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今天是抗战胜利纪念日,这五本书让我们感受战争的残酷

2019-09-03 17:1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在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签订《降伏文书》,正式签字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一天也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每年的9月3日也成了我们的“抗战胜利纪念日”。

在这一天,我们除了庆祝胜利,更要铭记历史,吸取教训: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险些毁灭了人类文明,千万条生命在战争中殒没,无数人因战争流离失所。

那些身处战争之中的个人究竟如何参与其中?那些在战后面临残破世界的人要如何重建生活?他们在创造历史,抑或历史在摆弄他们?

今天推荐的几本非虚构作品,关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个人,寻回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淹没的声音。

 

皮特·恩格伦 《美丽与哀愁》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费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遭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刺杀,在德国的支持下,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紧接着,几乎全欧洲的大国都卷入了这场战争之中。

但战争究竟是怎样一回事?从西欧一直到高加索,甚至远及中国,填满无数战壕的,不是君主与将帅,而是无数未经世事的士兵。

在那场疯狂的厮杀中,他们经历希望、愤怒、消沉、悲哀,然后在无人知晓的地方死去,只在战报中伤亡数字那一栏,留下存在过的痕迹。

作者皮特·恩格伦并非传统的历史学家,他曾长期在巴尔干地区、阿富汗以及伊朗从事战地记者工作。亲历无数战乱的他,在本书中将全部目光投向在战争中挣扎的“小人物”,讲述他们的生命故事,找回那些被遮蔽和遗忘的声音。

 

丹尼尔·舍恩普夫卢格 《彗星年代》

1918年11月11日,一战结束,和平到来——人类历史从未有过如此多的可能,但也从未如此迷茫。

希望与梦想犹如掠过天空的彗星,这正是世界重启之时。所有人背负不同的过去,面临相同的现实,迎向未知的未来:美国总统杜鲁门此时只是一个思乡心切的小军官,印度国父甘地在思考暴力抗议的利弊,而奥斯维辛集中营指挥官赫斯还是一名热血青年,正带领着军队赶回祖国。

作者书写了22个撞上时代宿命的自由意志,勾勒出一个从希望到绝望的彗星年代:整个世界被撕裂成两半,人们处于激情和消沉、狂喜和毁灭之间。千万种可能性在前方招手, 但人类终究还是做出了最坏的抉择。

 

约书亚·莱文 《敦刻尔克》

 

1940年5月,近40万英法联军被德军围逼在法国北部的敦刻尔克海角。德军分三路步步紧逼,包围网越收越小,就在这紧要关头,希特勒突然命令德军停止前进,联军获得了宝贵的撤离机会。

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在英吉利海峡上演。仅仅一周时间,英国动员了一切可以动员的船只,将30余万人成功转移,为抗击法西斯保存了战力。

但《敦刻尔克》并不关心这一事件的“伟大成就”,而是以冷静的口吻诉说亲历者所遭遇的一切——世界在此时坍缩成了敦刻尔克,只剩下拥挤不堪的海滩和一望无际的大海。

那些死里逃生的英军士兵灰心丧气,原以为会因吃了败仗而受到责难,可当他们踏上国土时,却被民众视为英雄,受到热烈欢迎。对他们来说,地狱和天堂,只不过隔了一道浅浅的海峡。

 

科尼利厄斯·瑞恩 《最长的一天》

如果你曾看过《拯救大兵瑞恩》《兄弟连》等关于二战欧洲战场的不朽影片,那么你一定对诺曼底登陆的惨烈状况印象深刻。

1944年6月6日,来自12个国家的15.6万士兵在那一天横渡英吉利海峡,登上法国诺曼底,而等待他们的是德国法西斯用碉堡、火炮和地雷组成的“大西洋壁垒”。

不论对盟军还是对纳粹德国来说,这天都是“最长的一天”,个人与世界的命运悬于一线。

历经数十年寻访,前后3000多次访谈,这部巨著才得以问世。作者记录下那场战役中普通士兵作为个人所经历的痛苦和迷狂,他讲述的不是战争的历史,而是人的故事。

 

米克洛斯·尼斯利 《来自纳粹地狱的报告》

 

1944年6月,匈牙利犹太人尼斯利与他的妻女被送至奥斯维辛集中营,他的编号是A8450。

在奥斯维辛,纳粹在犹太人中挑选出供他们驱使的“特遣队员”,这些人被迫参与到对犹太同胞的系统化屠杀中。在先后14支“特遣队”中,只有第12支特遣队做出了反抗,而余下的人则在苟活三四个月后即被送入了毒气室。

尼斯利就是“特遣队”的一员,为了活命,他成了纳粹暴行的帮凶,被迫担任集中营的医生和验尸官,参与臭名昭著的人体实验,直到1945年盟军解放德国后才侥幸生还。

亲身经历了奥斯维辛的黑暗,在他的回忆录中,尼斯利记述了这座人间地狱中发生的一幕幕惨剧。因协助纳粹才得以苟活,尼斯利的讲述同时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历史可以被原谅,但不能遗忘。”《来自纳粹地狱的报告》再次唤醒人们对战争以及战争期间暴行的思考。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