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书展·新书|“高山流水”文丛:复旦中文系作家班三十年
复旦大学中文系作家班自1989年创办以来,连续举办了三届,涌现了一大批具有较大影响的作家和评论家。今年是作家班创办三十周年。
8月19日下午,《复旦大学中文系“高山流水”文丛》(共十六本)在上海书展中心活动区举行新书发布会,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骆玉明、梁永安与作者代表箫声曼、徐彦平、施玮、王琰出席活动,与现场读者一同分享了他们的文学观。
新书发布会现场 刘欣雨 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复旦大学受教育部委托连续举办了三届作家班。
为纪念复旦作家班创办三十周年,复旦大学中文系与作家班成员一起组织策划了《复旦大学中文系“高山流水”文丛》。这套文丛由梁永安、陈永驰主编,陈思和、骆玉明担任顾问,由复旦大学出版社与上海文艺出版社联合出版。
文丛一共分为两辑,第一辑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分别为:东荡子的《宣读你内心那最后一页》、凡一平的《博士彰文联的道德情操》、卢文丽的《韩国姑姑》、聂茂的《保卫水稻》、施玮的《红墙白玉兰》、舒洁的《雪落心灵》、萧声曼的《走进古堡》和张秉毅的《烽火美人》;
第二辑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包括:阿婷的《一个人的爱情》、陈力娇的《红灯笼》、郭建强的《大道与别径》、华德民的《与圣人为邻》、鲁微的《极地漫步》、聂虹影的《兵心虹影》、王琰的《繁尘过后》以及徐彦平的《徐彦平诗选》。
复旦大学出版社版《“高山流水”文丛》整体书影“心灵不单纯的人很难创造出真正感动人的艺术作品。”陈思和认为,青年学生只有在清洁的校园里获得了人生的理想和勇往直前的战斗热情,才能在走出校园以后,置身于举世滔滔的浑浊社会,保持战士的敏感心态,敢于对污秽的生存环境进行不妥协的批判和抗争。
这些作家班成员从1989年进入复旦校园,到现在整整三十年,一半人都拿出了厚厚的著作,为自己的文学理想交上答卷。他们散落在五湖四海,有的走出国门,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但都没有因生活的拖累而沉默,始终在精神高扬的状态中坚持写作,奉献他们的文学理想。
在骆玉明看来,人是很渺小的,但人可以将自己与那些永恒的、伟大的东西取得联系,使人生投入到一种更伟大的精神事业中去。
如何使渺小的人生与伟大相连接?通过文学。
正如陈思和在序言中说:“文学理想是所有人生理想中纯洁度最高的一种理想和境界。只有坚持了文学这样一个崇高的理想,才会当一个崇高的人。”
曾任作家班班主任的梁永安在活动现场回顾了作家班成立初期的情况。当时大部分成员从北京鲁迅文学院转到复旦大学,本身就有不错的文学基础。他们之前有些是农民,有些是工人,只因怀揣着一腔对文学的热爱与憧憬汇聚到一处。
梁永安劝诫这些学员:“写作者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本心,从内向外,找到自己的生命形态。像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墓志铭那样,活过、爱过、写过,永远保持写作的单纯性。”
上海文艺出版社版《“高山流水”文丛》整体书影
当下是一个“零距离”时代,人们可以用微信在一秒之内交换信息;但同时,每个人仿佛生活在孤岛之中,没有一个新闻、一句话、一个人可以走入内心。而文学就是人与社会、与代际沟通的渠道,是一份不能被出卖、不能被衡量的东西。施玮希望,复旦大学作家班能够像中西方历史上的文学团体一样,“凭借彼此之间的相爱、彼此之间的善,彼此之间的真”,生产出走入人类心灵、滋润生命的人文力量。
王琰回忆起第五部长篇小说《繁尘过后》时的创作经历。17岁前,她生活在类似于苏童笔下的“香椿街”一样的地方,当时的邻居是一个裁缝,每天晚上定时收听7点钟的《新闻联播》。“每当音乐响起,就好像是遥远生活对我的某种召唤。于是我将类似的场景放入小说里。”
“写《繁尘过后》时,我妈妈仍健在,刚写完书大家很高兴,我们就出去散步。那时她对我不理解,为什么我要很执着地写这样一本书,因为我并不了解剧团里面的生活。”
“但是于我而言,我特别有一种愿望,我希望能为我们父母那一代人的存在寻找到一种语言。我想把他们那种对信仰的追求写出来。”王琰说。
梁永安总结道,“一个作家一辈子可能就在写一本书。这本书是他生命里面最有价值的书,从这个角度说,作家班大部分人还在完成这个创作。因此,对他们来说,未来是可期的,也是值得祝福的。”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