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四千年前“王的居所”渐清晰,石茆皇城台门址初露全貌
历经三年的发掘清理,有着四千多年历史的陕北石茆皇城台东侧轮廓和结构基本清晰。参与考古的学者认为,2016至2018年2016年考古工作的种种重要迹象和重要遗物表明,皇城台系石峁城址的最核心区域,当已具备早期“宫城”性质,或可称为“王的居所”。
考古工作者“初步认定此石峁城址修建于龙山中期,兴盛于龙山晚期,夏早期毁弃”,距今4300年左右。对于这一震惊学界的中国史前遗址的发现,有人推测此城址为轩辕黄帝居所或都城,还有人说是匈奴族的起源地等等。关于此城址的研究还在继续之中,但至少能说明,陕北地区早在4000千多年前已将跨入中国文明的门栏。
皇城台门址初露全貌
历经三年的发掘清理,皇城台东侧轮廓和结构基本清晰。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将皇城台东侧区域自北向南规划为东护墙北段、皇城台门址和东护墙南段分别开展工作,考古工作主要集中于皇城台门址和东护墙北段上部,东护墙南段做了局部解剖和试掘。
皇城台2018年发掘工作照皇城台门址位于皇城台东侧偏南,处在皇城台与外界相连的山体马鞍部,从地形地势和调查情况来看,此处是上下皇城台的唯一门址。门址北侧的皇城台东护墙(东护墙北段上部)自上而下发掘最高处约15米,自南向北发掘最长处约120米。门址南侧的皇城台东护墙解剖试掘显示,上部墙体向南延伸30米左右即呈现西折迹象,囿于石峁农人耕作道路所需,此处暂未详细揭露。
南护墙发掘工作照皇城台门址由东向西、自下而上,依次由广场、外瓮城、南北墩台、内瓮城、主门道等建筑设施构成,其中,主门道为2018年揭露完整的重要遗迹。发掘显示,主门道平面形状大致呈向南开口的睡“U”形,上下开门,中间贯以斜坡道路。由内侧两壁石墙上对称分布的壁柱槽判断,主门道应系一覆顶的封闭空间,大部分壁柱槽内还留有朽木或炭化圆木。另外,主门道上、下门处残留的炭化圆木,说明原应有木门。上述迹象均表明了主门道的重要地位,主门道是通往皇城台台顶的最后“关卡”。
皇城台门址主门道下门及残留炭化圆木门址的完整揭露,勾勒出登顶皇城台的基本路线,登台者需先经过广场,再过外瓮城与南北墩台之间的侧门进入门道,沿平整石板铺砌的斜坡道路,至内瓮城处,向北折入主门道,绕主门道过主门道上门向西登临皇城台台顶。整个登台过程可谓“穿三门、折四弯”,显示了皇城台门址设计之精巧、结构之复杂,体现出极强的私密性和防御性。
东护墙彰显巍峨
2018年,东护墙北段上部处的发掘依然是以清理来自皇城台台顶的“弃置堆积”为主。“铅华褪尽留本色,大浪淘沙始见金”,弃置堆积之下便是石峁人的石头墙,每每抬头仰望高达15米的四千载皇城台石砌护墙时,我们脑海中除了“巍峨雄伟”“气势恢宏”等修饰语外,剩下的都是空白,但叠压这些石墙的弃置堆积绝非空白。
“筛了两年半土,出了万把个针”,这是当地老乡对东护墙北段上部发掘工作的朴素评价。诚然,骨针是皇城台东护墙北段上部出土数量最多的器物,但与其共存的其他遗物同样值得我们重视。其中,最为重要的发现莫过于石峁口簧的发现和确认,截至2018年底,出土口簧共计20余件,均以骨片磨制而成,制作规整,呈窄片状,一般长8~9厘米、宽逾1厘米,厚仅1~2毫米,中间有细薄簧舌,依靠簧舌振动发声,与其共存的还有骨制管哨和陶制球哨。最新的测年数据显示,石峁口簧制作于距今约4000年前,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已知年代最早的一批口簧,考古背景明确、制作过程清晰,是世界音乐史上的重要发现。石峁口簧与骨制管哨、陶制小球哨等音乐文物,是皇城台居民精神生活的物质体现,是还原皇城台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证据,体现出皇城台居民身份和地位的特殊性,彰显了皇城台在石峁遗址中的地位和性质。
皇城台出土骨口簧皇城台出土骨管哨另外,本年度初步整理的千余件镞、锥、笄等骨器以及大量与骨器制作相关的骨料,说明我们心心念念的皇城台顶部制骨作坊,应该是多产品的。制作这些骨器的骨料源于何处?东护墙出土兽骨的整理工作正在慢慢揭开答案。2018年暑期的简单整理,我们发现,皇城台东护墙北段上部出土的兽骨以羊、猪、牛为主,除肋骨、头骨各部位较少被“再利用”外,长骨及较厚实的牛肋骨多被作为骨料,用于制作各类骨器。
皇城台出土骨镞皇城台出土细石刃和细石镞此外,以燧石、玛瑙打制而成的镞、刃等“细石器”, 形制精美、材质精良,在石峁出土石器中独树一帜。皇城台东护墙北段上部发现了较多细石镞和细石刃以及与这些石器制作相关的石片和石核。这一现象似乎在暗示我们皇城台台顶除制骨作坊外,还可能存在着细石器制作的专门场所或专门“匠人”。
大型宫室露峥嵘
2018年9月,完成皇城台门址和东护墙北段上部的发掘后,根据现场情况和学术需要,我们沿门址主门道内的路面继续向上“追踪”,穿过主门道上门后,在皇城台台顶发现了一座夯(硬)土作芯、砌石包边的“石包土”式大型台基,暂称“大台基”,平面形状可能为南北向长方形。至2018年岁末,考古工作集中在大台基南侧护墙处。发掘表明,大台基残高约4米,东西长度超过80米,大台基顶上分布着多处大型房址以及调查发现的“池苑”遗迹。令我们始料未及的是,大台基南护墙处的重要发现——30余件石雕!
大台基东南角及南护墙墙面上的石雕大台基南护墙倒塌的石雕这些石雕多数出土于南护墙墙体的倒塌石块内,有些还镶嵌在大台基南护墙墙面上,绝大多数为雕刻于石块一面的单面雕刻,以减地浮雕为主,还有一些阴刻。雕刻内容大致可分为符号、人面、动物、“神面”“神兽”等,我们将上述类型的石雕暂叫作“平面雕刻”,是目前皇城台大台基南护墙石雕的主要类型。除平面雕刻外,南护墙处还发现个别圆雕人像或神像。
皇城台大台基南护墙1号石雕(2018年出土)皇城台大台基南护墙6号石雕(2018年出土)层位关系结合测年数据来看,皇城台大台基南护墙年代约为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陕北地区龙山时代晚期;从使用背景观察,这些石雕中的一部分可能来自其他更早的高等级建筑,系“旧物新用”,在修砌皇城台大台基时嵌入南护墙。综合分析,这些石雕与4000多年前石峁先民砌筑石墙时“藏玉于墙”、起修建筑时以人头奠基的精神内涵相同,体现了石峁先民对皇城台大台基的精神寄托,赋予皇城台大台基精神力量。放眼中国北方,石峁皇城台集中出土的石雕或许与东北地区早在兴隆洼文化时期、红山文化时期出现的石雕人像共同构架了中国北方地区的石雕“传统”,在中国史前文明中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因素,影响了“后石家河”玉器、二里头绿松石“龙”,甚至商周青铜礼器的艺术构思和纹饰风格。
皇城台大台基南护墙11号石雕大台基南护墙11号石雕主题纹饰2016至2018年考古工作揭示的种种重要迹象和重要遗物表明,皇城台系石峁城址的最核心区域,当已具备早期“宫城”性质,或可称为“王的居所”,是目前东亚地区保存最好的早期宫城。而2018年发现的大台基很有可能是皇城台的“重中之重”,未来几年的考古工作将集中在大台基周边,以廓清轮廓、盘理布局为主。而对于已经发掘完成并初步整理的外城东门址、内城韩家圪旦地点、皇城台门址、皇城台东护墙北段上部等发掘地点,我们将抓紧时间整理,尽快将简报和报告变作正式的考古报告,刊布发表石峁考古的系统资料。
(本文原载于《中国文物报》,原标题为《石峁遗址 2018年考古纪事》)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