有11幢居民楼,居民371户、常住人口1228人,2003年建成。
2018年11月开始,小区党支部按照上海生活垃圾分类要求,开始调研梳理本小区的难点和瓶颈问题。“一是小区占地面积小、人口密度高,添置大型垃圾分类减量装置几乎不可能。二是居民垃圾分类习惯养成有一定难度,分类的意识还不强,分类能力也有待提高。”虹叶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王静华告诉记者,针对上述问题,小区党支部多次邀请楼组长、业委会、物业和保洁员等召开讨论会,研究适合小区特点的生活垃圾分类方案。
此后,小区启动了多种形式的走访调研和宣传动员工作,比如,开展“三件套三入户”工作,包括一本居民手绘的垃圾分类指导手册;一个冰箱贴,印上自编的分类口诀和分类搜索二维码;一个挂壁式垃圾袋支架,挂在橱柜上帮助湿垃圾随手“撸”进垃圾袋。
同时,居委联合物业、社工人员对371户家庭全覆盖上门走访,并随堂募集垃圾分类志愿者。每户家庭至少上门3次以上,这些工作极大增进了小区居民的分类意识和能力。
一系列宣教工作,逐步促成了居民养成分类习惯,提升分类意识和能力。2019年3月1日起,宇泰景苑小区率先实行撤桶并点、定时投放,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参与率达到100%。
以前,小区有10个24小时的垃圾投放点,现在已归并为3个垃圾分类投放点位。每个点位配置干、湿成对垃圾桶,早间和晚间各2小时定时投放,其余时间撤除点位垃圾桶,确保定时定点严格执行。还专门划出一小块区域,设置了大件废品回收点位。
让居民们欣喜的是,小区推进垃圾分类过程中,特意在一块绿地建了“堆肥花园”和“一米菜园”,激发居民践行绿色发展的理念。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这块区域里,有居民自发设置的堆肥桶和酵素桶,通过这些设备,使湿垃圾变废为宝,成为花园和菜园的“生态肥”,而且居民的参与率相当高。
小区居民、志愿者陈桃花给堆肥桶投放湿垃圾。“很多年轻人喜欢过来尝试使用堆肥桶,他们觉得很新鲜,相互讨论垃圾分类带来的好处。年纪大的人也喜欢到这个花园散散步,用堆肥养自家的花花草草。”志愿者陈桃花说。
目前,这座小区每天的湿垃圾量在3.5桶至4桶之间,已累计转换湿垃圾2000多升用于“堆肥花园”和“一米菜园”的肥料,每天处置小区约5%的湿垃圾。
小区到处干干净净,生活很舒适
8月29日15时许,宇泰景苑小区3个分类投放点位都处于关闭状态,只有垃圾厢房24小时开放,供有需要的居民投放。
76岁老伯郭本泰把自家午饭后的厨余垃圾拎了过来,熟练地把菜皮投进湿垃圾桶,把袋子扔进干垃圾桶,走到旁边水池洗了洗手。
“我们小区分类搞得很不错,居民的投放习惯也渐渐成自然。”郭本泰告诉记者,以前随时可以扔垃圾,也不分类,但特别是到了夏天,对生活环境确实有一定影响,容易出现臭味。“垃圾分类之后,垃圾桶变成干湿两个,小区大部分垃圾桶都撤走了,到处干干净净,生活很舒适。”
另一名居民毕阿姨也称,以前每幢楼下有2个垃圾桶,是居民反映最强烈的地方。到了夏天苍蝇、臭味都来了,既影响环境,住在附近心里也不舒服。
现在一切已变得干净清爽。王静华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时,经过4个月的前期宣传与实践,宇泰景苑小区居民都能自觉自愿垃圾分类,也不太会分错了。今后,小区志愿者的工作,也从定时定点值守改为不定时巡视。
“撤桶并点后,居民还发现小区的空间利用率也提高了。”王静华说,撤掉大部分垃圾桶后,小区一些场地空出来,现在空出来的场地常常给居民用来停放车辆。
“还有一点,虽然说我们已经十几年的小区,可能一些居民以前就是点头之交,但是通过垃圾分类,现在大家反而有了一个共同话题,相互交流也更密切了。”她说,没想到,垃圾分类使邻里之情也变得愈发深厚。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