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黄皮肤才不是你的身份标识,这些才是专属我们的特征
原创: SME SME科技故事
不少人发现,在生活中遇到的欧美人看起来并没有很白,他们肤色更多是偏红,毛孔也粗大,近看一言难尽。与我们国人拼命想变白相比,欧美人反倒更喜欢晒太阳,想把皮肤晒黑,好显得自己很健康。但就算是比较天生的肤色,我们很多东亚人都是跟“黄皮肤”搭不上边的。
可我们从小就知道包括中国人在内的亚洲人,被称为“黄种人”或“蒙古人种”。那么,这又是怎么来的呢?其实这种按皮肤来划分人种的依据根本就不是客观的科学成果,而是带有歧视的观念所造成的。
黄种人有时会表现得更白
据早期中西交往史料中,来过东亚的西方旅行家,大都将中国人的肤色记为“白色”。直到有位叫布鲁门巴的德国人类学家布率先使用了“黄种人”名称,并且发明出了一个新种族“蒙古人种”,将中国人和日本人都被纳入其中。
在这之后,西方人对“黄种人”或“蒙古人种”的印象定在东亚人的身上,将其视为处于白种人和黑种人间的”种族。但其实这是带歧视的称呼,在过去西方医学当中,黄色皮肤通常被视为患有疾病的症状,比如黄疸病等。然而,将“黄种人”放在肤色并不黄的东亚人身上,不仅毫无科学依据,更多是带有病态的成分,就像是东亚病夫那样的称呼一样。
那么,从人类学的角度又是如何划分不同地区的人群呢?真正专属于东亚人的特征又有哪些呢?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过,自己最小的脚趾头在指甲盖上“分叉”的样子?乍一看,还以为是指甲盖不小心被劈开了,但其实这样的小脚趾头分叉叫做瓣状甲,相传只有血统纯正的东亚人,小脚指甲才是两瓣的。在欧美等地,他们压根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除非是得了甲沟炎等。
那么,为什么唯独东亚人才有这个特征呢?民间传说是因为600多年前,当时朱元璋决定把人口较多的山西人南迁时,士兵们主动把自己的小脚趾指甲盖砍断而流传下的。
现在我们都知道,刀砍所造成的外伤是不可能做到代代相传的。但有研究者考察后发现,全国各地的人都存在趾甲分瓣的现象。这意味着该性状在中国人群中是很常见的。
从时间的角度上,科学家推测瓣状甲可能是来自古老的华夏民族,推测是当时古华夏人的脚趾头产生了基因突变,因为某些原因流传下来了。由于目前瓣状甲的研究还不多,所以它能否真正作为汉人所独有的标志还有待商榷。
不过,如今人类学上已经发现了三大专属于东亚人的特有印记,它们分别是新生儿青斑、内眦褶、铲形门齿 。那么让我们逐一来看下这些特征具体是怎样的?它们对人种分类学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实际上,我们从刚出生起就有一个显著区别于欧美人的特征,那就是新生儿青斑。它指的是婴儿身上某块部位会出现淡紫色或是青灰色的斑块,看起来有点像挨打后造成的淤青。因为它的存在,还曾闹出过不少尴尬的笑话。
比如居住在美国的中国父母就常被邻居举报虐待小孩,等警察强制将孩子送到医院检查后才发现是一场误会。不过这也不能怪美国邻居多事,毕竟白皙的皮肤上突然青一块紫一块的,难免会让人怀疑。
好在当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时,这些斑块就会慢慢地消失了,所以长大成年的我们几乎都不记得它们曾存在过。
新生儿青斑
而对于欧美人来说,我们东亚人的单眼皮也是他们不可能拥有的。我们最为独特的单眼皮是眼眶内侧有一条皮肤皱褶,叫做内眦赘皮(下文称内眦褶)。它是上眼睑褶皱、下坠包裹眼头的结果,有轻重程度之分。程度较轻的就成了内双,而较为严重的便成了所谓的单眼皮。
根据进化论的解释,东亚人独特的眼型主要起源于对极度严寒环境的适应。如果在寒冷的地方,第一时间冻瞎的可能就是“双眼皮”的欧洲人。
当我们的祖先从西伯利亚迁徙到东亚大陆后不久,就迎来了寒冷的末次盛冰期。(约在距今22000-18000年)。 为了在寒冷的环境中生存下去,我们的祖先无论在外貌、体格上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我们能对抗恶劣气候的双眼。比如我们眼窝内脂肪层不但会加厚、还会进一步延长,而且眼部的皮肤会向内生长,使眼眶变小。
内眦赘皮
除了防寒作用,单眼皮对强光的缓和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据研究报道,干净新鲜的雪面对太阳光的反射率能高达95%。也就是说在阳光下,95%的太阳光线会被雪面反射出来。我们知道去滑雪时不戴墨镜,很容易得雪盲症。
但我们的祖先没有发明墨镜该怎么办?此时,眼缝更小和眼皮更厚的的眯眯眼,就成了抵御雪地强光的利器。总而言之,我们普遍存在的内眦赘皮是当年祖先称霸雪原的重要筹码之一。
那些找不出哪个单眼皮的欧美人却把我们祖先打江山留下的特征视为病态的特征。在西方审美的霸气统治下,我们很多人争先恐后去做“双眼皮整容手术”,纷纷遗弃了这一最具标志性的特征,至于这样人为的欧亚混搭是变美还是变丑就因人而异了。
因纽特人用这样的工具来防止雪地反光
实际上,作为典型的欧亚混合群体新疆维吾尔族,就很好地体现了单双眼皮基因融合。早期研究成果显示,欧洲与东亚的祖先群体对现代新疆维吾尔族群体的遗传贡献度基本是均等的,他们在个体水平上混合也是比较均匀的。
比如他们的肤色与东亚人相差无几,但脸型更接近欧洲人。如果按照肤色来划分的话,他们常被划分为白种人,但这是很不科学的,因为从亲缘性来看两者不相上下。
正是由于这一欧亚混合的特性, 使得群体特异的遗传位点和体质特征在新疆维吾尔族中均具有较高的多样性。因此,人类学家总是通过研究维吾尔族的个体特征来进行比较。就拿内眦褶来说吧,研究发现在维吾尔族18到45岁的成年人中平均发生率为 48.63%,其中男性发生率为51.02%,女性发生率为 46.21%。
同一地区男性和女性之间内眦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不同地区之间差异显著,从东部(哈密地区 55.21%)到西部(喀什地区 42.92%)内眦褶发生率逐渐减少。从这个角度上,很难说新疆维吾尔族属于东亚人还是欧洲人。
除了内眦褶以外,新疆维吾尔族从东往西越来越少的还有另一个大特征,那就是铲形门齿。请试着用舌尖舔自己上门牙内侧,再舔下门牙内侧,你有什么感觉?我们很多人会发现自己的上门牙内侧是凹进去的,而下门牙内侧则是平的、不凹的。
别以为只是自己的门牙大所导致的,它是东亚人有别于其他区别地区人种的显著生理特征。这个特征它有一个较为专业的名称叫做铲型门齿,指的是在我们上颌两颗中门齿的两边缘翻卷成棱,中间低凹,会像一把铲子。
在我国绝大多数人都是这种门齿,铲形门齿有的还会延伸到唇侧面,使门齿的唇侧面中央凹陷,形成双铲形门齿。在东亚人中,铲形门齿出现的比例约为90%,而欧美人和非洲人铲形门齿的出现率极低。
类似铲形门齿
普通牙齿
那么,对于欧亚混合体的新疆维吾尔族人群又是如何分布的呢?有研究分析后发现,上颌中央铲形门齿的出现频率为38.82%。这一频率介于欧洲人群(2.2%~2.7%)和东亚人群(80.11%)之间,它反映了维吾尔族为东亚和欧洲人群的混合人群的特点,并且从东部到西部逐渐减少。
看到这里,想必你会好奇像铲形门齿这样显著的特征,是受到了哪些基因影响呢? 在过往的研究中,科学家就找到了一个大约3万年前发生的基因突变。这一突变被发现存在于ectodysplasin受体(EDAR)基因中。
EDAR是一个重要信号传导通路的组成部分。这个信号通路已在头发、汗腺和其他皮肤特征的发育中起关键性作用。研究发现非洲和欧洲人群只有一个祖先版本的EDAR基因,但大多数东亚人却有一个衍生变的基因EDARV370A。
EDARV370A对新疆维吾尔族面部及耳朵的效应
EDARV370A是外异蛋白A受体基因(ectodysplasin A receptor, EDAR)上的一个突变。如今研究已经证实EDARV370A与人类较浓密的头发和一种牙齿形状改变有关联。
而这一基因在东亚地区经历了比较强的正向自然选择,并且出现极高的频率0.873。而在欧洲和非洲人群中频率极低0.011、0.003,所以造成了这些人群许多外胚层发育衍生表型的差异。
不光是铲形门齿,比如东亚人中常见的较直且厚的头发、较多的外泌汗腺、女性较小的乳房、下巴后缩以及耳垂附着等独有的特征都很可能与它相关。
看到这里,日后我们提到与欧洲人、非洲人的区别,还会只是先入为主想到黄皮肤吗?而上文提到的铲型门齿、婴儿出生时臀部乌青色斑、眼睛上的内眦褶甚至包括瓣状甲都比按肤色来区分人种更加靠谱。
并且不像以皮肤颜色分类那样歧视少数裔,这些具体特征在法医学上发挥着很大的用处,尤其是铲形门齿。
铲形门齿分级
我们知道人死后腐烂,很快皮肤、头发、眼睛等就变得模糊无法辨认了。但牙齿因外包坚硬的珐琅,不易损坏,因此其差别在法学上颇具有意义。 比如当发生跨国的案件时,法医就可以通过铲形门齿的特征来确定受害人身源了,从而缩小侦查范围,找到侦查方向。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简单地以肤色划分人种,其实是并无科学依据的歧视。与其被西方审美霸权统治,倒不如翻身做主人彰显属于我们东亚人独特的精彩。
Li Yi,Zhao Wen Ting,Li Dan,Tao Xian Ming,Xiong Zi Yi,Liu Jing,Zhang Wei,Liu Hai Bo,Ji An Quan,Tang Kun,Liu Fan,Li Cai Xia. [The effect of EDARV370A on facial and ear morphologies in Uyghur population].[J]. Yi chuan = Hereditas,2018,40(11).
朱科静,金英姬,金玉姬.瓣状甲的历史由来及遗传学研究进展[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7,38(03):212-215.
王斌,杨圣敏.三种类型上颌中央门齿在新疆不同地区维吾尔族人群中的发生率[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51(04):81-85.
谭婧泽,彭倩倩,李金喜,关亚群,张丽萍,焦谊,杨亚军,汪思佳,金力.新疆维吾尔族牙齿形态特征及其与EDARV370A相关性的研究[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4,44(01):85-96.
刘武.蒙古人种及现代中国人的起源与演化[J].人类学学报,1997(01):56-74.
Michael Keevak,方笑天译《成为黄种人:亚洲种族思维简史》[N].2016.09
俞路漫,周芸芸.中国汉族人群瓣状甲出现频率的调查研究[J].天津科技,2018,45(10):89-91.
李祎,赵雯婷,李丹,陶现明,熊子义,刘京,张微,刘海渤,季安全,唐鲲,刘凡,李彩霞.EDARV370A对新疆维吾尔族人群面部及耳朵形态的效应[J].遗传,2018,40(11):1024-1034.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