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央视网评论:作业到底是谁的“锅”?新学期必须得说清
一到开学季,被“看孩子写作业”支配的恐惧又回到了诸位父母心中。有网友精辟总结“不写作业父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一年前,有位老师在微信群讽刺一位没有按时完成作业批改任务的家长,引起一阵激烈的社会讨论:督促孩子学业的家校权责边界,到底该怎样厘清?
家校合作模式是近些年教育领域出现的新现象,其本意是父母与老师共同发力,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产生叠加的正向影响。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却衍生出各种各样的矛盾。许多父母觉得为孩子传道授业解惑是学校应尽之责,凭啥再让家长受“二茬罪”,这俨然是老师和学校的“懒政”;老师也满腹委屈,认为学校教育不可能24小时跟进,要求家长帮助完成和批改家庭作业,既是家校共育的重要抓手,也是增进亲子关系的有效途径。
一个“都是为了孩子好”的思想共识,却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想法,但这并不是一笔“糊涂账”。事实上,引起大部分家长不满的,绝对不是日常、适量的作业批改。如果学校默认放学后的学生课业由家长负责,不论这些作业是否合理、有没有用,老师只做“甩手掌柜”,在微信群里点名批评没完成的家长就好,这样的模式无形中就会让老师超额布置作业。更有甚者,“拍脑袋”做决定,给学生布置远远超出其能力范围的作业,如让低龄学生写论文等,或者让家长参与学校的一些非教学事务,如负责登记点名、打扫卫生、办黑板报等,自然会引起家长的抵触与反感,认为学校“事儿太多”。
除了给家长增添额外负担,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庸,更大的弊端在于会干扰孩子的健康成长。一方面,家长毕竟没有经过系统严格的教学训练,把家庭作业完全交到他们手中,不但不利于孩子巩固和消化知识,更不利于老师了解学生对教学反馈的原始信息、真实信息,直接影响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这会将家庭教育异化为作业关系、分数关系,导致父母本应担负起的品德塑造、习惯培养、生活训练失效缺位。事实上,这些才是家庭教育的主责主业。
截至目前,我国已有多个省市明确规定,学校老师不得给家长布置作业,也不能要求家长代批改学生的作业。但这在实践中无法得到完全贯彻实施,一则教师资源跟不上是短期内无法有效解决的现实问题,家长不帮忙,就得把老师累死;二是家校权责不是绝对的“直线分野”,而是“弹性边界”,将老师和家长的责任绝对地固定化、制度化,在实际操作中可能性不大。
要改善这个问题,家庭和学校应当增强互动、加强交流,探索出一条符合实际情况的家校合作模式。学校处在“强势”地位,不能搞“话语霸权”,要珍惜权力、自律自持,努力优化家庭作业设计,不回避应该承担起的教学职责,不给家长增添过于沉重的负担,更不能强迫家长参与一些非教学活动。作为家长,也要充分理解学校老师,在家庭教育中不缺位、不越位,做好“志愿者”、“同盟军”,把更多精力放在孩子的习惯养成、能力培育上。
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们在学校认认真真学习,回到家快快乐乐成长,在家校共育中形成一种尊重、平等、信任、理解、积极、互补的合作伙伴关系。
(原题为:《央视网评丨作业到底是谁的“锅”?新学期必须得说清》)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