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推进生活垃圾分类,7月可回收物回收量比去年底增长5倍
2019年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开始实施,至今已近两个月。目前,上海垃圾分类实效如何,推进过程中还有哪些难点问题?
带着这些问题,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局长邓建平近日集中走访徐汇、虹口、松江、嘉定、静安、普陀等区,深入垃圾分类一线,与社区干部、市民代表、街镇深入交流探讨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情况、存在问题和创新做法,“调”出真相、“研”出对策。
邓建平介绍,从调研检查情况来看,《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近两个月来,社会宣传氛围日益浓厚、市民参与热情高涨、全程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垃圾分类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正逐步从《条例》要求的“要我分”转变为“我要分”的自觉行动,垃圾分类投放已成为越来越多上海市民的生活习惯。
统计数据显示,随着市民分类参与度提升、准确性提高,7月份,可回收物回收量达到4400吨/日,较2018年底增长了5倍;湿垃圾分出量已达到8200吨/日,较2018年底增长了1.1倍;干垃圾处置量控制在17000吨/日,比2018年底减少了21%。
“垃圾分类实效显著提升的背后,体现了市民的支持,凝聚了各方的努力,推行‘定时定点’也功不可没。”邓建平表示,以居住区“定时定点”全覆盖的长宁区为例,全区湿垃圾分出量达到460吨/天,接近干垃圾量。
2019年5月,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制定了《上海市实施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制度工作导则》,对于“定时定点”的前期宣传、实施方案、投放点设置、开放时间及值守巡查等,导则都提出了指导意见。
比如,在点位设置上,建议每300户至500户居民设置一个“定时定点”投放点;建议“定时定点”投放点每天开放3至4小时。
不过,邓建平通过调研发现,在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专业指导不够深入全面。《导则》落实还不到位,个别街镇未落实“一小区一方案”;居民“入户宣传”“面对面宣传”还不到位,尤其是对租客、年轻白领等群体宣传不够,部分居住区工作方式过于简单化和粗线条。
第二,撤桶“一刀切”。《导则》明确,推进“定时定点”要分准备期、实施期和维持期。“定时定点”方案制定过程中,要发挥居民区党组织核心作用,通过居委会、业委、物业、志愿者共同努力,与居民充分沟通,做好宣传及指导工作。
但从实际调研情况来看,部分街镇推行“定时定点”的过程中操之过急,为了实效速成,在缺乏对居民宣传告知和沟通协商的情况下,“一刀切”地撤桶并点、限定投放时间。
第三,投放点位环境急需改善。定点点位在定时以外时间撤桶以后,垃圾落地、环境脏乱差的情况时有出现。从7月份对全市160个居住区、300余次车辆清运检查情况来看,定时定点环境管理不善比例近30%。
调研发现,由于定时投放点收集容器配置不合理、数量不足,保洁员“工完场清”不到位,环卫清运不够及时,投放点垃圾满溢、周边环境不洁的情况依然存在,成为夏季投诉的热点。
针对上述问题,应该怎么做?邓建平认为,一袋垃圾的小问题,实则凝结了基层治理、政府管理的大文章。“定时定点”投放要得到市民广泛支持和积极响应,“温度”跟“制度”一样重要。
第一,“一小区一方案”,更有温度地推进“定时定点”。按照“定点要坚持逐步推行,定时要灵活,撤桶要鼓励,破袋要引导”的原则,全面落实《导则》,坚持“一小区一方案”,更有温度地推进“定时定点”投放,取得市民支持和理解。
居民区党组织、物业企业要落实责任、加强引导,要在确保分类投放质量、不影响居住区环境的前提条件下,适当增加投放的便利性、延长投放时间。根据自身情况配套有弹性、有“温度”的办法和措施。
第二,强化管理,提高定点点位环境卫生质量。当前社区已经形成湿垃圾破袋投放的良好氛围,考虑到夏季高温特点,为减少湿垃圾异味对居住区环境的影响,市绿化市容局已下发“工作提示”,要求各区环卫作业企业提高收运频率,对湿垃圾清运从原每日一次的作业频率变更为每日两次。
第三,需求导向,创造条件设置误时投放点。实行“定时定点”的小区,市民普遍有设立误时投放点的需求,在前期已经颁布“工作提示”的基础上,推进有条件的居住区设置误时投放点。下一步,要督促物业企业加强对误时投放点的巡查及保洁,辅以摄像头监督,与居住区视频监控系统联网,加强对误时投放点运行及分类实效的日常管理。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