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专访vlogger井越:每个随意细节,都被我精心设计过

2019-08-30 12:2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在国内媒体的报道中,2016年是直播元年,2017年是短视频元年,2018年是vlog的元年。今年已经过去了一半,也有一种说法是2019年是播客元年。

看起来我们似乎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表达方式,聊天的时候我问井越,究竟我们今天需要更多表达,还是更克制的表达?他的回答是:需要更多表达。

虽然我们如今看似拥有那么多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可这种表达依然是受限的,或者是被诱导、被误导的。同时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意味着我们接收到的信息也可能是狭隘的。

Vlog这个行业的存在,似乎让我们对自己以外的人,以及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思考,又拓宽了那么一点点。

这期看理想音频节目《100个职业告白》邀请到了一位知名vlogger,井越。他和看理想电台常驻主播颠颠,以及看理想视频部同事何叶,一起聊了聊关于vlogger这个职业。

「100个职业告白」之 Vlogger

井越 x 颠颠 x 何叶

井越和小箱在看理想录音

1.我这一路上,其实是个不断“放弃”的过程

颠颠: vlog领域,或者传媒领域,其实很多人都在跨界。比如原本学的是完全不相关的专业,之前做的完全是不相关的事情,后来可能通过一个契机或者自己的某个想法,才进入到这个行业。

你(井越)的情况还要更特殊一点,本科原本是一个理工科学生,后来去学了哲学,再后来进入了喜剧领域,到现在又成为一位头部vlogger。我特别想问,这几年经历了什么?

井越: 回头看的确还是蛮跳脱的。不过我可能只经历了一件事情,就是不断选择自己喜欢干且能做到的事情。

对于我来说,“喜欢干”和“能做”这两件事情其实是高度统一的。一旦我不喜欢某样事情的话,我很难说服自己,尤其是今后一直要从事这件事情。

我不知道这该算是我的优点还是缺点,总之是我的一种特性,逼迫我不断反思,自己是不是应该继续从事现在做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我这一路上,其实是个放弃的过程,不过在我看来,“放弃”并不是一个贬义词。

尽管放弃了,每一次还是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颠颠: 当年学理工科具体是哪一类?

井越: 电子信息工程,一个很理工科的领域。我是会插面包板,会调节示波器这些事情的。

只是在大二的时候,我很快意识到自己可能不适合干这个事情,最后就转到哲学系去,还是蛮庆幸的,因为哲学确实给我带来了很多东西。

颠颠: 为什么会从学电子信息突然转到哲学呢?

井越: 本科时因为觉得电子信息不是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只能多跑图书馆,当时看了很多尼采,就自以为自己很懂尼采的样子,所以想要不就专门学学这个,也去哲学系旁听了几节课,发现还挺有意思的,就转专业了。当然最后也没有研究尼采,没有研究西方古典哲学,研究的是科学哲学这个领域。

颠颠: 后来怎么又想到进入喜剧这样一个领域?

井越: 我本身对喜剧还是蛮热爱的,因为喜剧对我来说其实是一个非常宽泛的东西。喜剧不仅仅是幽默搞笑的视频,而是一种态度,它是一个传达信息的载体,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极其宽泛,甚至喜剧的目的也可以完全不是逗笑,而是传达一种观点和态度。

也是我一直以来的一个兴趣,而且想着我看了那么多脱口秀和stand-up(单口喜剧)专场,要不就自己做试试。

颠颠: 何叶你看井越的那些vlog作品,你从里面看到的是什么?

何叶: 井越的vlog最大一个特点,就是他的那种“吐槽式的哲学”。

他是一个很能够在与人的交流中,找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梗”的人。这些对我来说,会提供一种发散思维,因为我们平时其实很难关注到某些细小的点。

他的《Not a Vlog》系列,其实就包含他关于生活、关于自己思想的一些探索,而我作为一个观众,很难说从中理解到了什么,但是会产生一种感觉,就是有一种悲剧的气质在里面。

颠颠: 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作品吗?

何叶: 比如他给小箱洗澡的视频,模仿《2001太空漫游》里的那个画面,那就让我感觉还挺触动的,其实我也不知道到底是哪一点触动到了我,但是让我有一点像在看姜文电影的感觉,内容挺有意思的,同时会让你想去思考一些什么东西。

其实我还挺好奇,哲学对你(井越)的创作是不是有什么影响?

井越: 我的vlog,如果能称得上是作品的话,的确是希望反映一些哲学思想的。

比如那期《当我们再来一遍2018》,视频开头第一句话,我说,“28年前的今天,在任何人都没有经过我同意的情况下,我降生到了这个世界,但现在来看的话,其实这个世界比我想象得要好那么一点”。

前半句其实还是体现了一点存在主义,就是你是被抛入到这个世界来的,是被动的,你承担这一系列生活之后的责任。但如果不是通过自己选择的话,我又为什么要肩负起这些责任呢?有点存在主义的意味。

2.Vlog是一个平民化的内容形式,重要的是你的“剪辑思维”

颠颠: 当时是什么样的机缘,让你进入vlog这个领域?

井越: 当时我来北京做脱口秀的编剧,脱口秀还是要写很多短片的剧本,可是有些短片其实不适合放在脱口秀这个语境下,它可能太显小、显窄了,我就想不如自己把它拍出来。

另外一个契机,我是YouTube重度患者,每天会刷很多YouTube视频。当时我在国内社交网络上看到的视频其实很局限,而且一大半的视频基本是在搬运外网的视频。这些其实都是经过了二次审美,被搬运过来,已经非常局限了,国内当时的创作者也比较少,我就想要不自己做一做视频。

应该说是这两个契机同时导致,vlog当时在国外也开始被Casey Neistat带火了,让我知道这个东西是可以作品化的。

我就想在国内试一试,把我之前的喜剧创作经历融入到vlog的创作里面,搞个即兴喜剧,简单、不需要太多启动资金,又是一个天生的即兴喜剧平台,所以就这么做起来了。

颠颠: 可是在我看来vlog这个行业好像多少还是有一点门槛,一方面你可能要有编剧的底子,这对于作品来说很重要;但另一方面,技术也是一个门槛,比如是不是还要会一定的视频剪辑?

井越: 所谓的视频剪辑之类的技术门槛,实际上不是最重要的,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思维——你是不是具有剪辑思维,一旦有剪辑思维,在前中期拍摄的过程就已经有一个贯穿的思维和方式,而不是最后拿一堆素材,才想怎么剪辑。

在拍摄的时候是不是要通过一个长镜头来拍、怎么运镜,这些在我看来是很重要的;但至于具体用什么软件剪辑,或者用什么机器拍摄,这些在我看来是不重要的。

何叶: 因为vlog其实就是一个比较平民化、轻量级的内容形式。

井越: 具体说,其实在我看来,vlog里面如果有景深,反而就没有那么真实了。人物后面被虚化,人被整个凸显出来,这就不那么对了,因为你深入到一个环境里,环境本身也是很重要的。

轻量级的东西,其实只要不把镜头抖到不成样子,声音能听清,就符合一些基本条件了,它的效果反而是更好的,更能是浸入式的。

3.充当自己创作的独裁者,对我来说很重要

何叶: 其实我觉得更难区分的是vlog和纪录片的一个区分。Vlog到底能不能算作纪录片的一种形式?

井越: 对,我是觉得vlog大多数还是在记录自己的生活。大多数vlog里面还是有一个vlogger存在的,vlog和vlogger某种程度它是一个互相的过程,且这个vlogger会是绝对的主角。

这个主角的角色不仅限于镜头前,他也是幕后的主角,是整个vlog里会凸显出来的一个人物。

而且vlog大多也是包含自己的表达的,应该都是真诚且有即兴内容,展现自己真实生活内容的这样一种视频种类。但是它确实没有一个严格边界能与纪录片或者非虚构影像来划分,但我觉得也不太需要这样一条明晰的边界。

颠颠: 你刚才提到的让我想到,拍摄对象也很重要,这是否也是你选择这个行业的理由之一?什么都可以自己完成,不需要和其他人打太多交道。

井越: 不用和其他人合作是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可能也是由于我的能力匮乏,没办法很好地协调其他人一起完成一样作品。

自己充当自己创作的独裁者,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我现在的视频,从最前期策划到最后一步加字幕,全都是我自己做的。我也经常在想,要不要把加字幕这活包给别人,因为加字幕其实非常耗费时间,但是到目前为止我还是没有外包给别人,为什么?因为我觉得加字幕也是有门道的事情。

比如一个笑话,可以分为setup(铺垫)和punchline(梗),如果你把punchline和setup一块放到字幕上去,其实就剧透了。所以无论你说话多快,还是需要把setup和punchline分开放的。

这些细节的东西,让我觉得还是要完全自己把控,才能力求完美,就算这个“完美”同时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比如我常常加错字幕,因为我是西北人,前后鼻音不分。

不过这些代价付出也就付出了,只要能保证让我的作品在其他方面传达得更加完美一点。

4.这是一个分享过剩的时代了

颠颠: 作为头部vlogger,你回顾自己这一路,认为自己做对了哪些事情,也走过哪些弯路?

井越:首先是我的创作,像之前说的,我有“创作洁癖”,或者说一套自己的创作原则,比如我不做现有的已经很红的东西,我不去follow任何人,即便像Cathy对我影响比较深,但是他影响我的也仅限于让我知道了vlog是可以被作品化的。

有些风格和内容我是直接第一时间排除掉的,因为我清楚,首先我做不来,第二,很可能在国内被瞬间超越掉。

颠颠: 被模仿超越。

井越: 对,被模仿,然后被超越。国内常有这种情况,有些人看到你的这种创作和内容走红了,第一时间他们这些公司是会包装出一个团队来超越你的。

他们可能找一个比你长得更帅的,再找一个职业编剧、一个职业剪辑,就以团队制作的方式模拟你的内容。所以如果你的作品是模仿其他人,或者视频分割限于技术流、限于影视化风格之类的,可能很轻松就被秒掉了。

但是我当时就选了一个更个人化的即兴喜剧,同时也更适合我。至少是不会那么迅速被包装团队超越,这也是让我能做到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是我很庆幸当时自己选择的一条路。

就是没有做别人已经在做,或者可能被超越的事情。

颠颠: 很早就想清楚。

井越: 弯路的话,很清晰的事情也是最近才衍生出来的,比如我的创作洁癖里还包括不说网络流行语,也不去蹭所谓的热点爆款之类的。

对于新闻时事之类的,我的创作还是会主动拉开距离,我还是更沉浸在我自己打造的一个世界上面。网络流行语就更不用说了,无论是在文字创作、语音创作和视频创作上我都是规避它的,可能我天生还是不太喜欢,它的确像是一条捷径,但我不是一个善于走捷径的人。

何叶: 我看了很多vlogger的视频,我发现其实总结下来,最重要的就是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别不一样的东西,拍一个vlog,最重要的就是独特性。

颠颠: 辨识度。

何叶: 对,如何树立一个人设之类的。最重要还是独特性,才能让大家不断去关注你,跟随你。

井越:有时候演讲我会提一个概念——内核。什么叫内核?

所有教别人做vlog或者探讨vlog的,都会提“标签”“剧情”“角色”“风格”,探讨的最多的也是风格,比如影视化风格、综艺风格等等,但在我看来要比风格更general的是内核,也就是你是在拿vlog干什么?

你是在分享你的生活,以分享为内核?还是以喜剧为内核,还是以励志为内核。因为大多数人不探讨内核的原因是默认了所有vlog的内核都是分享。

大家不探讨,因为大家觉得我做vlog,肯定是分享自己的生活,教教大家做饭,或者就是分享一些我这周用过的5个很好用的东西之类的,完全是百分之百分享型的。

但是在我看来,这已经是一个分享过剩的时代了。

所以我将这种内核替换掉了,替换成即兴喜剧。其实如果你观察一下,现在很多头部vlogger所做的内核都不是分享,但是你也要思考自己的内核是否适合分享。

5.即兴,又不可控,这才是vlog的魅力

颠颠: 我有时候看你的vlog,会觉得随机性这么大,其实还蛮好玩的。这种随机性是不是也给你想传达即兴喜剧增添了相应的元素呢?

井越: 都是即兴。

颠颠: 因为你不知道会遇到什么样的人,虽然也会经过筛选。

井越: 对,我不知道遇到什么人,遇到什么情况,有时候要把握住周遭环境讲一些东西,做一些有趣的事情、开心的事情,比如我当时去重庆的一家很有名的茶馆,当时茶馆里有很多人,我都没想到有那么多人,还都是年轻人。

颠颠: 那边茶馆是这样的。

井越: 所以我就只能跟别人拼桌拍,结果我发现我在跟陌生人坐到一桌的时候,这时候你身为一个喜剧创作者,即兴型喜剧创作者,是需要跟陌生人交流,做一些互动,你才是个合格的喜剧创作者。

那我当时想怎么能互动一下呢?我发现他穿的衣服跟我穿的衣服是相同颜色,完全一模一样的亮粉色,而且其他茶馆都是没有穿这个颜色的,我又不能说“你看咱俩撞衫了”,这个就很没想象力了。

我就又通过观察发现,旁边暖水瓶也是亮粉色,然后我就把亮粉色的暖水瓶放在自己脚下,当时我的那个模特朋友,就说全茶馆只有你俩穿粉色,我就顺手把那个暖水瓶举起来,我说还有这个。

所以最后是有互动,有交互,有剧情的一个事情,但所有的观察是在十秒钟之内完成的。所有东西都是即兴,时间很局限。

何叶: 这真的很难的,要在五秒、十秒之内判断出来。

井越: 环境是不可控的,这就是vlog的魅力,可能它的真实性甚至要大于纪录片。

6.有时候, 我也很羡慕镜头里的自己

颠颠: 何叶,你看井越的作品,你会觉得他的生活就是那样的吗?因为很多人也说,能看到他视频里的那些温暖美好。

何叶: 其实会。

颠颠: 就是他过的是这样的生活,真好。

何叶: 肯定会羡慕。

颠颠: 那你会认为画面里的他可能和真实其实也有一些区别的吗?还是你觉得,可能他的真实生活也差不多就这样?

何叶: 因为我看vlog的时候,就会抱着一种我就是去看vlog的心态,所以我就会默认它。

颠颠: 好冷静。

何叶: 就是会觉得,他就是在分享他的生活。因为我最初对vlog的观念想法,它就是对自己生活的一种记录。于是我就会自动代入,这就是他的生活。

井越: 其实可以从逻辑上判断,虽然我大部分时间还是要对拍摄做剪辑,但是在镜头前那些事情它是真的,其实百分之八九十都是真的,只是说你在思考它的时候,有些事情不是在镜头里可以呈现得那么容易,你起码还要想下怎么运用镜头,也要考虑如何跟搭档交流和互动等等,你是一种导演思维,也要挑演员。

颠颠: 所以你创作的作品中,你不光是一个主角,而且是那个导演。

井越: 应该说真的是自编、自导、自演,这之间的相互转换。

颠颠: 我记得那天聊天,你突然特别真实、特别自然地向我们感慨,说“我也想过镜头里井越那样的生活”。

井越: 对,我很羡慕我。

如果我的生活百分之百都是那样的生活,那样旅行,旅行之后就睡去了,那当然真的是我非常向往的一种状态。但那不是我全部的生活,我生活里也有别的东西。

颠颠: Vlog终究还是你的一个作品。那除了你在镜头里那样的生活,它当然是你的真实生活,但那是你工作的生活,只是一部分。我想知道你更生活化的一面是?

井越: 重复性生活。就是重复性非常高的生活,但我的职业对我的要求是高新鲜度。

颠颠: 对,去不同的地方。

井越: 我旁边走着不同的人,接触不同的环境。但其实这对我来说很累,当然也很刺激,但是非常消耗体能。我需要的休息,核心就是重复感,我会玩同样的电子游戏,坐在同样的地方,点同样的外卖,吃同样的饭,你知道吗?

颠颠: 我特别理解,那些不变的东西,那些旧的东西是能够给你一种安全感和放松感的,因为你完全熟悉。

而那些不熟悉的,那些新的东西,包括你今天来《看理想》录这样一期节目,对你来说其实是比较新的东西,其实是会消耗你的精力,因为你要去适应这个环境,你要适应在你面前的这两个人。

7.如果有一天真的过气……还是到时候再说吧

颠颠: 作为一个内容创作者,你的灵感是从哪里来?

井越: 我的灵感。 就是想事儿,想着想着……我很爱洗澡你知道吗?

我爱洗澡到有时候可能一天洗两次澡,我其实没有必要洗第二次澡,因为可能门我都没有出,但是我洗澡就是为了享受,而且那个水流声是让我能够想出很多东西来的。但你要说具体这东西哪里想出来的,我是真的不知道。

颠颠: 可能一瞬间突然进入你的大脑。

井越: 很多东西,都是我洗澡的时候想出来的。也有可能是我本身会看非常多所谓的“无聊”信息。

我会看什么?看日本剑道海选,那些老头拿着武士刀砍竹席。这种东西给我带来的冲击感,很难说清它最终会影响我什么,但是我的一些所谓的灵感肯定都是有来源的,在我看来,就来源于这些很无聊、很随机的东西。

颠颠: 你有没有想过,互联网产品都有自己的周期,包括这些“风口”,为什么叫风口?因为风会过去。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有一天忽然这个领域没那么火了,也没有那么多商业能支撑了,该怎么办?

井越: 都是会过气的。而且如果行业过气,我才过气,已经是乐观想象了。很可能行业还没过气,我就过气了,这是更有可能的事情。

但是就跟我入行的时候一样,我从来没有以“红”为目标,我也从来没有以“防止过气”为目的来做这些事情。

说实话,我终究做的就是自己喜欢的事情,这句话听起来虽然有点“鸡汤”,但是在我这里,它其实包含了懒惰,包含了放弃的惯性,包含了很多负面的东西,也包含了自己的过度思考。

当然,也有一些好的事情,包括我能做自己喜欢或者能做的事情。我还是决定带着这样一种状态继续飘一阵,看最终能怎样。

当然,我如果真的彻底过气,也接不到任何商业活动,肯定还是要转行干一些别的事情,到时候再说吧。

……

*文字为音频节目精彩摘录,完整内容也可移步至「看理想App」收听。

转载:请微信后台回复“转载”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