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口述·苏州美专②|94岁的陈徵:从沪校生到上交团徽设计者

澎湃新闻记者 陆斯嘉
2019-10-29 07:54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2019年是颜文樑等发起的苏州美术画赛会创办100周年,画赛会正是三年后苏州美专诞生的序曲。值此苏州美术画赛会百年、苏州美专创建97年之际,“澎湃新闻·艺术评论”推出“口述·苏州美专”系列。

系列寻访的第一位亲历者,是居住在沪、今年94岁的陈徵先生,他是苏州美专抗战期间转移到上海开办沪校时期的学生。1985年,他为上海交响乐团设计出第一款团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为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音像公司设计出“鹰象”司标。由他手绘的各式盒带封面,如同一幅幅微缩的油画,透视严谨、色彩准确,而这些莫不得益于在校期间的专业训练与校长颜文樑的栽培。

陈徵

钢琴家阿格里奇来了,小提琴家齐默尔曼与沙哈姆来了,1978年曾访华的指挥家安德鲁·戴维斯爵士携BBC交响乐团也来了,共赴2019年上海交响乐团成立140年的庆典演出。

1985年3月10日《新民晚报》讯:“上海交响乐团在今天举行的音乐会的节目单上,首次使用团徽,它是陈徵设计的。团徽以S.S.O三个英文字母拼成,是乐团英文名称Shanghai Symphony Orchestra的缩写,三个字母构成一把提琴的琴头。琴头旁装饰两颗橄榄枝,表明交响乐来源于欧洲,含有和平、宁静、优美之意思。”

上海交响乐团1985年版团徽
《新民晚报》1985年3月10日报讯

34年前,陈徵剪下这则报讯,配上金色文本框,收录在《陈徵设计作品选》第一页。34年后,上海交响乐团虽已启用新团徽,但团长周平向“澎湃新闻·艺术评论”记者证实:“原先这款设计,我们把它稍作修改,用作上海交响乐团文化发展基金会现在的标识。”

年轻时的陈徵 澎湃新闻 图

94岁的陈徵(生于1925年),是苏州美专抗战期间转移到上海开办沪校时期的学生,1950年,从苏州美专西洋画系毕业。1952年,任上海粤东中学音乐美术教研组组长和虹口区中教组教研组长。八十年代,担任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音像公司美术编辑、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印刷分厂厂长、上海音像公司装潢印刷厂厂长和中国音像大百科美术编辑,其间设计了上海音像公司司标、上海交响乐团团徽、上海室内乐团团徽,以及音带封面、宣传画200多幅,这些设计图案,既有时代烙印,也透着苏州美专的艺术气息。《弯弯的小路》《外国著名抒情音乐》等音带封面,远远超过一般的设计范畴,更像微缩的油画,它们严谨的透视、准确的色彩,与墙上挂着的陈徵油画代表作,并无分别,而透视和色彩学,也是这位老人念念不忘的颜师教诲。

陈徵设计的盒式原音带,《弯弯的小路》设计稿背景原图(上)和《弯弯的小路》设计成品(右下)
陈徵家中悬挂的个人油画作品,描绘苏州河桥畔。澎湃新闻 图

颜文樑讲透视和色彩表现

1937年,抗战爆发,苏州美专西迁吴江同里镇,再迁浙江菱湖袁家汇。浙江沦陷后,师生再次西迁,大船绕行宁波抵达上海,小船驶往内地。来到上海的颜文樑,1938年先租下王家沙小学一间校舍作为苏州美专沪校,招生30余名,秋季,迁到法租界的四川中路企业大厦7楼继续办学。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沪校改称画室,停止招生,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苏州沧浪亭复校,重新招生,次年沪校学生并入苏州本校。
高中毕业的陈徵投考了沪校,三年学习期,他一边打零工,一边定期上课。年纪小、话不多、学习勤快又是苏州人的陈徵,博得颜校长青眼。“颜老跟我比较亲近,有同学提出透视关系远近的问题,颜老会说,你去问陈徵。”
陈徵《三峡情》1954 油画 澎湃新闻 图

“空气透视,过去没人谈过,颜老首先提出。”采访中,一谈到绘画本身,方才回忆时颇显吃力的老人,突然起了兴致,“譬如,一张画大饼油条摆摊的场景,同学把天空画成蓝色就不对,颜老画的时候,天空是灰蒙蒙的,有一种烟雾感,那是空气的层次,是摆摊人的工作环境,假如没有这层空气感,天空就不真实了。”

“颜老谈艺术,既讲理论也重实践。一次,大家在公园里,看到一条帆船和远处一座桥。颜老问,帆船能否穿过桥洞?同学多认为帆船体型大,不能过。但颜老说,根据透视关系,帆船高度没有超过旁边的树顶,河岸树木高度大致相同,距离放远,树一点点缩小,但最远处树顶不高过桥洞,根据平行透视的原理,帆船可以过。”陈徵说。

除了透视学,颜文樑对色彩原理的讲解,也让陈徵受用一生。早先一篇《陈徵访谈录》有记:“还有一节课,颜老讲的是色彩表现,他问我们灰色怎么画,我们回答说黑色加白色。他说,黑白都不是颜色,你们知道黑颜色怎么调配吗?你们现在穿的裤子颜色很多是灰的,但完全都是灰的是没有的,你们把每个同学裤子的颜色都画出来,你们怎么调色,应当是用三原色,即红黄蓝来调出灰色,其中比例你们自己试试看。我后来试验得出许多经验,比如红是大红,黄是比较浓的,纯的不带青的,蓝呢是青,青里面有一点湖蓝,这三个颜色加起来,就可以调出裤子上的灰颜色。”
按巴黎美术学校经验办沪校

对艺术,颜文樑细致严谨;对学生,颜校长温和宽容。一次,颜老与陈徵看同学作画,面对“一塌糊涂”的一幅习作,颜文樑说了声“呒啥哇”(吴语,没什么),看看陈徵。陈徵惊讶道:“就呒啥?呒啥后头还有一个好,呒啥好(没什么好)!”陈徵说:“但颜老不讲不好,他只会告诉学生哪里颜色重了,影响继续画的效果,然后再动笔,帮学生稍微调整画面。”

彼时,颜文樑在上海办校的条件是十分艰难的,或许正是抱着“呒啥哇”的乐观和“画画为了快乐”的信条,才支撑他于困境中坚持。起初,颜文樑、朱士杰不取薪水,招生30余人,迁到企业大楼后,学生增至40人。象征性的学费不够房租开销,颜、朱便拿出积蓄花用。颜文樑白天教学,夜间作画,通过替人作肖像画,补贴学校经费。即便如此,仍然按例照顾家庭困难、读书用功的学生,或免学费,或接济衣食。

陈徵设计的盒带封面 《海湾的街道》 澎湃新闻 图
陈徵设计的盒带封面《海湾的街道》成品 澎湃新闻 图

陈徵回忆,他每学期学费大约10元,同班十数人,课程包含古典文学、英语、数学、地理、素描、色彩学、透视学和音乐。已故的陈士宏(苏州美专沪校学生、教师、中国早期科教片动画设计师)先生在一篇访谈中说:“(在沪时期),并不专门分专业设置课程。那时候是按照巴黎美术学校的办法,这大概是颜先生留学的经验,也是他的主张。他认为一个画家可以很容易进入很多领域,这样比较开阔。所以,学校就有一间很大的教室,一进这个学校,是正式的也好,旁听生也罢,不论年级和专业,大家都在一个教室里画画。上课评画,所有教授都来,好的作品放前面,差的放后面,最好的是95分,一般没有不及格的。”

颜校长重视音乐,苏州美专的学生也多有擅长小提琴、口琴、管乐与美声者,就连校歌的谱曲也由颜校长亲自操刀。他常在同学前一展歌喉,八十多岁时,还能在陈徵的黑管伴奏下,演唱自己填词谱曲的《石湖穿月》和《厨房》,后者的同名画作正是颜文樑的代表作。

《石湖穿月》《厨房》歌谱,颜文樑词曲。澎湃新闻 图
为标识设计打下坚实基础
在陈徵老师的家门口,贴着张红色字条:“请小朋勿随便按铃,我们老年人走路不便。谢谢。”可是,当他为了向记者展示设计手稿时,竟然在书房里好一阵爬高摸底,翻箱倒柜。

老人要找的,是他1980年代设计的标识和音乐盒带包装设计稿。那时,设计皆靠双手。一笔笔手绘,一张张黏贴,创意与美感就在繁琐的工序里展现,这些心血代表了手工年代的设计高度,它们既是陈徵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也是美专毕业生回馈母校与社会的成绩单。

《漓江帆影》设计成品
《漓江帆影》电分四色稿 澎湃新闻 图

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为其音像公司设计司标。陈徵以音像的谐音“鹰象”为主题,寓意高瞻远瞩、脚踏实地的创业精神,并取“音像”首字母YX融入设计。司标中,鹰立于音像(YX)之上,大象作底,结合天地,环绕宇宙,音像电波四通八达,传遍天下。设计一出,即被拍板。整个八九十年代,这枚司标出现在上海音像公司每一盒音带封面的侧条位置,陪伴了无数听众。

陈徵设计的上海音像公司司标,1981年10月。
上海音像公司盒带封面,左右脊封上部为司标。

除了美术设计,陈徵担任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印刷分厂厂长期间,也实践着颜文樑的色彩学理论。“有一回,一张封面设计需要连夜调色,第二天开机印刷。画稿用淡黄色打底,但师傅在车间夜晚灯光下把黄色调浓了,第二天早晨我看到后,马上全部叫停,找师傅分析,这个浓度的黄,再加上橘红、棕、黑、大红色,整个画面像要着火了。于是,师傅重新调整颜色,再印出来,就对了。”当时年轻的陈徵,经过这次危机处理,让厂里的老师傅们对他刮目。

中国轻音乐专辑《西山红叶》设计成品

2007年,陈徵接替已故的颜文樑校长成为第二任苏州美专校友会理事长。在一份《苏州美专校友会成立以来的画展统计》中,记者看到,自1979年成立校友会至2015年底,相关展览共计81场,遍及北京、上海、苏州、长三角各地甚至远至新加坡,最后一次展览是2015年12月在上海举办的“苏州美专‘沧浪画展’36年回顾展”。

苏州美专校友会理事长陈徵任命书,照片左起:颜文樑、李咏森、朱士杰。

近几年,校友相继谢世,年度在沪校友聚餐上的人数越来越少。2019年,因为大家的身体缘故,聚餐暂停。几年前,陈徵尚且操心第三任校友会理事长人选和移交苏州美专校友会印章的事,而这次,他已不再多谈。

如今,每次来到南京艺术学院(1952年后,由上海美专、苏州美专、山东大学艺术系合并而成),一入正门,便看到“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牌坊,由蔡元培提出、刘海粟倡导的“闳约深美”办学思想,也会出现在南艺美术馆外的招贴海报里,但有着三分之一“血缘”的苏州美专,渐渐零落成泥了。

对陈徵老师的采访,是在乍暖还寒的初春。没开暖气的老式公房里,裹着棉袄棉裤的老人侃侃而谈,三个多小时,抽了几口烟,未饮一口水。为了协助记者接下去的走访,他翻出发黄的通讯录,找到老同学电话,挨个地拨出去。

(本专题参考资料:“沧浪画展——36年回顾展”展览画册、《苏州美专研究》、《黄觉寺文集》、薛企荧著《阳光旅途》、《沧浪掇英——苏州美专建校八十六周年纪念专辑(1922-2008)》、苏州美术馆馆刊《艺浪》、《朱士杰画选》、冉伟严著《岁月丹青——朱士杰、朱曜奎父子传》(文稿)。)

    责任编辑:陈若茜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