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专访|杨雨:读词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因为《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见字如面》等节目,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杨雨深受观众喜爱。
今年上海书展期间,杨雨也携新书《杨雨说词》来沪。四卷《杨雨说词》选取近50位词坛名家的120首词作,自敦煌曲子词始,经唐、宋、元、明、清,直至近代,囊括了1000多年中最重要的词人及其经典作品,并覆盖了最重要的词学风格流派,勾勒出词之发展脉络。
在上海书展期间,杨雨接受了澎湃新闻记者专访。
杨雨澎湃新闻:因为什么契机想写这么一套说词?
杨雨:这个书最早缘于我在喜马拉雅电台的系列课程。他们看到了我在《百家讲坛》的节目,联系我的时候是希望做一个针对中小学生课本诗词的系列讲解。
我自己的博士研究方向是唐宋词。这也给了我一个机会,系统梳理我这么多年的研究和心得。此前各大平台上也没有像我一样以词史为脉络讲词的。去年元宵节这个课程在喜马拉雅上线,一年时间里更新完。
澎湃新闻:大众对于词,通常会有哪些误解?
杨雨:我想通常有两种误解。一中是“词只分婉约和豪放,而且以婉约为主流”。在这个说词系列中我选了50个名家的词,在我心中他们的作品各具风格和气质。即便是同一个人,他笔下的词也是千变万化、千姿百态的。
另外一个误解就是对某一个词人面具化的定性。比如苏轼是豪放派的,辛弃疾就是个爱国词人。但越是一流的词人,越是能驾驭各种各样的风格。再比如在大家印象中李清照就是多愁善感,凄凄切切的,但在我心中她更多是一个“女汉子”。我希望给大家呈现词与词人更丰富的样子。
澎湃新闻:在这个系列中你选了五十位词人的120首词作。在词人、词作选择上,你有什么标准吗?
杨雨:我一开始并没有设定词人的数量,我定的是词作的数量。这是一个漫长又艰难的选择过程。从专业角度来说,光是宋词选个300首都不成问题。
所以我在具体选择中,第一考虑专业学者认可的经典,第二为读者和听众选一些相对普及,或者是和他们的认知经验有一定吻合度的作品。比如有的作品真的很经典,但它很艰涩很难懂,我也暂时没有选择。
还有就是一些通俗易懂的词,如果我对它们没有新的解读观点,便不会收录其中。比如一首词,大家可以在百度找到它的赏析,如果我的解读和百度没有太大差异的话,我也许会忍痛割爱。
我很自信的一点是,我选的这120首词,里面的观点和体会是百度不到的,是之前网上没有的东西。如果是有争议的词,我会与读者分享不同的观点。
澎湃新闻:自己最满意哪一首说词?
杨雨:最喜欢的是白居易的长相思。这首词本来是准备作为试听上线的,打磨的时间比较长,我也是换了一个比较新的角度。这个角度找到了,对我后面很多词的解析也提供了一些启示。
澎湃新闻:在写书时遇到过什么难点吗?
杨雨:最大的难点就是出新。尤其大家都知道,历代名家都是被解释过的,被赏析过的,我怎样说出我的特点?我之前看过很多赏析,但那些不会对我产生影响,我不必去模仿,或者一定要超越他们。做好我自己,我的说词特点就自然在那了。
澎湃新闻:有没有想过这套书的目标读者呢?
杨雨:所有对词有兴趣的人。小朋友的话,其实小学五六年级及以上都可以读。我的听众里有不少小学语文老师,她们从我这里吸取灵感之后,会传递给更多孩子。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就是“开卷有益”,只要是读好书就一定会有收获。每个人的阅读经验和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都是选择性地接受。我写这本书只是把我的所知尽可能呈现出来。1000个读者有1000种收获,因为他有自己的生命体验。
如果书里有一句话或者一个观点打动到你,这就是收获。大部分看我书的读者都不带有功利性目的,比如要考GRE,要考证书,不是的,只是为了自己获得一份读书的愉悦。
澎湃新闻:你认为我们现在的词教育,有哪些值得改进之处?
杨雨:我自己是一个中学生的母亲,也接触了很多中学语文老师。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困惑,就是现在的词教育还是教材式的,更多关注知识点,考试也是知识点填空,然后把这些知识点固化。但诗词所折射的情感、思想和内涵,其实可以是多样化的。“对这首词你有什么样的感触”这样的问题,是可以用启发式的。
我看到过一本语文练习册,一首小令出现了几个意象,然后它就问“哪一个的意象最能体现作者思乡的情绪”?但它这里面有10个意象都是可以体现的,你怎么能知道是哪一个呢?何况作者还是一个古人啊。
拿到题目,我、我女儿和我先生三个人答案都不一样,但我们都有充足的理由。明月是吧,夕阳是吧,马也是……我也和许多老师沟通过,他们也很无奈,因为教学大纲的原因,他们也只能给出一个标准答案。
我们说数学是有标准答案的,但像苏东坡在大江东去这首词里有什么情怀,你完全可以激发孩子们去畅所欲言,可以设置成小作文一样的主观题,不要束缚孩子们的思维。我们不能知道确切答案,而且我们也不能确定这个作者写作时一定在想什么事。因为我们自己有时的创作也只是游戏之作,你怎么能知道作者当时真是怎么想的呢?
词就是当时的流行歌曲。你看周杰伦唱作了很多爱情歌,但不是每首歌都是他的真实经历。感受是他的,但不一定经历都是。你可以去揣摩作者的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但这一定不是这首词唯一的灵感来源。
所以我认为不要去束缚读者。我只是告诉你其中一种理解的方式和途径,但不是唯一正确的。现在中小学就喜欢告诉孩子们,这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如果你不填,就错了,就失分了,就考不上了,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澎湃新闻:大家对于同一首诗词的理解是因人而异的。
杨雨:对,其实大家心里都是有诗意的,只是要找一个激发它的方式。当你发现自己内心有诗意的时候,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很开心,很快乐的。
我去年去新疆拍一个纪录片——《跟着唐诗去旅行》。我们团队有一个录音师,是北京过去的一个小伙子,他说他最讨厌诗词,高考时8分的背诵题,他一分都不要。
然后我给西北边防连的战士做了一场讲座,关于边塞和战争诗的一个中西比较,这个录音师就没有办法,他不得不全程注意我们的录音效果,但后来他说这是他一生中唯一没有打瞌睡,还很有兴趣听完的一次诗词讲座。
那时我和连队战士们一起讨论这些诗词,他们去理解战争诗和边防诗是最有共鸣的,所以我会把更多主动权交给他们——一首诗该怎样理解,有N多方案,大家讨论得热火朝天。这些边塞诗战争诗也离我们几百几千年了,但军人们就有强烈的认同感,甚至补充了我很多关于战争诗不同的体验,这种感觉特别好。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