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哪座山,划分了山东和山西?

2019-08-31 21:2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山东,位于我国北方的东部沿海省份,简称“鲁”,号称齐鲁大地。在中学地理课上,我们可能已经对其得名有所了解:山东省因位于太行山以东而得名。

以泰山为最高点的山东地形图

有些人将这个知识已经还给老师,你问他“山东”的意思,他们有人甚至说“泰山以东”,理由是,因为泰山在山东啊。

当初老师在课堂上讲授时,往往只告诉你答案,却不进一步解释相关说法从何而来,加上地理课在应试中也不是主要科目,所以大家也就死记硬背,并没有真正理解。

其实,“山东”一词并没这么简单。

字面上“山东”并不复杂,就是“某座山以东”或“山的东坡”。如《尔雅·释山》就已经提到过:“山西曰夕阳,山东曰朝阳。”意思是,山的西面被夕阳沐浴;山的东面被朝阳映照。

这里是泛称,而作为区域的“山东”,就需要解决一个最重要的问题:这个“山”到底是哪座山?

崤山

战国到汉代时期,作为表示区域的“山东”和“山西”已经频频出现。

如,“六国从亲以摈 秦 , 秦必不敢出兵於 函谷关 以害山东矣。”

——《战国策·赵策二》

显然,作为区域的“山东”,就是以秦国人的视角命名的,指的是“崤山以东地区”(崤山,为秦地最东的一座山,位于今洛宁县西北,洛水与黄河之间,呈西南-东北走向)。战国时期,秦以外的韩、赵、魏、齐、楚、燕六国都在崤函以东,故称有“山东六国”之称。

战国七雄:秦与“山东六国”

这里的“山东”还有一个近义词——关东,指的是函谷关以东——函谷关是崤山东隘口的一座要塞,这里也被视为其他六国与秦国的地理分界。

如《史记·三王世家》就有提到:

“关东之国无大於齐者。齐东负海而城郭大,古时独临菑中十万户,天下膏腴地莫盛於齐者矣。

《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 元封四年中, 关东流民二百万口,无名数者四十万。”

有山东,就有山西。同一语境下,山西,指的就是“崤山以西”——泛指秦地关中到陇西一带。山西也有近义词“关西”,原理同山东与关东。

汉代有时候也将“山东”视为齐鲁地区的代称。关于这一点,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就在《《十驾斋养新录·山东》进行过考证:

“ 汉时亦有称齐鲁为山东者,如《酷吏传》:‘御史大夫宏曰:臣居山东为小吏时, 宁(人名)成为济南(郡)都尉。’”

不过,这种属于特例,应用并不多。

华山

对于战国到汉代时期的“山东”“山西”,也有人认为这里的山,未必一定是“崤山”,也有可能是华山。华山之名,在《禹贡》《山海经》《尔雅》中均有出现,前两者成书于战国,后者最晚成书于西汉。

华山距离崤山并不远,都在秦地的东部。如《史记·太史公自序》:“ 萧何填抚山西。” 唐代张守节在这里解释说:“谓华山之西也。”相应的,跟华山相伴的要塞则是潼关,所以关西、关东中的关,也有潼关之说。

如《后汉书》中的谚语:“关西出将。关东出相。”水浒传中鲁智深痛打的那位恶霸外号“镇关西”,出现在在陕西华阴一带,即潼关、华山以西,也就是战汉时期所说的“山西”。

显然,早期的“山东”是包括今天的山西省区域的。

秦视角下的山东与山西

王维有一首著名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他是山西蒲州人,蒲州位于华山以东、黄河以东。这里的山东,指的是山西南部一带,山,指的是华山。

从秦到汉,再从汉到唐,王朝的政治中心基本上没有离开关中盆地,所以这一时期提到“山东”“山西”,基本上指的是崤山和华山。

不过,无论是“山西”“山东”还是近义词“关西”“关东”,都是泛称的地理区域,跟后来用作行政区的词语不同。

汉函谷关:河南新安

秦函谷关遗址:河南灵宝

潼关附近土城遗址

陕西潼关城楼

太行山

太行山跟华山、崤山一样,名称同样古老。在主流的“华山以东”“崤山以东”的语境中,也有地方的“山东”,指的是“太行山以东”。而且,跟前文的“山东”一样,《史记》中同样有叙述。

这是怎么回事呢?

《史记·晋世家》提到了春秋时期发生的这么一件事:“冬十二月,晋兵先下山东。”意思是,寒冬腊月,盘踞在山西的晋国,出兵山东——这一次军事行动引发了史上著名的城濮之战,城濮在今天山东鄄城西南地区。

晋国出兵华北平原,无须经过崤山,而是要跨过太行山,这里的山东,说的就是太行山以东地区——虽然得名原因跟今山东省相同,但这里仍是泛指。

以秦、汉、唐的都城为视角,山往往是崤山、华山,这里则是以晋为视角——同样是山东,“山”的所指也就变了。同理,迁都洛阳之前的北魏王朝时期,“山东”若出现,说的也是太行山以东。

安史之乱时期,长安已经沦陷,这时候诗词中出现的“山东”也指的是太行山以东。如杜甫《洗兵行》:“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 后人仇兆鳌在这里标注:“ 山东,河 北也。 安禄山反,先陷河北诸郡。”翻译成白话就是:将军们收复的山东,指的是安禄山作乱的黄河下游以北地区,大致为今山东省西北部到河北省一带。

隋代大运河北起点——涿郡,也是安史之乱策源地

唐之后的五代时期,“山东”也常常指今河北到山东一带。如《新五代史·张源德传》: “晋已先下全 燕 ,而 镇 定 皆附于晋 ,自河以北、 山以东皆归 晋 。”根据前后文,这里“山以东”说的是太行山以东、黄河以北地区。

到了宋金时期,作为行政区的“山东”正式出现,金朝设置了“山东西路”“山东东路”,覆盖今山东省大部分地区及江苏北部一小部分。

金宋对峙时期:山东东路和山东西路

这里的“山”,也是太行山,这里的“山东”也是今天山东省名称的渊源和出处。元、明王朝延续了这一传统,后来先后有“山东东西道宣慰司”(元代机构,介于省、路之间的一种机构,属中书省管辖)、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明初设立,习惯上称山东行省),至此,山东省版图基础确立。

元代:山西与山东

元代“山东东西道宣慰司”同期,今山西省区域也出现了“河东山西道宣慰司”——这是山西省首次出现以“山西”命名的行政区。在更早的隋末,还设置过一个叫山西河东黜陟讨捕大使的机构——这里的“山西”,说的也是“太行山以西”——可见,在当时,山西的含义也需要具体场合、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明代:山东省和山西省

“山东“之“山”的总结

“山东”之“山”的含义有三种:崤山、华山、太行山

秦汉到唐朝,一般来说,“山”指的是崤山、华山,少数情况指的是“太行山”,泛称

春秋晋、北魏的相关叙述中,“山”指的是太行山,泛称

金元以来,“山东”之“山”越来越多指太行山,且出现了行政区域的山东专称

山的含义变化,其实是空间视角的变化。秦、汉、唐等都城均在关中,以此为参照,山一般指的是崤山、华山;而晋国、北魏等都城在山西高原,金元明清的都城在北京,这些政权的活动中心,都紧靠太行山,所以将其视为划分区域的重要地标。而安禄山动乱时期,因叛乱策源地在燕山以南、黄河以北、太行以东,这里的山东也指的是太行山以东——可见,同在唐朝,同一地理名词,所指内容,也要看具体场合。

PS:曾经与山东是近义词的关东,到了明清时期,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于明朝来说,敌对势力主要出现在东北,山海关成为最重要的关口——关东的含义从“潼关以东”“函谷关以东”变成了“山海关以东”。

山海关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