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长安十二时辰》追剧必备历史知识(中)
长安城里的人
在《长安十二时辰》原著中,马伯庸写到姚汝能紧跟张小敬担心他逃跑时,有这样一段文字:
“汝能啊,你曾在谷雨前后登上过大雁塔顶吗?”
姚汝能一怔,不明白他为何突然说起这个。
“那里有一个看塔的小沙弥,你给他半吊再钱,就能偷偷攀到塔顶,看尽长安的牡丹。小沙弥攒下的钱从不乱用,总是偷偷地买来河鱼去喂慈恩寺边的小猫。”张小敬慢慢说着,嘴角露出一丝笑意。
姚汝能正要开口发问,张小敬又道:“升道坊里有一个专做毕罗饼的回鹘老头,他选的芝麻粒很大,所以饼刚出炉时味味道极香。我从前当差,都会一早赶过去守在坊门,一开门就买几个。”他啧了啧嘴,似乎还在回味。“还有普济寺的雕胡饭,初一、十五才能吃到,和尚们偷偷加了荤油,口感可真不错。”
“东市的阿罗约是个驯骆驼的好手,他的毕生梦想是在安邑坊置个产业,娶妻生子,彻底扎根在长安。长兴坊里住着一个姓薛的太常乐工,庐陵人,每到晴天无云的半夜,必去天津桥上吹笛子,只为用月光洗涤笛声,我替他遮过好几次犯夜禁的事。还有一个住在崇仁坊的舞姬,叫李十二,雄心勃勃想比肩当年公孙大娘。她练舞跳得脚跟磨烂,不得不用红绸裹住。哦,对了,盂兰盆节放河灯时,满河皆是烛光。如果你沿着龙首渠走,会看到一个瞎眼阿婆沿渠叫卖折好的纸船,说是为她孙女攒副铜簪,可我知知道,她的孙女早就病死了。”
说着这些全无联系的人和事,张小敬语气悠长,独眼闪亮:“我在长安城当了九年不良帅,每天打交道的,都是这样的百姓,每天听到看到的,都是这样的生活。对达官贵人们来说,这些人根本微不足道,这些事更是习以为常,但对我来说,这才是鲜活的、没有被怪物所吞噬的长安城。在他们身边,我才会感觉自己活着。”
他说到这里,语调稍微降低了些:“倘若让突厥人得逞,最先失去性命的,就是这样的人。为了这些微不足道的人过着习以为常的生活,我会尽己所能。我想要保护的,是这样的长安——我这么说,你能明白吗?”
在电视剧版本中,这段台词,一部分被转嫁到崔器身上,也就有了后来崔器的孤身奋战,“旅贲在,长安在”。在第23集各位主事看到望楼信息,纷纷返回靖安司再聚一堂时,有人说道:“这长安城,你每天睁开眼就想骂它,可真要让你走啊,你还真就舍不得。”舍不得的是什么?是功名,是利禄?恐怕更多的,就是这座城里鲜活的人与生活。
从坊市到宫城,《长安十二时辰》为我们打开了一幅全景式画卷,再现了这座都城历史上的繁华与兴盛。大家喜欢这部剧,一方面固然是被紧张的剧情所吸引,揪心谁是幕后的大Boss;另一方面,一个个长安城中的小人物鲜活登场,无论戏份多少,哪怕只是几句台词,甚至只有一闪而过的镜头,可正是他们,支撑了整部剧的逻辑和情感——他们,才是我们的守望。
今天,我们将围绕剧中一些配角的角色和身份,继续从《中国大通史·隋唐五代卷》中摘录文字,与大家走近唐长安。
【城市社会结构】
城市从产生开始就有着比乡村复杂得多的社会结构,城市居民不像乡村社区那样以血缘为联系纽带,各色来自乡村的非农业活动的人聚集在这里,按职业区分开来。因为城市的设定是出于专制集权政治和军事的需要,其主要功能是政治统治中心和军事堡垒,所以,城市居民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官吏、地主、军队以及其他消费人口,主要工商业是为官府服务的官府手工业和转运商业。随着城市经济意义的增强,工商业从业人员逐渐成为城市的主要力量;作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聚会点,城市又以其强大的吸引力将知识界、宗教界以及无以为生的农民,乃至域外人口聚集起来。最后,在这些等级不同、身份不同、职业不同的 “良人” 以外,还共存着一个 “贱民” 阶层,包括奴婢、乞丐、艺人、妓女等,所有这些构成了城市生活中复杂的社会体系。
真正为城市带来生机和繁荣的是普通工商业者,他们是城市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太平广记》中零散的记录保留了他们生活的轨迹,如以鬻醋油为业的富家翁刘十郎、鱼市中卖鱼的唐若山、广陵城的卖饼王老、扬州的胡店、长安西市的衣肆和波斯邸、锻造兵器的冶成坊、以及经营药草的药行,等等。随着城市手工业的发展,工商业者数量逐渐增多,行会组织开始出现,如白米行、幞头行、屠行、绢行、肉行、小彩行、大帛行、布绢行、生铁行、炭行、五熟行、杂行、果子行、磨行、靴行、油行。其中除染行明显属手工业行会外,其余各行从表面上难以分辨是手工业行会还是商业行会。当时,许多商品生产者同时是商品出售者,《唐律》中所说的“工作贸易” 恰好说明了二者的密切关系。
星星一样的小季姜
【奴婢】
《唐律》中对良、贱有严格区分,二者在法律上截然不同。良人不能养奴婢为子孙,也不能认良人为奴婢。良人侵犯贱口,其惩处较侵犯良人为轻;而贱人侵犯良人,其处分则很重。奴婢不许告发主人,而主人诬告奴婢则无罪。良贱不得通婚,贱口只能与贱口通婚,等等。从所属上说,贱口有官私之别;从其地位上说,又有官户、杂户、部曲、奴婢之分。官户、杂户、部曲等官私贱民与主人依附关系极强,“生自贱人,律比畜产” 。官奴婢可赦免为番户(官户),再免为杂户,可见官户、杂户之间也有区别。
伶俐过人的檀棋,乃是家道中落后沦为奴婢
私属贱口有部曲、客女、随身、奴婢等。《唐律》规定:“部曲、奴婢,是为家仆,事主须存谨敬。” “部曲不同资财…… 部曲妻及客女,并与部曲同。” “客女谓部曲之女,或有于他处转得,或放婢为之。” 可知这几种人都是贱口,他们是私家所有的家仆,在州县无户籍,只能随主人属贯,没有人身自由,是政府的 “不课口” 。但他们之中,奴婢较部曲、客女、随身地位和身份更低,奴婢经放宽才可为部曲、客女。部曲、客女在法律上不是主人的资财,更不是畜产,所以不能任意买卖,只能赠予。他们不许离开主人,若擅自离去,则以逃亡论。“略” 或 “和诱” 他人部曲,要判徒刑。 婚姻方面也可以娶良人女为妻。他们的法律地位同于官属贱口中的官户。这些充作家仆的部曲,是由南北朝的 “乡里部曲” “乡人部曲” 发展演变而来,到唐代绝大多数已不从事生产性劳作,而是用于家务劳作。
私奴婢的主要来源是自卖或掠卖良人为奴。如贞观二年(628 年),关中大旱,唐太宗对侍臣说:“闻有鬻男女者,朕甚悯焉。” 并下令出御宝赎之,还其父母。武则天时,郭元振任侠使气,在任通泉尉时,“ 前后掠卖所部千余人,以遗宾客,百姓苦之” 。唐代后期,广大农民在天灾人祸的逼迫下,货卖、典贴男女成俗,掠买良人为奴成风,较之前期,更为普遍。为此,朝廷曾下令禁止,但却收效甚微。尤其是岭南,掠卖人口现象更为严重,所谓 “南口” 即指掠买的人口。 赏赐是私奴婢的又一个重要来源,如为奖励军功,政府常从官奴婢中赏赐一部分给功臣。此外,家生也是私奴婢自然繁衍的一个途径。
奴婢可以放免为良人。唐官奴婢即有一免为官户,再免为杂户,三免为良人的三个等级过程。年老者可遭放免,即 “年六十及废疫,虽赦令不该,并免为番户。七十则免为良人,任所居乐处,而编附之”(《 唐六典·尚书刑部·刑部都官》),另外政府还特意赦免一些奴婢。
私属奴婢放免有严格的法律程序,《唐律》规定:“依户令,放奴婢为良及部曲客女者,听之。皆由家长给手书,长子以下连署,仍经来本署申牒除附。” 所谓“除附”是指奴婢本无户籍,其名字是附在主人家户籍上的,“除附” 就意味着不再是其家人口(实即资财)了。此外,也有政府出资赎私奴婢,或家人赎及自赎的。奴婢放良后,可给复三年,即免征其三年赋税,并在宽乡登记户籍。
【景教】
景教是基督教的一个教派聂斯脱利派,信奉君士坦丁堡主教聂斯脱利所倡导的教义。该教曾因不赞成“三位一体”说而被总教会视为异端,到5世纪末时, 在波斯形成独立的教派。
景教在初唐时传入中国,时称 “大秦景教”或 “大秦教”,后来又称也里可温教。唐朝实行经济与文化开放政策,与中亚地区交往频繁,贞观九年(635 年),该教派遣教士阿罗本(叙利亚人)来华传教,受到唐政府的礼遇。据说唐太宗派宰臣房玄龄率仪仗去长安西郊迎接,阿罗本 “翻经书殿,问道禁闱”,唐太宗听其教义,深加赞赏,于贞观十二年下诏说:”波斯僧阿罗本远将经教,来献上京。详其教旨,玄妙无为,生成立要,济物利人,宜行天下。“(《唐会要·大秦寺》)并于长安义宁坊赐建寺庙一所,度僧21人。可知太宗并未真正了解景教教义,只觉得其教教义与道家和道教教旨有所契合,有利教化,所以予以支持。 景教初传来时,因阿罗本来自波斯,故其寺庙曾称为波斯寺。景教传入后,积极在上层争取信徒和支持者。为了便于景教的传播,景教徒逐渐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习俗渗透其中,尤其是受中国当时盛行的佛教的影响,称教士为“大德”“僧”“僧首”等,传教也多用时语,教士中亦有研通佛学者,当时大臣如房玄龄、 魏征、尉迟恭等,也尊崇该教。
神助攻的景教小哥,眼睛有毒的波斯王子
唐高宗时,该教得到巨大发展。高宗准诸州各置波斯寺,封阿罗本为镇国大法主,不少教士还担任了朝廷与军队中的重要职务。《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说:“高宗纂祖,更筑精宇,和宫敝朗,遍荡中土。” 可见当时信仰景教者不少。唐玄宗时,始命两京及各地景教寺,一律改称大秦寺。玄宗曾命宁国等五王亲赴寺建立坛场,还令宦官高力士送高祖、 太宗、高宗、中宗、睿宗五圣写真于大秦寺内安置供奉,又诏教士佶和、罗含等于兴庆宫修功德。 肃宗、代宗也皆尊重其教,肃宗曾以教士伊斯为高官,代宗则每于圣诞节赐天香以告成功;当时大臣郭子仪也尊礼该教。总之,在中唐以前, 景教在中国曾有可观的发展和影响,“法流十道,国富元休;寺满百城,家殷景福”(《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教业相当兴旺。不过,景教教士多为外国人,中国广大民众中信仰尚不普遍。
唐武宗会昌灭佛时,景教和其他一切外来宗教,同时遭致禁断。武宗认为 “以武定祸乱,以文理华夏,执此二柄,足以经邦”,不能让西方之教与我中华传统相抗衡,于是在灭佛的同时,又 “勒大秦穆护、祆三千余人还俗,不杂中华之风”(《旧唐书· 武宗纪》。从此,景教在内地销声匿迹,但在边远地区仍有景教在活动。敦煌古籍中有《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尊经》《大秦景教宣元本经》《一神论》《大秦景教大圣通真归法赞》等景教文献,说明武宗之后在我国西北地区仍有景教流行。此外,景教在东南沿海一带也有活动。
【诗人】
饿肚子饿了一天,破解阙勒霍多含义的程参,
原型是诗人岑参
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是诗歌的盛唐时期,这是唐代社会达到繁荣昌盛顶点又极富于艺术气氛的时代。唐诗经过100多年酝酿,至此达到全盛的高峰。这一时期出现了不少影响深远的大家,诗坛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丰收景象。
盛唐诗坛上还有一批以边塞诗写作而著称的诗人,以高适、岑参为代表。岑参有两次出塞的经历。第一次赴安西,为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僚属;第二次入封常清幕府,在北庭前后达6年之久。岑参的诗更多的反映了西域风情,描写了西域征战的胜利,洋溢着积极乐观的精神,因此具有 “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殷潘《河岳英灵集》卷中)的特点。 他以瑰丽的笔调, 描写带异域情调的新鲜事物或奇物风光,为边塞诗开拓了新境界,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著名的《白雪歌》《走马川行》《轮台歌》是他边塞诗的代表作。 岑参也有不少赠答送别、 感慨身世之作, 但都不及边塞诗成就突出。
关于祆教,关于傩戏,关于平康坊妓女……剧中所呈现出的各个阶层各个社会生活的内容,如果你想了解更多,都可以好好读读书,这样追剧一定会追出更多的“门道”,不信你试试?
《中国大通史》
曹大为 商传 王和 赵世瑜 总主编
精装 16开
学苑出版社 出版
本书是一套详细、系统地反映史学界改革开放40年来研究成果的中国通史著作。由史学界权威学者倡议,戴逸、张岱年、季羡林、钟敬文、侯仁之、顾诚、丁守和等20余位学界前辈任学术委员,180余位历史学、考古学、哲学、民俗学、人类学、地理学等学科著名学者参与撰著编辑。
全书以中国历史时序排列,分为史前、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西夏、金、元、明、清(1644—1840)、清(1840—1911)、中华民国,1700 万字。全书各卷均以综述与治乱兴衰、经济、国家控制、社会结构、精神文化、社会生活等六编构成,以专题形式叙史,后附主要参考史料、历史纪元表。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