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九六零年湘潭一大桥建设亲历记
2017年7月,湘潭一大桥匝道建成,市民通行更加方便。(记者 罗韬 摄)
写有“湘潭大桥”四个大字的纪念碗。(记者 陈旭东 摄)
“修建一大桥,我担土又打硪”
——一九六零年湘潭一大桥建设亲历记
作者 谷静
每当我经过湘潭一大桥时,眼见络绎不绝的汽车、摩托车和电动车飞驰桥上,以及人们迈着矫健的步履从桥上走过,我的心中常常涌起一股难以言说的喜悦和自豪感,随之而来的便是无比的感慨!
那是在怎样的条件下建成这座桥的啊!当时,整个国家进入“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物资匮乏,吃穿用奇缺,技术条件与今日比用“天渊之别”也不为过。而就在这样的条件下,湘潭人民把湘潭第一座湘江公路大桥,也是湖南第一座湘江公路大桥建成了,创造了公路大桥建筑史上的奇迹!
而我有幸成为大桥建设的参与者,在大桥建设中流过汗、熬过夜,至今难以忘怀,引以为荣。
何以建桥?
时间倒回到1959年。这年8月,我刚参加工作,任教于湘江东岸的下摄司一完小(现为岳塘区一完小)。那时从河东到河西全凭轮渡过河。河东轮渡码头设在现在的东坪镇,河西轮渡码头设在十八总的大码头。为了坐轮渡过河,常常要排队等候,往往一等就是半个小时。过一次河,加上等、渡的时间,经常要近一小时。遇上刮大风、下大雨的日子,渡轮停渡,那就只能等天气好的时候再过河办事。
当时,汽车过河有专用轮渡,是没有遮棚的大木船,操作工人全是露天作业。汽车轮渡每次载二至三台大型车,五六台小车。每当汽车轮渡靠岸,工人们先为汽车铺上又大又长的木板,汽车才沿着木板开上岸。等候的汽车常常排成一公里多长,成为一大景观。汽车等渡时间要两到三个小时,人们心烦但只能等着。湘潭是毛主席家乡,从长沙去韶山参观的客人,因坐车过河靠摆渡,同样要等两到三小时,比长沙到韶山汽车跑的时间还长。
为了解决湘潭过河的困顿,彻底解决轮渡过河造成交通的拥堵,促进湘潭的社会发展,湘潭人民亟盼有自已的湘江大桥!
1959年,湘潭人民终于迎来了建设湘江大桥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这年9月,省政府批准建桥的文件下达了;10月,大桥兴建委员会成立。湘潭电机厂等七大厂矿成为兴建委员会成员。他们是建桥的主力。接下来,考察桥址,整体设计开始……因为这是湖南省湘江上的第一座公路大桥,全省乃至全国的相关技术人员也参加进来……
1959年11月,湘潭大桥破土动工了!数以千计的施工者进入工地现场,一日三班倒,日夜鏖战。根据“自力更生、土洋结合、以土为主、力争外援”的建设方针,大桥建设者们发挥创造性,一进工地就创造了许多“土洋结合”的工具,不仅保证了工程质量,而且建桥进度也大大加快!
参与建桥
就在主桥桥体日复一日“长高”的时候,连接主桥的两岸引桥的建设也开始了。1960年初冬,我们学校投入到引桥的义务建设。
我们学校原来就是湘潭市电机厂子弟学校,后来划归市教育局管。学校有近六十名老师,其中大部分是女教师,几乎都是电机厂职工家属。大桥引桥开始动工的消息传到了学校,大家得知建引桥需要许多普工——挖土的和担土的,兴奋不已,向上级提出上工地的要求。我当时十八岁,身体还不错,是最早报名参加的几个男老师之一,便很快得到批准。
到了学校老师赴大桥参加劳动的日子。一大早,这个“大桥义务劳动班”就在副校长胡凯群面前集合了。胡副校长一看,本来连他只去七个人,现在却到了十七人!整整多了十个人。连临时代课的杨老师也从郊区家中把土车子打来了。
快速步行四十分钟后,小分队来到引桥工地。只见数千人的工地,担土的担土、挖土的挖土,还有不少打硪组在喊着号子打硪。
现在的年轻人绝大部分不知“硪”是什么东西。用现代的词语形容就是“人工压路(土)机”。那个年代没有推土机、压路机,当修路筑堤时,为了压紧填上的松土,人们就把较大的、有相当重量的方形或圆形石块的周围綑上木棒或牵上粗绳,让人可以把石块向上举起、压下,以打紧松土,紧固路面。这用来压土的石头就叫“硪”,也叫“夯”。
胡凯群副校长(这时应该叫胡凯群队长)很快找着工地负责工程的人员要任务。那人把我们十几个人带到劳动地段,指定了工程范围。我们负责百多米地段的填土并包干夯实。胡队长接“令”后,立即分了工,我们十七个人,六个男老师和两个身体很棒的女老师负责打两个硪,其余的承担挖土和运土工作。
当时我被安排为机动人员,以担土为主。这担土劳动量也不轻,一担土两箢箕,常在八十斤左右。好在我十三岁时为补贴家用,在煤矿挑过一个时期的煤,练出了不小的担劲。担了两天,有个女老师打硪累了,一时难以坚持,我又成了打硪队员。我和三个同事由一个同事喊口令,“三起”“一、二、三、四!”硪被四人有节奏地高高举起又有节奏地重重放下,脚下的松土被撞成一个个“坑”。这些“坑”就是被压紧的引桥土。开始举硪还不怎么样,连续几个小时干下去,双臂就有些酸痛了。一天下来双臂像变呆了一样,举臂提物都感困难。可也怪,睡一晚后,又可以举硪了。不过开始几下,还是得咬咬牙。
当时已是初冬,北风飒飒,冷雨飘飘。大家穿着绒衣毛衣上工地,可干了一会儿,大家都汗水涔涔,把毛衣绒衣脱了,穿一衬衣或再加一件外衣。到后来,许多人只穿一件背心在干活了。
编唱硪歌
打硪的劳动量大,两组人要同时举起各近两百斤的硪石把泥土夯紧,因此,指挥者的号令是关键。上面讲的数字口令,号令出硪举起,再号令出硪压下。这纯粹的数字号令枯燥乏味,因此领硪人就用唱硪歌来代替数字号令。这样既发了号令,又娱乐了大家。而我们小分队的李志美老师别看他是教体育的,而他临时编唱起硪歌来,还蛮有天分呢。我记得他开始带领打硪组这样唱道:
硪石硪石高高举,
湘潭大桥建起来;
从此湘江变通途,
湘潭人民笑颜开!笑颜开!
哦荷!打硪!
哦嗬!打硪!
教书先生来打硪,
工地炼人乐呵呵!
修建大桥出红汗,
子孙后代要夸我!要夸我!
哦嗬!打硪!
哦嗬!打硪!
听着这充满湘潭花鼓调韵味的工地硪歌,大家劲头更足,工程进度更快了。由于是教师唱硪歌,音韵好又整齐,也引起兄弟劳动连队的注意,他们也开始编唱起硪歌来。一时间,工地上硪歌四起!
一次我正参与一个组打硪。四个人把硪高高举起,随着李志美老师的硪歌夯着土。突然有人一声大吼:“停下!"原来是胡队长来了,他板着脸说:"这截土有空档,冇(没)过硪!重打!”我们一看还真有三四处让硪“跳过”了。于是又回到松土处重新举硪开打。全组人员齐心举硪,“嘿嗬!嘿嗬!嘿嗬!”很快把“漏掉”的松土夯得紧紧的。见我们把松土重新夯紧了,胡队长这才点了点头,甚至脸上还现出了笑容。这时李志美老师又领唱道:
凯群队长好威风,
嘴含烟斗把人“凶”。
质量不行要重来,
搞得我们战兢兢!战兢兢!
哦嗬!打硪!
哦嗬!打硪!
要说重打就重打,
一完小老师干劲冲!
夯夯把土紧紧筑,
凯群队长脸上现笑容哪,现笑容!
……
当时这一唱,把胡队长唱进硪歌,他有点不好意思,但随后也张开嘴巴笑了。大家也哈哈大笑起来。
进入仲冬,天气一日比一日寒冷。我们的义务劳动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就是晚上加班时,常常北风紧吹,冷雨飘飘,寒气袭人。我们就在休息的时刻燃起了篝火。这些燃烧的树枝是大家先一天在树林里捡的,每人上岗时顺带一捆,合起来就有一大堆了。篝火燃起来了,越烧越旺,我们全身都被旺火灼热了。人人脸上红闪闪的。这时就有人带头唱歌了。一人唱众人和:
我们走在大路上,
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毛主席领导我们
披荆斩棘走向前方!
向前进!向前进!
革命气势不可阻挡!
向前进,向前进!
朝着胜利的方向!……
这是当时很流行的革命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由著名音乐家李劼夫作的曲,很鼓舞人心。就是在篝火和这样鼓劲的歌声中,我们战胜寒冷,使夜晚加班的工程进度没有减缓、质量仍然得到保证!大家就在这紧张又愉快的劳动中为大桥建设洒汗出力!
克服困难
引桥一天天在升高,大家心里乐哈哈。但那时也有让人难受的地方,那就是肚子经常“空空”。因为正值三年困难时期,粮食紧缺,开始每人每天八两米,后减到每人每天七两米,食油一个月才二两,蔬菜也计划供应,每天没有几两,肉几乎绝迹。就是在这种饥饿之中,我们还是坚持上工地。大家心里想的是尽快建好大桥!大家虽然有如此强大的精神动力,但肚子饿却是无法否认的事实,尤其是加晚班的时候,肚子的“抗议”真是“强烈”。
对这个“民情”,政府也了如指掌。于是,在粮食那么困难的情况下,政府有关部门对加晚班的人员,也尽量安排粮食补充,那就是每到晚上十点钟过后,有工作人员把热气腾腾的有汤圆大的米砣子送到加班者手中,每人十个。每当大家一蹲下,手端装着米砣子的饭碗,却开始互相让吃。尤其是女老师总把米砣子朝男老师碗里赶,嘴里总说“男老师打硪费力应该多吃”!大家互相让着,常常有男老师端碗跑开,躲着才吃完米砣子。
我们小分队就在这样的氛围中劳动着,加班着,努力完成每天的任务。
从十月初开始,我们的小分队每个周六、周日上工地,一个月上八天,一连两个月全员上岗,按时按质量完成了工程指挥部每次下达的任务,为大桥建设尽了份绵薄之力!
全市四十几万人次的义务劳动,终于在几个月内把高大的引桥基础土方筑好了,又经过全体建桥工程人员持续的努力,我们久盼的湘潭大桥终于威风凛凛地矗立在湘江之上了!
建成通车
1961年10月1日,全湘潭人民终于迎来了激动人心的日子。在新中国成立12周年的这天, 历时一年零十一个月, 湘潭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大桥总长1515米,桥面宽21米,车行道16米, 两侧人行道各2.5米,车行道铺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行道可以并行5辆载重汽车和通行80吨的斯大林级重型坦克。整座大桥投资1400余万元。无论从时间、还是从经济支出上看,湘潭大桥的建设都创造了奇迹!
通车典礼开始了!大桥上红旗飘飘,鼓乐齐鸣,鞭炮震天,欢呼声响彻云霄!
鲜艳的红绸带被咔嚓剪开,五辆崭新的解放牌载重汽车徐徐从河西桥这边向河东开去,喇叭齐鸣,人们的欢呼声达到了沸点。
此时的我站在河东欢呼的人群中,同参加典礼的人们一齐欢呼!我和大家拼命鼓掌。我看到,许多人眼角渗出了泪水。我的眼里也满含泪花,是激动,也是感慨!大桥一通车,原来要花两三个小时才能摆渡过河的汽车,现在只需几分钟就可以飞驶而过!那时每天过渡的汽车只区区不到两百辆。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湘潭的汽车越来越多。仅仅在改革开放前,每天过一大桥的汽车就达上万辆次!为建桥前的数百倍!眼观大桥通车典礼盛况,我心中一个深深的感受就是:我们中国人要办成一件事,就是遇到天大的困难,只要团结一心,只要坚忍不拔,只要努力奋斗,就会成功!
思昔视今。我们这种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在后来的岁月里一直发扬着。就说湘潭的大桥建设吧,今日已新建有二、三、四座,而且一座比一座建设得现代、漂亮!湘潭和全国一样在新中国建立七十年来,各方面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的巨变,在未来的岁月里将一往无前地延续着、延续着!中国的明天,湘潭的明天,将更加灿烂、美好!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