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安藤忠雄:撰写传奇的“清水混凝土诗人”
摘要:安藤忠雄的长屋:隐忍的日式生活美学
提到建筑师安藤忠雄(Tadao Ando),除了会发光的教堂外,最为脍炙人口的要数那座嵌在街道狭缝里的混凝土盒子(住吉的长屋)。
建于1976年的住吉的长屋,建筑面积仅约46㎡,可以说是安藤建筑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
他曾坦言,其以后建筑作品中的理念几乎已经在住吉的长屋中进行思考。
安藤忠雄似乎是在追求这样一种建筑:结构简洁,对外封闭,空间独立且富有意义,当光线射入时会产生戏剧效果;这适当的压抑感会让人产生沉静,从中可以体会到隐忍的日式美学。
房屋灵魂的保存与重生
当安藤忠雄思考建筑时,城市是他需要掌握的“第一元素”,他把城市作为自己灵感的来源,也看作对手。大阪是安藤“永恒的对手”,也是与他关系最为深厚的城市。1941 年,他出生在这里,在成为建筑师之前, 做过货车司机和职业拳击手的安藤已经熟悉了这里的多条道路。多年后, 当他的建筑事务所开始参与到整个城市的公共设施、商业及私人建筑领域时,他似乎清楚地了解那些客户的背景和需求。
安藤的建筑事业,是从住吉区的 4 米宽长屋开始的。那栋位于大阪下町的双层私人建筑原是一间简陋的木质长屋,重建时,他尝试了房屋灵魂的“保存与重生”,此后,这也成为他的一贯做法。在安藤看来,城市文化与人的记忆积累有关,与建筑的身影有着某种联系,它更像是街区和氛围的感受,在设计图纸时,建筑师要展开一场新与旧之间的对话。于是,安藤忠雄一直在设计时贯彻着相同的主题,他将其简单地描述为“希望大阪变得更好”。
图:住吉的长屋街景
日本在 1964 年开放出境自由观光后,23 岁的安藤忠雄也首次踏上了以建筑为目的的旅行,安藤还记得,当时的 1 美元可以兑换 360 日元, 对于一个刚刚工作的年轻人来说,这次欧洲游历意味着中断工作,也会耗尽自己的所有积蓄。
安藤抵达芬兰时恰是极昼 5 月,在没有日落的时间里,他充分观赏了阿尔瓦·阿尔托、海基·西伦等北欧近代建筑家的作品。这些毫无负累的房屋给安藤带来深刻的印象,在那个极其严苛的自然环境中,设计师只保留了简洁的外观。他似乎在这个时候体会到,光线与生活的组合形成了洗涤心灵的空间要素,这也提醒了他,“每个地区的生活空间都有其独特的个性”这个事实。
图: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
1965 年 8 月 27 日,在安藤抵达巴黎的几个星期前,柯布西耶离开了这个世界,与柯布西耶本人见面的这个愿望没能实现。他在巴黎逗留了数个星期,寻找柯布西耶的工作室和做梦都会梦到的建筑,从波瓦西之丘的萨伏伊别墅系列住宅作品,到马赛的集合住宅,安藤初次领略了建筑与内心的某种关系。
那时候,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一度是安藤心目中的典型现代化住 宅形象。1964 年,当鲁道夫斯基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组织举办了题为“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主题展览时,这个展览冲破了统御建筑历史的狭隘学术苑囿。安藤开始重新审视柯布西耶的作品,他也开始对现代主义的 纯粹空间持批判态度,在安藤看来,现代主义注重技术,量产化的空间 让建筑丧失了居住的独特性。而“现代化”在日本已经形成居住理念, 微缩的美式郊区型住宅比比皆是,购房者认为它外观时尚、空间通透, 而安藤却认为这样的住宅使日本缺少了居住传统和多样性。
在着手设计长屋前的数年中,安藤一直思考着社会的精神需求,他 心怀矛盾,也抵触社会变革所带来的趋势。安藤忠雄的《在建筑中发现梦想》一书中自述了事务所成立前的一段时光。1968年5月,日本发生了“安田讲堂封锁事件”等一连串学生运动,此时,他再次来到欧洲, 却没有专注建筑。在巴黎,他目睹了“五月革命”的高潮时期,深刻感受着那一代人的社会意识与生存方式,当他在一丝忧虑中回到日本时, 大阪万国博览会的成功举办让整个国家都沉浸在颂扬科学技术的观点中。
“欢腾过后,三岛由纪夫切腹自尽,日本开始沉默,嘈杂的时代仿佛过去了。”安藤回忆道,“我的事务所成立之时,日本的建筑风格受到了文化的波及。”那时,找上门来的客户全是有关私人住宅的零星工作,规模极小且预算微薄,安藤觉得这是让想法成形的好机会。在完整地规划了一些项目后,安藤终于在 1975 年完成了住吉家的长屋改造,作为“出道作品”,他显然想到了如何用最明快的方式表现城市住宅设计的理念。
修复心灵的长屋
此时的安藤忠雄认为,住宅是建筑的原点,他认为住宅起源于人类最根本的欲望。长屋是大阪最普遍的住宅形式,它诞生在日本高密度城市中,属于追求终极住宅的产物。彼时的长屋总给人带来昏暗且不洁净的印象,对于住在长屋的居民来说,屋内的阳光亦是奢侈的。安藤忠雄也在关西的长屋中长大,因此他似乎对重新设计这一传统住宅充满情感。
图:标黄位置为长屋所在位置,由于这一基地非常狭窄,同时又是三栋连排的长屋的中间单元,施工非常困难
当长屋房主来委托设计时,安藤已经决定,即便是再小的房子,也要在中间安置一个庭院空间。然而,业主开口时就提出了西班牙风格的设计主张以及木结构的日式房间。安藤在查看房屋后发现这里的建筑用地不足 60 平方米,且只有六成可以建造房间,这似乎不可能实现业主的全部要求。
他在反复思考后决定,让中庭占据起居室与厨房及二层之间。其间, 虽然有朋友建议他缩短流线,提高使用率和连续性,但是安藤执意要保留中庭,他的意见是:必须经过中庭才可到达起居室并由中庭来连接四周的空间,这样可以还原住宅的生活情趣,也是传统街屋曾经给人带来的生动感觉。这样的设计的确带来不少麻烦,当遇到雨天,去厨房或是二层必须打伞才行;但是到了没有雨的季节,却非常舒适。安藤想到有限的用地和预算,他最终在“简洁的混凝土盒子中”尽可能地放入了好的想法,通过传统住宅的中庭空间,确保了整个房子的采光和通风。
图:长屋刨面图
结构是安藤改造长屋时遇到的最大问题,由于它是几户连续排列而成的,因此,地基、大梁均为共用,只切除其中一间,两边的房子即会坍塌。安藤认为,如果只是装饰一下室内,这样就没有意义了。他用混凝土墙壁支撑,筑出密不透风的外墙,从外部看来,它似乎是一个没有光线的黑房子,走入内部时就会发现庭院中的明亮光线。“这会使来访者吃惊房屋的采光。”安藤认为,“留设出的室外中庭将四季变化引导至生活空间。”
很长一段时间,安藤都认为建筑应有一种修复心灵的功能,作为“二战”期间出生的一代,他在童年时期目睹了城市的残败,当战争结束后,建筑似乎成为第一批令日本复苏的事物。安藤很佩服丹下健三,他认为丹下是一位用建筑而非空话治愈城市的大师。丹下健三利用清水混凝土筑造了日本的政府建筑及广岛和平纪念中心,他试图在其中表现出日本的传统之美。
图:住吉长屋的正门
也正是在丹下健三的影响下,安藤决定切掉部分长屋,插入表现抽 象艺术的混凝土盒子,将关西人常年居住的长屋要素置换成现代建筑, 并由此开创了“清水混凝土”风格,让混凝土在建筑中成为一种优雅的表达。
在住吉的长屋中,安藤认为水泥墙壁恰好帮助他在城市中建造了另 外一个世界,在简朴的造型中,居民的生活似乎又重回了大自然的怀抱。然而,安藤也深知混凝土的缺点,它在淋水时会产生潮气,而纯粹的水泥墙壁也会造成冬季的低温,安藤曾经说服委托人克服这些缺点,而房子的主人东夫妇也欣然接受了他的劝说。
在日本建筑评价家看来,这种风格让居住者在房屋的某处怀着一点忧伤,却又在房间的另处获得某种慰藉。这是安藤忠雄在小空间和建筑材料上的一次试探,更重要的是混凝土建筑整体空间造型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意象。
住吉的长屋问世后,安藤至今还能听到“为什么设计出如此不实用的住宅”“为什么让居住者在屋里打伞”这样的批评。查尔斯·穆尔等建筑师来参观时也问道:“日本人可以在这样小的盒子里生活吗?”“为什么要在狭小的空间设置一个‘奢侈’的庭院?”而安藤却满足于自己在甚小的用地中建造了“大而全面”的宅院,他认为自己在抽象化的几何四方盒子中,将关西居民继承下来的传统生活,以及对自然的热爱装了进来。
图:住吉长屋的楼梯
东邸(Azuma House)是长屋的新名字,以委托人的姓氏命名,直到今天这家人还原封不动地在这里生活。安藤认为最具有价值的并非房屋本身,而是它的拥有者在这里长期生活。近些年来,由于大量的旧建筑被翻新成独家独户的组装式或集合式住宅,长屋也变得稀少了,而有关旧时日本的生活故事,或许还在东邸上演着。
在日本的家装节目“全能住宅改造王”中,今天的建筑设计师也常采纳安藤忠雄为长屋设计的方案来改造老宅,不仅如此,他们已经开始用新型的碳材料改善潮湿环境,亦用电动镜面来改善房间采光。这些创意似乎也改良了住吉长屋改造中最不可让人接受的“为建筑献身”这一理念。
2006 年,安藤忠雄为同润会青山公寓旧址设计的“表参道之丘”竣工,在这位设计师看来,大阪老街的个人住宅和东京繁华街上的复合式新兴大楼,只有规模上的差异。安藤认为,在长屋改造时他建构了对外没有任何开口、无表情的清水混凝土墙面,借此表现在高速经济增长的名义下不断扩张的都市中,决定在此落地生根并与其对抗的个人意志; 而“表参道之丘”如同它今日的身影,并希望留下存续超过半世纪的风景。
本文整理自《理想的居所:建筑大师与他们的自宅》贾冬婷 黑麦编著,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版权归作者及本书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及作品出处。
《理想的居所:建筑大师与他们的自宅》
我们不是可被随意放置的物品,住宅也不是居住的机器。
走进世界18位知名建筑大师的家,发现居所的理想状态。
《理想的居所》一书选取18位世界建筑大师为自己和家人及普通人设计的自宅为案例,探访世纪顶级建筑大师的私宅。配以精美图片和动人文字,讲述这些自宅建造背后的故事,带你走进建筑大师的家,寻找自己理想居所的模样,学习让自己现有的居所更美丽和舒适的智慧和美学知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