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红色家风】第二十二期·大别山红色家风故事展播之 程训宣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为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驱者、老红军、老将军学习,更好的学习贯彻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配合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今年以来,红色家风办公室联合黄麻纪念园、县妇联广泛征集、整理和提炼1927到1937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鄂豫皖苏区革命和战斗过的老一辈革命家、革命英烈的红色家风故事。
县妇联现开设专栏转播红安网发布的《大别山红色家风故事展播》系列文章,敬请全县妇联干部及广大家庭阅读学习。
碧血丹心铸青史,风云际会大别山。从黄麻起义到三年游击战争,十年浴血苦斗,大别山孕育了无数感天动地的英烈;十年红旗不倒,大别山造就了多少横刀立马的将军。无数革命先辈舍生取义,无数革命家庭牺牲奉献,无数革命母亲大爱无声,积淀下的是红色基因,传承下的是红色家风。这些红色家风里有爱党爱国、忠于理想的家国情怀,有严守纪律、廉洁奉公的清廉本色,有艰苦朴素、勤劳节俭的持家传统。挖掘好、汲取好、传承好红色家风,是老区党员干部群众砥砺奋进的精神滋养。
程训宣
“你的妻子对你是忠诚的,对党是忠诚的。我是为了革命而死的,你不要为我难过。”
——程训宣临刑前让难友转告给丈夫徐向前的话
个人简介
程训宣 (1911-1932),程启光之胞妹、徐向前之妻。中共党员。1928年,参加革命,任妇女会主任。1929年,参加红军,同年冬经戴克敏、曹学楷介绍,与徐向前结婚。婚后在区、乡苏维埃政府负责支前工作,组织妇女为红军送饭、洗衣、做鞋,支援红军作战。1932年,在“肃反”扩大化中被错杀。年仅21岁。
徐向前在《历史的回顾》中写道:“我和程训宣同志是1929年底结婚的……听说是打得不成样子,没什么口供,相当坚强。”
一门英烈铸忠魂
21岁,革命烈士程训宣英勇就义!程氏一家的英勇事迹在大别山地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们在战争年代表现出的对党的忠诚、对爱情的忠贞以及孝义,永远铭记在大别山人民的心中。
兄妹齐心闹革命
程训宣,1911年出生在红安县七里坪镇程维德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程维德村是在当地有600年历史的村子,程家世世代代在这里含辛茹苦、开荒垦地、造田筑屋。村子里有一座程氏祠堂,是当年红军活动的中心,大革命时期,该村近600多人,就有300多人参加了革命,献出生命者有160多人,可谓是“家家有红军,户户有烈士”。
程训宣家祖祖辈辈都是贫苦的农民。父亲为人忠厚,母亲虽然不认识字,但性格开朗,爱管“闲事”,是个热心肠的人。家里兄妹五人,1927年黄麻起义前后,她兄妹五人相继参加革命。
程启光是程氏五兄妹中的老大,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徐向前手下的红三十一师特务队队长。在他的影响下,程氏五兄妹都参加了革命。
程训宣的二哥程启宗,是程维德私塾的教书先生,他以此为掩护开展地下工作,发动群众同土豪劣绅作斗争,1928年9月,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程氏祠堂前面的河滩上,时年25岁。
程训宣的三哥程启东,中共党员,担任紫云区五乡苏维埃主席,他从事农运工作,积极组织农民武装,在敌89师进剿时,不幸被捕,他在狱中坚贞不屈,敌人在黄安县城将他杀害,时年25岁。
程训宣的弟弟程启波,曾任红四军警卫员,后任排长、连长,由于打仗勇猛,被任命为英山县独立团团长,后来在鄂豫皖苏区反“围剿”斗争中牺牲,年仅22岁。
程训宣是五兄妹中的唯一的女性,说起程训宣,当地的妇女都说她是好样的。她没念过什么书,但是性格开朗,爱说爱笑,在哥哥的影响下参加了革命。1928年,吴光浩率红三十一师回黄麻老区活动,她冲破封建旧礼教的束缚,投入革命队伍,从事妇女工作,担任程维德村的妇女会主任。她带领妇女剪发放足,争取婚姻自主,是个大脚姑娘,她们还组织了送饭队、洗衣队、宣传队,为红军做后勤工作,照顾伤病员,在檀树岗一带是叫得响的妇女主任。她为人正派,工作积极,对党忠诚,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经曹学楷和倪志亮的介绍,于1929年下半年同徐向前结婚。1932年,在“肃反”中被错杀,年仅21岁。
一家兄妹5人,就有4人为革命献出年轻的生命。在大别山地区,像程训宣这样的姑娘成千上万,她们虽出身贫寒,命运坎坷,却懂得“我不担当谁担当”的道理!像程氏这样的革命家族千千万万,这些家族虽非豪族大户,却深明大义——“没有国哪有家”!他们用自己宝贵的生命把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写在生他养他的大地,他们是理想的殉道者,主义的践行者!
伉俪情深成佳话
程训宣与徐向前元帅的爱情故事经受革命的考验,在大别山被传为佳话。
1929年5月,徐向前同志受党中央委派,前来黄安(今红安),帮助曹学楷、吴焕先、戴克敏、程翰香等同志领导鄂豫皖苏区农民运动,担任红十一军三十一师副师长。此时,鄂豫皖特区正在各地扩编,特区政府在程维德村等地设立红军招募处,成了红军招募处的办公地点。徐向前担任红三十一师副师长后,在苏区除了打仗,还经常和当地的老百姓打成一片,深受群众的爱戴。
有一次,徐向前和苏区政府主席曹学楷来到程维德村察看扩红工作,在祠堂门口的地坪上,妇女会的姐妹们正在表演节目,只见一位头剪短发的姑娘正在大方地演唱送郎当红军歌曲。
由于曹学楷知道苏区的环境非常恶劣,需要人照顾个人生活,所以就有心为徐向前和程训宣当一回“红娘”。他对程训宣说:“可英(程训宣小名)啊,徐向前是我们的军区领导人,生活都无人照料,老哥想给你做个媒呀!”程训宣轻轻笑了笑,算是答应。
这年秋天,曹学楷和戴克敏他们商量,趁着冬季休整的时候就把徐向前的婚事办了。到哪里去设置新房呢?这时曹学楷有办法,他说就叫红军招募处腾一间房子吧!
这时有人担心地问:“招募处不是程家的祠堂吗?这能行吗?”曹学楷当即派人把族长程昭利请来说了事情的原委,程昭利说:“红军是为我们穷人救命人,没有空房子,就让他们在祠堂办吧!可英嫁了徐师长,可是我们程家的荣光,你们要办得热闹一点。”
大哥程启光也说“家里人都没得意见,就这么办吧!”就这样,程训宣和徐向前两人在自家的祠堂里举行了简单而又热闹的婚礼,洞房就设在祠堂边的两间祖屋里。这一年,徐向前28岁,程训宣19岁。
婚后不久,1932年反四次“围剿”战事正紧急时,当时因作战勇敢,升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的徐向前,一心奔赴前线战斗,程训宣则继续在后方从事地方妇女工作,相互之间很少能得到对方的消息。
1931年底,张国焘来到鄂豫皖苏区后,大搞“肃反”, 肃反扩大化的错误,在苏区,在红军中像一场瘟疫,迅速蔓延着,鄂豫皖苏区的许多优秀将领和地方干部被打成“改组派”、“第三党”和“AB团”,予以逮捕、杀害。
1932年6月间,位于七里坪王锡九村的鄂豫皖特区保卫局将程训宣抓走了,与程训宣一同抓走的还有她的婶娘黄凤仙。程训宣被关押后,保卫局的人员对她用尽酷刑,威逼她承认是“改组派”,要她承认徐向前也是改组派,可程训宣死也不肯诬陷出卖自已的丈夫。张国焘没有得到她的口供,就下令将程训宣处死。
临刑之前,程训宣脱下她和徐向前结婚时穿过的一件红棉袄,交给婶娘黄凤仙说:“婶,你的孩子还小,你要坚强些,争取活着出去。这件衣服你留下暖暖身子吧”,并嘱托她转告丈夫徐向前:“你的妻子对你是忠诚的,对党是忠诚的。我是为了革命而死的,你不要为我难过。”
那时,徐向前正带领全军在前方紧张地对付国民党的第四次“围剿”,根本抽不开身回家看望妻子,也没有得到妻子被捕和牺牲的消息。直到长征抵达延安后,才知道妻子已经牺牲了。
因为黄凤仙是紫云区五乡的政府委员,他丈夫程绍绪是红军战士,后来获释。解放后,黄凤仙把这件红棉袄捐赠给红安县革命博物馆珍藏。
王锡九村后的黑洼,就是保卫局杀害革命干部的刑场,很多红军将领倒在张国焘的屠刀下,在这里,程训宣和两千多名红军战士一起长眠在这里。解放后,人民政府追认程训宣为革命烈士,在黑洼为红军战士和程训宣修建了墓。一处墓碑写上“程训宣烈士名垂千古”。
程训宣的死,对徐向前打击很大,心中的隐痛一直难以消除。1984年徐向前在写《历史的回顾》时,特意叙述了程训宣在“肃反”运动中的遭遇,称其为“我爱人程训宣”以示悼念,表达了一位老革命家含蓄而深沉的缱绻之情。
1990年9月21日,徐向前元帅与世长辞,按照他的遗嘱,部分骨灰撒在红安的土地上。一朵朵鲜花伴随着徐向前元帅的骨灰,撒落在大别山的山山水水之间,撒落在程维德村的乡间小路,撒落在程训宣烈士长眠的地方。
母子孝义代代传
爱妻被杀, 此后10多年,徐向前一直不愿再娶。他对岳母汪秀芝老人也充满孝心,尽心尽意地照顾体贴,情真意挚,感人肺腑。
新中国在隆隆的礼炮声中诞生,兵荒马乱的日子终于结束了。汪秀芝老人多么想看看自己心爱的女儿啊!于是,她从乡下来到北京,住进了大儿子程启光的家里。徐向前得知,立即赶去看望岳母大人。
几十年来,徐向前一往情深地怀念着程训宣,并为自己当年无力保护她而抱憾终生。但他和程启光等人却一直没有把程训宣牺牲的消息告诉老人。老人已经失去了几个孩子,老伴也被战争夺去了生命。她经受了那么多苦难,怎么能再让她承受这样的打击?
徐向前走进了程启光的家门。一家人正在吃饭。岳母打开橱柜,拿出一罐米酒给女婿倒酒,手在不停地颤抖。她紧挨着女婿坐下,把米酒递到他手里。徐向前又像当年从战场上回到了家里一样。岳母放下碗筷,把手放在桌子上,习惯性地专心等待着女婿把饭吃完。
“向前,训宣到哪里去了?娘来了,她也不来看看我?”岳母终于忍不住,问道。
徐向前不知该怎么回答才好。老岳母真的还不知道女儿早已牺牲了!他不忍心把这个不幸的事实告诉老人。
“噢,训宣在陕西学习,怕一时回不来呢,您别怪她。”他解释时声音有些异样。
“这孩子,咋不想娘呢?一走就是几十年,忙啊忙,这回又不在……”老人眼里噙满了泪水。她用衣角擦了擦泪眼,竭力控制住自己,又说:“来,向前,先不谈训宣,你喝喝娘带来的红安老米酒。”徐向前一饮而尽,又让程启光给他斟上一杯,说:“这一杯,我代训宣喝了,向娘赔罪。”就这样,他连干了几杯。老人家就这样眼睁睁地瞅着他,一直瞅着他把饭吃完。
徐向前望着老母亲那满头的银丝和期待的目光,他的心在发紧,喉咙里也像堵了什么。多少年了,老人还被蒙在鼓里,她会想些什么呢?是女儿的不孝,还是她预感到了什么?
他真想把一切都告诉老人家,但他不能说,他说不出口。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元帅,在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上就那么折磨自己,这可比打仗还难啊!为使岳母得到晚年的幸福,徐向前不得不小心翼翼地编织善意的谎言,并为此付出了“昂贵的代价”。
为了摆脱老人对女儿的“追踪”,徐向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给程训宣“调动工作”,从陕西“调”到青海,又从青海“调”到新疆,最后一直“调”到苏联。“苏联不是修了吗?她为什么还不回来?”老人担心地问。“哪里晓得呢,怕是有事吧!”徐向前只好和老人一起叹息一番,直到老人反过来安慰他、劝解他才作罢。
尽管见不到女儿,汪秀芝老人却不再感到孤独。透过女婿的关怀,她感到了女儿的体贴。在徐向前等人的细心照料和赡养下,老人安度晚年,直到1972年离开人间,享年96岁。
临终前,老人躺在病床上,看着徐向前给她剥开的橘子,她脸上泛出微笑,不知不觉地流下了泪水。她拉着徐向前的手,缓缓地说:“向前,你是个好心人。训宣跟着你,我死也放心了!”
徐向前对岳母的孝义在他的儿子徐小岩身上也得以传承和体现。徐小岩是徐向前和后来的妻子黄杰的儿子,曾任全国政协委员、解放军总装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将军衔。2016年5月9日,徐小岩将军来到七里坪镇程维德村看望程训宣烈土亲属和村民,并参观位于程氏祠堂内的徐向前元帅旧居。
徐小岩参观了程氏祠堂、徐向前旧居,与村民亲切交谈合影留念,并向该村赠送了一批徐向前传记、画册等书籍。
又来到王锡九村黑洼当年程训宣烈土牺牲的地方,鞠躬默哀,向程训宣烈士敬献花篮,花篮上写着:“敬爱的训宣妈妈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徐小岩敬献”。为了表达对这位英雄妈妈的深深地怀念和无比的崇敬之情,徐小岩将军亲手摘下三支盛开的山花深情地摆放在训宣妈妈的墓前……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革命先辈优良家风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既彰显了共产党人特有的风骨,也为党员干部树立了榜样。
新时代的我们
应当弘扬革命先辈优良传统,
涵养清廉党风政风,
使其灿烂不熄、代代受益。
故事、文物征集
红色家风办公室继续面向社会征集红色家风故事、文物等,欢迎广大市民积极投稿或提供文物线索。(邮箱:603134328@qq.com)
阅 读 打 卡
完
往期精选(点击前往查看↓)
来源 | 红色家风办公室 “最红安”微信公众号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