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这俩球是一个颜色?这些视错觉,调戏你的大脑,网友:看完可以上清华了
来源:普象工业设计小站(ID:iamdesign)
今天想给大家看看视错觉
其实就是
一系列骗人迷惑行为大赏
让你们怀疑一下自己
眼见未必为实
没准儿你换个角度去看
就能发现其中的玄机
01
凹脸错觉
你猜,这是凸or凹面?
魔方竟然能悬浮?
换个角度看
原来是凹形的纸片
恐龙为什么能转头?
还一直盯着我看?
原来是个凹形的纸模
只有站在极端角度才能发现
它的脸是凹着的
而且这恐龙其实
从头到尾都没动过
这就是凹脸错觉
最出名的就是爱因斯坦的模型
已经存在200年了
你能分辨出哪面是凸?
哪面是凹吗?
只有站在极端角度,才能分辨凹凸
很多视错觉装置,稍微改变角度
就会被我们抓住马脚
然而凹脸错觉却很狡猾
看看这两张脸
哪个是凹?哪个是凸?
答案:左凸右凹
容易形成凹脸错觉
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太懒惰
倾向于「把所见的物体看成凸起的」
熟悉程度,影响着我们的视觉感知
这样就省去加工凹脸认知的功夫了
02
颜色错觉
小球究竟是什么颜色?
下面小编要考考你识别颜色
你肯定要说,小菜一碟!
别急着吹牛
先来回答问题:
下面这两个小球分别啥色?
左边蓝,右边绿?
错~
是它
别不服
静静看完这个答案解析
这种现象被称为「蒙克·怀特错觉」
最初被心理学家发现
简单来说则是
当你在判断一种颜色时
会被其他颜色干扰
干扰色的饱和度越高,视错觉越明显
所以,黄色、紫色在作祟
大脑在判断物体原本颜色时
常会忍不住把周围颜色放在一起“综合考量”
所以,我眼瞎了
这小方块的颜色从没变过
同一个纸片,向上推的时候颜色变深了
它的颜色到底是什么?
最著名的恐怕是
这阴影实验
如果我说
A、B两块地砖的颜色一样你信吗
可是居然真的一样
实物图再来一组
03
3D错觉
这是立体or平面?
咦,为什么要把鞋子放在桌上?
转一下,居然是幅画!
有点看懵了!
为了防止被骗
这次我们先来看看胶带的细节
结果还能在桌面上
旋转跳跃不停歇
再一次被骗,又是一幅画
这个魔方也是很逼真了
我都看到它影子了
居然又是一幅画
过分了吧,这是什么灵魂画手
3D立体错觉也是利用了透视原理
只不过是 反向透视
简单点说
画的时候,要做到近小远大
看这地上的柱子,近处画的小
远处画的十分长
把特定的视点按视觉成像规律
反向投射到画面载体上
就能凸显
物体和画布不在同一个维度了
只能说这些大神画的太逼真了!
把亮暗面、高光、反光的色差
体现到极致
我猜他们不只是画家
还是数学鬼才
光看这个
死了我多少脑细胞呀
这鬼畜斑马线也是很绝
远看就像悬浮在半空中
其实也是利用了反透视原理
和这纸上画的塔差不多
看来看去,既凸在纸面
又好像凹陷下去
是不是又眼晕了?
04
蓬佐错觉
鸽子为什么这么大?
几年前,一只鸽子引起全球的热议
它为什么这么大?
堪称「鸽子界哥斯拉」
没做任何特效
为啥这人一会儿小,一会儿大
这也是一种视错觉现象
被称为「蓬佐错觉」,也可理解成强迫透视
用数学就可以解释
当我们的视角变宽时,绿色方块则变大
同理
当鸽子离相机或我们的眼睛越近时
自然就变大成了哥斯拉
你平常拍照的时候
可能都没发觉
自己不知不觉利用了强迫透视
比如和远处的景物来个沙雕合拍
下面这个小哥表演了口吐喷泉
或者自己坐在远处
和82年的巨大拉菲合个影
强迫透视也常被用在电影拍摄里
这人吊在高楼上
马上就要掉下来了
把镜头移远点看一下
他只是在小小的搭建场景中
安全得很
其实都是视角在搞鬼
05
形变错觉
这些物体能变身?
凳子明明朝向我们放着
男生坐下的时候
却背对着我们
难道是我们眼睛出了问题?
原来是椅子设计得太有心机
这是法国工作室Ibride设计的扭曲椅子
只要换个角度看
就会被惊掉下巴
椅子正面 vs 椅子背面
这和我之前给大家
看过的箭头一个道理
为什么箭头永远指向右
因为它根本不是什么正经箭头
5个圆筒
在镜子里变成4个?
6个圆形变6个三角形?
其实它们不是圆柱体也不是立方体
而是一个S形体
大师对这些物体动了手脚
用视觉先入为主,做出二维画面
再用计算机变成立体
了解完套路,再来猜这个
小球为什么克服重力向上滚?
其实四条滑梯的交点是最低点
四条腿的边缘高高翘起来
视错觉就是这么可爱
又可恨
06
动画错觉
这些图案真的动了吗?
静止的同心圆
怎么成了转动的齿轮?
这是猫还是豹子什么的
突然就跑了起来
这种动画错觉,原理是「似动现象」
我们把桌上静止的图案简化成一条线
用不透明的灰纸盖住
只留下一条小缝
灰色纸片向右移动
线条的不同部位露出来
看上去向往右下角移动
这就叫相似运动
其实灰纸下的黑线没动过
同理,把灰纸换成带很多缝隙的黑纸片
把黑线换成鸟和郁金香
就是一帧帧精细的动画啦
视错觉不但有趣,更是富有哲学意味。 它们会以一种清晰而明确的方式向人类展示,我们并非直接感知周围的世界。知觉,其实是一种经过“心理模型”加工后的体验,它不总是与其旨在描绘的现实相对应。
戳这里为我加颗小星星⭐️
猜你喜欢↓↓↓
喜欢就给我个好看吧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