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专访交大教授卢策吾:上海成立AI朋友圈,加速青年人才成长

澎湃新闻记者 王心馨
2019-08-29 14:32
来源:澎湃新闻
科学湃 >
字号

人工智能浪潮已滚滚而来,在这波浪潮中,人才成了各方争夺的重点。如何能让更多的人才聚集在上海,帮助他们成长,缩短他们与成功的距离?

去年在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有一群AI青年科学家,成立了一个联盟,建立了自己的人工智能“朋友圈”。今年,这个联盟推出了“A班计划”,聚集了年龄在20-30岁之间最具潜质的AI青年,希望以自身的成长经历为鉴,帮助他们快速成长。据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了解,该计划是在全球AI人才高速流动背景下的“精准孵化”,聚焦于年龄20-30岁之间最具潜质的AI青年,包括最具潜质的博士生、学者及最具潜质的初创企业创始人(融资不超过A轮)等。

作为AI青年科学家联盟成员之一,也是“A班计划”的发起人之一,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吴文俊博士班班主任卢策吾在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召开之际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专访时表示,希望这个计划能加速年轻人的成长,帮助他们在成长道路上少走一些弯路。

除了聊到人才培养,卢策吾从自身经历出发,还谈到了国内外实验室对人工智能研究的不同之处,以及他的团队目前在做的工作。

卢策吾现任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吴文俊博士班班主任教授,2018《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创新35人” (Innovators Under 35)称号。回交大前,卢策吾为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博士后研究员,博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

“A班计划”

在去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由20位人工智能(AI)企业的青年创始人和自身科学家组成的AI青年科学家联盟(梧桐汇)正式成立,通过产学研对接、金融服务和人才培养,推动中国本土AI产业与人才不断聚合。

今年他们发起了“A班计划”将在8月29日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正式对外宣布。澎湃新闻了解到,经过为期半年的推荐与自荐,目前首批A班生已全部招募完毕,他们分别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卡耐基梅隆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纽约大学、斯坦福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香港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等海内外高校。研究范围覆盖了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机器人、数据挖掘等AI研究热点领域,其中有三人在世界顶级学术会议上获得Best Paper奖。

之所以要发起“A班计划”,卢策吾告诉澎湃新闻主要是出于两点。“我们联盟30个人左右,也是从年轻时代走过来的,我们更知道一个青年人应该经历怎么样的发展历程,怎么去走未来的路。所以,我觉得我们有义务,去帮助这批人,使他们能够加速成长,让他们少走一些坑。”卢策吾说。

其次,联盟成员大多数是大学的教授、独角兽公司的创始人、大企业的AI负责人 ,因此这个团队具备天然的鉴别能力。“因为我们就是这个行业里面的,能够鉴别哪些青年科学家是最有潜力的。我们更像是雪中送炭,我们挖掘人,不会考虑现在已经成名的,而是找一些我们看起来将来很有潜力,但是目前还没有成名的人。”

入选A班计划以后,联盟将集合成员单位资源和政府相关政策支持,为他们提供创业或学术导师一对一指导,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对接,孵化器、加速器与资本对接等权益。

国内人才培养

2016年,卢策吾回到国内,成为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并组建了自己的研究团队。

在人工智能浪潮驱动下,国内许多高校纷纷成立了自己的人工智能学院,设立人工智能学科。人工智能在近一两年时间里,成为了热门专业。

卢策吾认为当下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需要两类人才。一类是原创型科学家。人工智能行业要想继续走下去,需要思想上、方法论上的突破,原创型科学家具备能够做尖端基础研究的能力,能为行业做底层的技术储备。另一类是能够将理念、基础研究运用到实际产品中的人,他懂得前沿研究发生了什么,并知道问题的边界在哪里,也知道怎么在现有的边界把知识用到工程和产品上。

那么如果国内高校想为人工智能行业输出人才,又应该从哪些方面培养呢?

“我觉得符合工业界需要的人才应该具备非常扎实的工程功底,他的基础计算机课程、数学、计算机编程都应该很扎实,然后对人工智能基本的算法有一定的知识和理解,再加上适当的实习。”卢策吾说。

在他看来,只要高校能保证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质量,学生有这样一个素质以后就可以自适应企业的各种需求。“等于说我们把原材料做好,企业就是去雕一个东西,但是我们的原材料必须做得非常好,企业雕起来就会容易了。 ”卢策吾说。

至于目前人工智能行业的人才缺口问题,卢策吾认为依靠高校开展人工智能课程,设立人工智能学院,能够补上工程型人才或者说应用型人才的缺口。只不过目前,国内许多公司更偏向招做研究的科学家,因为需要这部分人来做探索,进入产品和技术的无人区。而这一类型的人才培养周期更长,因此短时间内可能无法补上缺口。

来自顶尖实验室研究经历的启发

2014年9月,卢策吾进入斯坦福人工智能实验室学习研究,并申请了博士后研究员职位,说起在国外研究的这段经历,卢策吾认为国外顶尖的实验室有三点可以给国内的实验室一些启发。

首先,国外的实验室追求的是做顶级研究工作,而不是片面地去计算个人论文的发表数量。

其次,这些顶尖实验室积淀深厚,通常追求的是一些大问题的思辨,更愿意去拓展未知领域,并且,这些实验室会对一些基础问题不停地研究积累,一个大的问题,他们会愿意花十年、二十年的时间。

第三,这些实验室对于学生的培养,会根据学生的特点,在学生培养方面会更像培养一个艺术品。“教育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普遍培养,为学生培养流程式的技能,那就像工艺品一样。但培养艺术品的话会根据学生的特性去雕琢。”卢策吾说。

    责任编辑:李跃群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