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我读︱《六舰》:一个新生国家为何迅速走上海权强国之路的

张晓东(上海社科院历史所副研究员)
2020-02-10 13:53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六舰:美国海军的诞生与一个国家的起航》是美国学者伊恩·托尔的著作,由中信出版社翻译出版,对美国创建后初期的海军发展做了翔实论述,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生动、真实而又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这是本军事史,但是由讨论军事活动和军事政策而研讨政治分歧与党派活动,因此也涉及了大量政治史内容,几乎也是关于外交史和国家决策史的专著。书名强调“六舰”,是因为曾有六艘由执政智者克服难阻,集倾国力建造的巡航舰发挥了战略作用,战舰指挥者和战士曾在大西洋和地中海的广阔水面上发生了英勇机智与悲壮惨烈的事迹。美国建国后到19世纪初的最初的几次战争,是以六舰为主力完成的,以此命名可以突出主角的英雄色彩。

该书史料搜集不遗余力,日记、信件、档案、回忆录等等,就连英国名将纳尔逊的棺材里盛放了那些防腐物种类都被精确提到,再加上书中不少有关历史场景的精美油画,可谓栩栩如生。对专业研究者来说,可能会为史料面貌的丰富而鼓舞,但普通阅读者可能需要更多的好奇心来驱动,然而也是不错的阅读经历,因为细节清晰的战事记录会使读者学习到有趣的技术细节知识,并对海战有生动了解,对于美国国家发展及其海权之路也将有新的深刻认识。一般来讲,海权国家是自农业国家发展成为出口型工商业国家,再谋求海权。美国则缩短甚或说省略了一般的发展过程。在华盛顿总统任期内美国就迅速开启了海权发展道路,并为自由贸易开战数次。看来海权战略竟可看做美国立国传统。一国诞生之初投身海洋求发展的愿望和本能即如此强烈,史上罕见。笔者浅读之后,有几则心得分享。

一、美国发展海权的先天动力:殖民地经济结构的烙印和英语民族的生产方式

殖民地经济结构的烙印和英语民族的生产方式决定了美国自诞生初即存在对海外生命线的严重依赖。刺激海权的根本因素即为海上生命线和海外利益。

在英国统治之下美国贸易就依赖于西印度群岛殖民地。群岛包揽美国2/3以上的食品出口。1783年英国禁止美国船进入英属西印度群岛。美国出口的主要商品价格跌了30%至50%。但是很快美国商人转向印度洋和太平洋、地中海、波罗的海和几内亚寻找新市场,1785年纽约船“中国皇后号”绕过好望角到广州贸易,投资12万美元,获利3.7万美元。18世纪80年代中期,每年有100艘美国商船和1200名美国水手向地中海港口运送2万吨糖、面粉、米、咸鱼和木材,返航时满载葡萄酒、柠檬、橙子、无花果、鸦片和橄榄油。

这一切都在于美国的航海工业基础良好。中心城市费城是北美最大港口,1793年价值近700万美元的货物自此出海,并造船8000多吨。当时美国几个最大的城市都是海港,有大量的专业海员和所有航运配套产业,海边都有数不清的仓库、工棚、账房和制造车间。熟练的工匠从早忙到晚,“每艘新船扬帆起航后都能为下一艘新船的龙骨腾出位置。”巴尔的摩帆船将谷物、面粉、桶装干玉米、干鱼、腌肉、大米、奶酪等食物运送到法国、荷兰和德国;塞勒姆和波士顿的远洋帆船,绕过好望角,开往东南亚,或从合恩角开到南太平洋。美国船在苏门答腊收购胡椒,在中国收购茶叶、丝绸、香料,在马来西亚收购象牙、檀香和漆盒。楠塔基特和新贝德福德的捕鲸船去北极圈和南太平洋。新英格兰和宾夕法尼亚的货船运载了牛、羊、马和猪,以及大量的铲子。纽约商人则满载面粉、三文鱼、白兰地、干火腿、桶装腌猪肉和腌牛肉、豌豆、蜡烛、肥皂、黄油、鲱鱼、红葡萄酒、玻璃器皿、油、杜松浆果、奶酪、靛蓝染料、云杉木和山核桃去加勒比,带着朗姆酒、咖啡、糖、甜椒、糖浆和黑砂糖回来,也可能横渡大西洋去欧洲。各类船只从上百个美国港口出发,满载着上千种货物。

发欧洲战争财的传统不用等到两次世界大战就已经发生。其实这也得益于美国的地理位置,因为美国孤悬于新大陆,可以在欧洲作战双方间发战争财,不独立的美洲殖民地没有这种选择权。比如在拿破仑战争时期,“一段长达半年的航程挣的钱足够20年生活的开销”,从1792年(欧洲)战争爆发到1809年,美国出口贸易额增长了4倍多,年均达1.08亿美元。这样一个孤立的小国,在船舶吨位和货运规模上逐渐超越了除英国外其他海洋大国。美国人绕过英国人发布的《1756年法令》,购买大量糖和咖啡经由美国运到法国占领的地区,贸易额从1796年的2600万美元增长到了1805年的5300万美元。1807年美国出口达到1.08亿美元的峰值。美国造船业空前繁荣,在1804年、1805年和1806年每年都有超过10万吨新船开建和下水。 结果美国一度取消内部税收。在1803年,美国从法国收购路易斯安那领地,使美国的领土扩大了一倍,在无须加税的情况下,筹集了1125万美元现金。

这种贸易形势当然召唤强大的海权来保护。和后世新兴崛起国家一样,美国海权是通过跨远洋打击海盗迈出这第一步。在1785年美国船玛丽亚号和多芬号被阿尔及尔海盗俘虏。阿尔及尔(阿尔及利亚)总督乘机向美国索要赎金和贡赋。当时美国在地中海有200艘船和价值20万英镑的货物。因此引发第一场海外战争。1798年美国海军则已在加勒比海一带进行巡航护航任务。

二、美国初期的重商主义价值观与朴素的海权思想

美国重商重海的历史传统始自独立之初。美国建国初依然地广人稀,可以向西部和土地谋发展,农业发展潜力大,此外海外商业纽带的强大,向海洋谋发展的潜力也很大。海陆两个不同发展方向各有支持者,但是总的看重商主义思潮和海权思想萌芽很快占据上风。重商主义观念先于独立。最初美国两大党派是联邦党和共和党。《联邦党人文集》中已经提出了通过商业和航运促进繁荣,并因此发展海军的思想。在建国初体制讨论中海军作用已被充分提到。1789成立美国新政府后在纽约庆典上出现了房子大小的巡航舰模型,船头是联邦党领袖汉密尔顿的雕像。合众国立国理论的基石中有一块其实就是萌芽的海权思想。

独立之初有识之士即对航运和贸易将会因此出现利润丰厚的新市场而充满希望:

“革命小册子的作者允诺.一旦摆脱英国的税收和贸易限制,商业便会繁荣,美国便会兴盛,这一切将超出他们最疯狂的想象。在戴维,拉姆齐1778年想象的战后世界里,美国船只将‘不再受限于贪婪继母的自私规定’,而会‘紧跟利益的步伐’。”

革命家、思想家托马斯·潘恩也在名著《常识》中讲“我们计划发展商业。如果一切进展顺利,我们将与整个欧洲维持和平与友好,因为美国成为自由港符合欧洲各国的共同利益。”他称美国食品“永远有市场,因为欧洲人爱吃。”

1799年亚当斯总统在给波士顿海洋协会的信中说:“32年来,我一直偏爱将浮动炮台和木墙作为国家的战争防御系统。”在退休后他仍致力于推动发展海军,在1802年给海军将领特拉克斯顿的信中写道,“国家之间的贸易和权力纷争必定是由海军来决定的……(因此)应充分建设海军。”亚当斯自昆西寄来的信中,不停重复一句格言:“海神的三叉戟才是统治权的象征。”1800年发生美国历史上最激烈的选举之一,当选的杰弗逊在就职演说中说“一个沃野千里的新兴国家,带着丰富的工业产品跨海渡洋,同那些白恃强权、不顾公理的国家进行贸易,向着世人无法预见的天命疾奔。”

可见美国海权思想传统出现早于马汉的海权理论很久。

三、美国初期的海军文化的几个侧面:决斗、鞭打、奖励

有不少优秀的海军传统在美国初期就已形成,美国建造最初的一批巡航舰建造一开始就遵循了超胜原则,以不亚于其他国家(欧洲列强)的标准来建造。后来美国在世界大战时整顿军备也遵循“超胜原则”,即敌人有的好装备我一定要有,敌人没有的我也要有,玩高质量高要求。

但是当时美国舰队文化是粗鄙的。海军舰艇纪律管理野蛮如同海盗匪帮,地中海舰队费城号舰长班布里奇以残酷暴力维持纪律。他蔑视海员,派水手长负责滥用鞭打酷刑,本人甚至用剑敲破了一名军人的头骨,然后再施以暴刑。海员中决斗风气盛行,1798年至1848年有36名军官在82场决斗中被杀,一半是在1815年以前。1806年美国国会通过全面禁止陆军军官决斗的法律,但因海军多数决斗发生在海外,超出民事管辖权,所以这项禁令直到近60年后才被推广到海军。军内枪战不断,年轻的见习军官和尉官尤甚。1805年地中海派遣军指挥官巴伦准将和其副手罗杰斯订下决斗,因巴伦病重之际通过指挥官中排名第三的弟弟发布命令,引起代理指挥权的罗杰斯不满,所幸二人决定把决斗推迟到回国,否则远征军可能群龙无首。不过好勇斗狠的军人精神状态确实也有助于战场上克敌制胜。

美国海军最初是募兵制,待遇较好,应了马汉提出的“海军贵族论”。当时海员待遇是不错的,物质奖励丰厚。如1799年法国战舰起义号被美国战舰星座号俘虏。一般俘船会被拍卖,或由联邦政府购买,而收益部分将分给捕获船每位官兵,按军衔分成,舰长拿走15%,且按功取酬,即被俘船实力不如捕获船,那么船员和联邦政府各得一半收益,而被俘船与捕获船实力相当,或者比捕获船实力更强,则成为“俘获者的专属财产”,船员获得全部金额。面对出海作战的巨大利益刺激,美国官兵将如何表现不需过多分析。“星座号”船长特拉克斯顿努力说服别人相信“起义号”更强大。海事法庭裁定船只估价12万美元。海军部长斯托德特找专业人士重估为84500美元,但不愿因此向法庭上诉,因为那将引起海军部和海军英雄诉讼争端,损害公众形象。特拉克斯顿心虚地接受,拿到了8000多美元。

又如1812年将领班布里奇想指挥“总统号”,想给罗杰斯5000美元,用“宪法号”指挥权交换“总统号”指挥权,罗杰斯拒绝,因为两位准将都知道成功捕获英国货船会有大笔奖金,而船越快领到奖金的概率越大。

远洋登陆后的美国军人生活乐趣也很丰富。美国海军有大把美元,地中海特遣舰队的存在推动锡拉库萨港驻地经济。地中海各地的商船涌进锡拉库萨,卸载货物。军官约翰·达比声称观察到,西西里女性“喜欢”“美国军官胜过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的军官,她们自己的国家也不例外”。军官们经常去看西西里最好的歌剧,并把钱扔向舞台,甚至有人说首席歌手塞西莉亚·丰塔纳·贝尔托齐被“斯科奇号”船长约翰·登特“非常慷慨地”包养了。因此海上远航不仅是枯燥和危险的,也是浪漫快活的,也能令军人乐在其中。至今美国兵有不少在海外也都享受这种航海家般的乐趣。

四、战争的导火索为什么是争夺水手?

1812年爆发了第二次英美战争,导火索是英国海军在海上强征美国海员服役,而英国指责美国商船雇用大量英国海军逃兵。

逃亡的英国海员是初期美国海军的重要人员来源。在英国军舰上水手相对辛苦,而待遇差。英国需要大量优秀水手来维持海军强国地位,而美国海上贸易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熟练水手,为此舍得花钱。于是出现了英美海军相互掠夺人口。说穿了,水手是发展海上力量的宝贵人力资源。

自1803年至1804年夏有超过1500名美国人被迫加入英国海军,在1796年到1812年遭到强征的则有9991人,而同时也有大量英国水兵逃到美国船上,被好待遇和工作条件吸引。美国雇用的英国海员数远远超过被强征的美国船员数,1803年到1807年每年增加的4200名海员中,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可能是英国人,往往是“一等水手”。

1807年,很多英国水手航行到某地就突然逃走,在美国沿海尤甚。当地警长和治安官拒绝合作召回申请避难者。弗吉尼亚州法律规定任何伤害这些逃兵的地方官将依法惩处。1807年3月7日“哈利法克斯号”的5名船员制服军官,驾驶小艇上岸消失。逃兵们还在诺福克街头向人吹嘘。在码头,汤森舰长与两个逃兵不期而遇,哄骗他们自愿返回,水手拉特福德扬言“死也不会回到那艘船上,他现在是在一片自由的土地上,可以为所欲为”。英国北美基地总司令伯克利将军得知后通告整个地区的指挥官,要登美国切萨皮克号进行搜寻。12天后,传达命令的豹号与切萨皮克号发生遭遇战,迫使后者投降,搜出四名逃兵带走。亚当斯总统认为公愤代表着美国民族第一次感受到“真正的民族凝聚力”。实际上1813年美国商船、私掠船和海军舰船上已经雇用了1万多名英国水兵。

虽然终战的《根特条约》没有承诺不再强征美国海员的做法给出任何保证,但英国海军已下狠心,不允许再强征美国海员。在人口、经济生产和领土扩张三个方面,美国的增长速度都比英国快。亚当斯总统判断:“也许在那一刻,美国人是最大的输家;但考虑到所有争端都会随着时间流逝而得到解决,那么美国是获得了最大的胜利。他们可以完全信任时间这一最终谈判者做出的决定。”

五、历史对传统的塑造:勇士崇拜、尚海精神与国家战略

早期美国人对海军英雄的崇拜,体现了崇尚冒险、勇敢、征服、制胜的海洋价值观。而这种海洋文化对后世传统的塑造也是不言而喻的。

对于美国而言,海权前辈英国是强大的对手,再次勇敢的斗争,而且是在海上展开,本身就是需要勇气。1812年战争战绩让美国人铭记和珍惜,海军将领们成为19世纪为人称颂的英雄,如同后世的明星和球星。不少地名以他们的名字命名,而很多家装工艺品和餐具上面都刻印着第一批战舰或其指挥官的形象。还有水手保留取胜的军舰的木材碎片如同圣物。1816年也有英国制造商开始用美国海军的胜利场景来装饰瓷器出口美国。海军神话唤起民族团结感,美国人才开始用单数而不是复数来指称美国。战后美国对新生海军的热情持续到战后数年。总统麦迪逊要求国会实施长期海军建设计划,《海军逐步扩军法案》于1816年4月获得通过,授权建造9艘战列舰和12艘重型巡航舰。19世纪上半叶形成了以美国海军为题材的文学传统,有浪漫主义和民族主义情绪,其中不乏文学巨匠。

后世大力发展海权,组建“大白舰队”的总统老罗斯福1879年在哈佛学院读本科时开始研究1912年战争课题,形成论文。1897年罗斯福被任命为助理海军部长,此后鼓动建设海军,主张海外扩张,成为总统后他说服国会建造了10艘战列舰、4艘装甲巡洋舰和17艘小型战船,使海军支出增长近40%,首次超过1亿美元。这是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和平时期海军扩充行动。到了1906年,美国现役战列舰的数量仅次于英国。

到20世纪20年代,最初的名舰“宪法号”船体状况极差,必须每天抽水出船,预计维修费40万美元。由海军部长发起的全国筹款活动最终筹集了66万美元,很大一部分是学生募集和捐赠的零钱。由多位明星主演的经典无声电影《老铁壳》于1926年上映,因此修复“宪法号”的工作得到了广泛支持。

结语

阅读《六舰》,回顾那段历史,会发现美国很多关于海洋的观点和行为在建国初都已出现。历史前进是自然的,进步却是艰难的。海权发展的国内政治过程不可能是简单的,生存危机促成了新生国家重视海洋的地缘政治战略观成型。《六舰》一书梳理了国家相关战略和政策形成的曲折过程。发展海军的最大难处并不是技术水平和经济投入,而是“事外之功”,即如何克服观点争执和官僚主义。重要的是经历了这一切,特别在1812年美英战争后,对海洋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形成普遍性的共识。精英的共识是国家谋求海洋发展的必要条件。今天回过头我们可以指责古人的冥顽不灵,但是当事人的艰辛和执着后人未必能完全体会,甚至有时走过的弯路还会被重复。

    责任编辑:于淑娟
    校对:余承君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