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重温嘱托看变化|老人在这里“上学”,感叹生活幸福
每周一到周五,83岁的夏娟娟都会去“上学”。
“上学”的地点位于上海市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的托老所。
“总书记来了后,我们的生活质量又提高了不少,心情更愉悦了。”耄耋之年的夏娟娟精神矍铄,声音洪亮,幸福溢于言表。
2018年1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逐一察看综合服务窗口、托老所、党建工作站等。
对上海这样一座超大城市的社会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在2018年的市民驿站现场,给在场的工作人员提出了社区治理的工作要求。
近一年后,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再次回访总书记的足迹、重温总书记的嘱托,发现人民群众难忘总书记关切,而广大党员干部则将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始终牢记在心,贯穿在工作之中,切实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喜人的变化。
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 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陈伊萍 图25000本养老手册一经推出即被领完
2019年8月30日,记者走进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宽敞的办事大厅内,工作人员正在有条不紊地为市民处理社区事务。
回想起一年前总书记考察的情形,嘉兴路街道老龄办负责人何申琰仍然激动不已,“总书记来的时候,一开始我们有点紧张,但非常期待。”她称,自己很有幸和总书记握了下手:“他一边握手,一边向每个窗口的工作人员询问一些问题,很有亲和力。”
2018年11月6日上午,习近平走进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逐一察看综合服务窗口、托老所、党建工作站等。托老所内,几位老年居民正在制作手工艺品,总书记亲切向他们问好,老人们激动地握着总书记的手,向总书记讲述自己的幸福晚年。
习近平指出,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让老年人老有所养、生活幸福、健康长寿是我们的共同愿望。党中央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工作,要把政策落实到位,惠及更多老年人。
为了不负总书记的嘱托,这一年里嘉兴路街道在养老服务工作中自我加压,为辖区内的老年人制作了一本养老手册。该手册一经推出,就成为了老年居民争相领取的“香饽饽”,第一批印制的25000本手册已被领完。
“我们把老年人能享受到的一些政策通过对话的形式汇编在手册里,嘉兴路街道范围内的一些为老服务设施,包括市民驿站、综合为老服务中心、长者照顾之家等也通过手绘地图的形式集纳在手册里。手册里还会介绍居民区的群团自治的活动,老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手册里找到信息。”何申琰说,这本养老手册将会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更新,目前第二版正在印刷中。
另外,嘉兴路街道的老年人还能就近享受贴心的养老顾问服务。“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即是上海全市首批养老顾问点,这里的养老顾问都接受过专业的培训。目前嘉兴路街道内的五个市民驿站都做到了养老顾问的全覆盖,老年人能就近咨询养老问题。”何申琰说。此外,街道对27个居民区的党员干部也进行了养老服务培训,至此养老顾问的队伍不断壮大扩充,覆盖全街道。
30元就能在托老所待上一天,活动丰富
走上二楼,托老所内的老人们正在工作人员指导下进行绘画。
83岁的夏娟娟是托老所的成员,因为子女平日里工作忙无暇照顾,她每天到托老所“报到”。
2018年11月,习近平走进了这里的托老所。夏娟娟虽然年事已高,但对于这一段记忆仍然历历在目,“总书记非常牵挂我们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非常幸福。”
托老所的老人们在画画。她说,原来在托老所的活动通常集中在画画、唱歌、做游戏等等。现在,老人们还能学习茶道、烘焙、诗歌朗诵,甚至还有垃圾分类、预防诈骗的课程,生活更加丰富。“这里比待在家里更有意思,相互之间也从生疏到熟悉、从沉默寡言到有说有笑、互相倾诉。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确实提高了。”
嘉兴路街道日间照料中心负责人陈燕介绍,托老所就像一所学校,一天30元,老人们就可以在这里待上一整天。“上午8点半老人们来上学、下午4点半放学,托老所每周都设计不同的活动,丰富老人们的生活。”此外,这里的工作人员还善于发现、发挥每个人特长,为老人们提供舞台,激发老人的活力和自信努力创设“老有所为”的土壤和环境。
此前,托老所还新增了智慧养老服务。陈燕说,每一位工作人员除了每天给老人量体温、测血压,详细记录在个人健康档案卡上,还做到对每位老人的情况了然于心,大到护理的注意事项,小到喝什么茶,还聘请专业康复治疗师,根据不同老人的身体状况,设立康复活动指导。
午饭时间,托老所为老人们递上了热腾腾的饭菜,荤素搭配,营养丰富。而在楼下的社区食堂,打菜窗口早已排起了长队,因为价格公道、菜品上乘,社区食堂吸引了不少退休在家的老年居民来用餐。记者发现,不少在附近上班的年轻白领们也慕名而来。
如果老人行动不便,嘉兴路街道还有助餐服务。2019年嘉兴路街道新增5个助餐点,并和第三方送餐机构合作,对送餐人员进行扩充,助餐服务的老人覆盖率上涨了40%。
午饭时间,社区食堂内人气旺。社区事务受理当场办结事项增至50项
2018年,在考察市民驿站时,习近平指出,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就在社区。社区是党委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要及时感知社区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一件一件加以解决。老百姓心里有杆秤。我们把老百姓放在心中,老百姓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中。加强社区治理,既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也要发挥居民自治功能,把社区居民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做到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
作为政府联系居民最直接的窗口,市民驿站的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也在这一年间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和延伸。
嘉兴路街道党工委书记狄梁表示,一年来,市民驿站第一分站的社区事务受理服务涉及的条线和数量不断增加,咨询事项由原先的169项调整至188项。当场办结事项由原有的7大类38项调整、增加至目前的9大类50项,增加包括婚姻登记档案查询、独生子女整档案查询、再生育子女审批档案查询等12项事项。
市民驿站的二楼还有一个“接地气”的党建服务站,狄梁说,充分发挥市民驿站作为街道党建服务延伸点的作用,集成窗口服务、组织生活室、党群议事厅、社区党校分校、群众接待点等功能,承担党建指导、咨询服务、志愿服务、诉求对接、关系接转等服务内容。
而就在这个党建服务站,嘉兴路街道与复旦大学环境学院通过区域化党建,将困扰居民许久的和平公园水池恶臭问题圆满解决,获得了周边居民的点赞。
该党建服务站面向辖区19个居民区党支部、15个“两新”组织党组织和16家区域化党建成员单位,通过预约制、菜单化的模式,指导、协助各基层党组织开展党员教育。自2017年向周边居民开放后,社区的党员们就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党员之家”。
率先探索社区基金会,激发多元主体参与
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是上海社区治理的一个缩影,上海正努力走出一条符合特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
作为全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上海以“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建设”为突破口,逐步搭建了“虚实结合”的社区综合为老服务平台。
上海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朱勤皓透露,“实”,即以设置在全市各街镇的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为枢纽,打造包括长者照护之家、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助餐点、辅具推广租赁点、医养结合点等在内的社区为老服务综合体,让老年人足不出社区,就能够享受到各种养老服务,譬如嘉兴路街道市民驿站。
“虚”,即以“上海市综合为老服务平台”信息系统为依托,运用大数据平台和智能化分析推荐技术,重点开发线上“智能养老顾问”,提供自主查询、智能向导等服务,为老年人及其家属了解养老政策、寻找养老资源、匹配养老服务,提供极大的便利。
为创新社区治理,上海不仅在街道层面坚持做好社区代表会议和社区委员会制度,还在居民区层面发挥居民主体作用,健全社区协商机制。
同时,为让专业型社区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提供专业化服务,近年来,上海还持续推进社区社会组织服务平台的建设。
朱勤皓透露,上海已建设240家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市、区、街镇三级全覆盖,重点扶持和发展生活服务、公益慈善、文体活动、纠纷调解类社区社会组织。目前四类社区社会组织近5000家。
在服务中心之外,上海大力推进社区基金会建设。上海是国内率先开始探索社区基金会的地区,目前已登记成立社区基金会83家,数量全国第一。朱勤皓指出,作为立足于社区的平台,社区基金会有效整合社区资源、激发多元主体参与、培育扶持社区社会组织、补充提供社区公共服务,日益成为社区自治共治的重要力量,以及激发社会参与活力的生力军。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