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讲堂实录|王鹏:未来出行需要突破的四个边界
说起出行,绝大多数人脑海中会浮现小汽车的场景。在我们这个时代,城市的标志就是小汽车,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也围绕着小汽车的需求进行。
在诸多出行方式中,私家车最便捷,随叫随到。但我们在共享单车的研究中也发现,对于三公里以内的路程,小汽车与共享单车甚至步行相比,并没有优势。在未来道路容量有限的前提下,要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创造更美好的出行体验,显然不能全靠小汽车。
今天我们的城市出行
我认为,城市的本质可以理解为,通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集中供给,在空间、环境、能源等有限资源条件下,实现生产效率和居民幸福感的提升的复杂功能网络平台。其中,技术是手段,效率是路径,人的幸福是目标。我们解决的所有城市问题几乎都可以归结为一个共同的痛点:解决有限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与高速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
在工业时代,无论是工业生产还是城市发展,我们都是通过发明和生产更多的产品,创造更多的城市空间,以满足需求的增长。但资源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永远维持这种增长,所以智慧城市才应运而生。
尽管如此,智慧城市并不只是我们平日看到的政府事务信息化,其本质是通过数据和计算更高效地连接供需双方,实现更精准的匹配,使有限的存量资源能发挥更大的效率。
对交通出行而言,核心一定不是汽车,而是需要移动的人和物体。未来,我们的任务就是通过道路和交通系统的改变,实现更高效移动的目标。
目前,我们的出行系统和交通工具是个分散的生态,找车、等车、换乘衔接、目的地停车这些行驶之外的环节往往体验很糟糕,所以我们现在对未来出行有了一个共识,就是MaaS(Mobility as a Service),出行即服务,其本质是通过数据打通了各种交通工具的边界,形成一个统一运营的系统,用户只需要在手机上设定起点、终点和价格、速度等约束条件,就可以实现端到端的最优化服务。
这个目标将要如何实现呢?我们还需要打通更多的边界。根据我和团队近年来的观察,自动化(autonomous)、互联化(connected)、电动化(electrified)、共享化(shared/services)是四个需要逐个突破的边界。这些概念也在包括自行车、货车、大客车、外卖平台等出行运营平台中频繁出现。
互联化:出行在物联网和云计算时代最显著特点
互联,是一切数据的源头,我们已经看到的最明确的趋势,就是所有交通工具都会陆续变成实时在线的物联网设备。
以某共享单车平台的出行运营平台为例,几百万辆单车每辆的开关锁状态、实时位置都会实时推送,企业可以基于网格进行精细化的管理和调度。用这些数据也可以做很多有意思的分析。比如,在我和团队完成的行业第一份数据研究报告《共享单车与城市发展白皮书》中,我们发现退休大爷和济南市民可能是骑行速度最快的。
而继共享单车之后,类似的需求层出不穷。在国家新能源汽车的监管平台上,全国240万辆新能源汽车实时在线,每天产生40多万亿字节的数据;某货运调度数据平台掌握了全国九成大货车的货运数据。
所有这些系统得以将各种交通工具及其运营状态进行实时分析和展现的前提就是万物互联。需要突破的具体技术边界除了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处理技术以外,未来出行场景的超大连接量和低时延需求一定会成为5G最有力的推动之一。
越来越多的数据给了我们更多的维度认识城市和出行,同样都是车辆轨迹,不同的交通方式给我们呈现出不同的城市结构特征——新能源汽车对于城市机动化交通的描述,共享单车对于慢行系统的描述,快递外卖的轨迹对于商圈的呈现。
当我们早出晚归,我们在城市中留下了什么足迹?
电动化:三个痛点需要解决
第二个边界是电动化,长远看来可能是其他要素的基础。第一,电力替代化石能源、集中治理排放是城市发展的大势所趋;第二是交通工具普遍的电气化和电子智能化。相比从前比较粗放的内燃机交通工具,全电化和全数字化带来的是更全面精确的生产设计控制和使用管理控制。
第三,站在整个能源互联网的高度上,电动汽车也是最好的柔性电力负载,北京500多万辆汽车中如果一半改为电动,可形成1.8亿千瓦时的蓄电能力,2000万千瓦的调峰能力。
但是,电动交通工具也有三个痛点问题,一是电能补给,二是电池安全,三是电池的寿命,归根到底就是充电桩和电池的问题。通过数据和算法,有些可以解决,有些至少可以帮助我们分析解决的办法。
未来的充电设施选址布局,除了车辆本身,还需要融合更多城市数据,尤其是建筑可再生能源和储能设备的分布,还有城市建筑用电负荷的时空分布等等,使电动汽车成为城市能源互联网的关键环节。
自动化:实现程度决定未来交通的最终体验
在所有环节中,车辆的自动驾驶是技术含量最高的。L5级无人驾驶,即全面代替人类驾驶员的实现,将对城市产生最深远的影响。
正如汽车和电梯对现代城市的根本改变一样,我们不再需要红绿灯、不再有堵车、不需要那么宽的马路,出行不再是焦虑的旅途,车辆不再只服务于连接通道,它可以变成流动的、有任何功能的空间。
很多新的商业模式将会出现在无人驾驶车辆的内部,比如新的亲子陪伴和教育模式。如果陪孩子上学,又不用自己开车了的话,将增加一段难得的有效陪伴时间。作为家长,我很关心这样的场景。
全无人驾驶作为一种技术状态,代表的是最大化的可数据化运维能力,使交通最终变成一种可以数据驱动运营的服务。
讨论会现场共享化:供需之间的更精准匹配
最后,未来出行最重要的边界是共享。只有个性化出行足够方便到不需要私人拥有汽车,城市小汽车的数量才能真正下降。
我一直认为共享单车是一个划时代的发明,使交通工具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得以分离。而共享的进一步发展,则是供需之间的更精确匹配。现在有全国货运平台掌握了200万货主、700万司机、11万条线路货运信息,知道每个城市从哪里获得物资,而产品又运往何处,可以让每辆汽车都及时掌握货源满载往返不浪费一点运力和能源,这就是一种非常优秀的共享模式。
再比如,某停车数据平台目标是通过价格和空间调节使停车位资源最大化利用,居住区和写字楼的停车场可以分时共享互相调峰,饱和的停车场会通过诱导措施分流到周边,而且会通过动态定价机制调节供需。未来,随着无人驾驶的普及,城市停车场可能是首先告别我们的功能空间,因为白天所有的车辆都在高效运行,而晚上,车辆又会自己去郊区的停车场充电,我们会获得更多的城市空间,更重要的是,可以让行人舒适步行的街道。
当然,提到共享,我们往往会想到共享单车的乱象。这也是特别需要提到的一个点,共享单车行业被资本挟持,大量无序投放,造成浪费和城市环境的恶化,一方面是企业和行业的不成熟,但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政府监管的不到位。比起前几个技术边界,共享意味着一种技术之外更为本质的模式创新,一定会遇到更多来自各个层面的困难和挑战,也更需要管理平台的技术提升和综合管控。
在可见的未来,自动化、互联化、电动化和共享化这四个趋势会从个别企业扩散到整个行业,并彼此融合,创造出越来越丰富的出行场景。
所有边界的打通,都需要数据的力量去突破。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创新和数字化手段,将赋予出行新的逻辑和边界,越来越多新的物种也将出现在交通和更广阔的智慧城市领域,去改变我们未来出行的体验,让拥堵和污染成为历史。
(本文整理自王鹏在BMW卓越城市讲堂上所做的主题演讲“未来出行的边界”)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