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全球首富曾在海珠这里定居,为何偏爱这一方水土?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领取iPad豪礼!
“漱珠涌”
一个充满诗意的地名
它在哪儿?
这满满爱意的名字因何而起?
古时又因何得到全球首富的青睐?
且让我们一起去探寻
为海珠岛“珠水记忆”
再添一个清丽婉约的故事
╲随潮共起落
连接珠江水
在百度地图上,你是怎么找也找不到漱珠涌的,它早已成了暗渠。不过,我们可以从长约近6公里的海珠涌入手,去追寻它的痕迹。
海珠涌如同一条玉带一般横贯东西,流经工业大道、南田路、宝岗大道、江南大道中、晓港公园和滨江东路。1907年的省城地图,漱珠涌与珠江相连。 (图/fotoe)古时,海珠区的大片陆地从“海”里长出来的,海水褪去之后,留下一条条“首尾”均与珠江相连的河涌,河水随潮起落,故而又名“潮道”。这一条条“潮道”,既有灌溉之利,又有运输之便,数不胜数的鱼塘、藕塘和稻田,成就了文人写不尽的“梦里水乡”。
汇津桥下(今南华西街附近),一条碧澈的河涌分叉出去,一路往北蜿蜒,坐船溯流而上,又可“摇”进珠江。这条支流与珠江交汇之处,对岸是闻名遐迩的十三行。这条碧澈如洗的河涌,就是我们要说的主角——漱珠涌。漱珠涌这个名字十分风雅,来头也有讲究。据说,“河南”分布着一系列的岗地。在海水未褪去的时候,这些红色的岗地犹如水面上的一颗颗珍珠,所以先有了“海珠”之名。1877年河南岛漱珠涌和漱珠桥(出自赖阿芳,地点是现南华西路海幢寺西北侧)石榴岗、七星岗、赤岗、马岗、石马岗、乌龙岗等高地自东向西排开,漱珠涌口的鳌洲岛,恰如蛟龙嘴里的一颗明珠,故而才有了“漱珠”之名。
书香润古涌行商修庭院
古时,漱珠涌因是城内外物品交换运输的水运主道,故还有一个别称,叫“运粮河”。说起当年这里的繁华,和对岸的十三行密不可分。
据史料记载,1766年,十三行行商之一、同文行行主潘启在漱珠涌西侧购买了一块方圆约20万平方米的地皮,建祠堂,修宅邸。
潘氏家族成员潘启来自福建龙溪,就将此地命名为“龙溪乡”。此后,潘家子弟在此陆续营造宅邸和园林。十三行行商向来热衷文化审美,潘家花园收藏的法书,名画、古铜印之多,被誉“甲于粤东”。
潘氏在漱珠涌西边修建“大宅门”之后,怡和行行主伍秉鉴在漱珠涌东侧修祠建宅。
伍秉鉴的另外一个头衔是当时的全球首富。据广州当代建筑大师莫伯治先生所著的《广州行商庭园》一文,名为万松园的伍氏别墅水道深远,榕荫匝地、芭蕉亭亭、曲廊环绕。
伍氏宗祠伍园清晖池馆的内景伍氏花园与潘氏花园在漱珠涌两岸相对而立,给这条“运粮河”带去了不少贵气与书香。
一船明月一船人酒旗招展绿杨津
继潘、伍两家在漱珠涌两岸修宅邸、盖园子之后,十三行的富商们开始在这儿“扎堆”修宅子。
一来,涌口江对岸就是十三行商馆区;二来,这里是“蛟龙吐珠”的风水宝地。
十三行区域河段(1878年)漱珠涌伍家大院、潘家大院入口(1843年)随着富商巨贾“扎堆”居住,漱珠涌两岸越来越热闹。
史料记载,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是漱珠涌最繁华的时候,酒肆鳞次栉比,画舫穿梭如鲫,商贾饮酒欢宴,文人吟咏消闲,渔女脆生生叫卖海鲜……“酒旗招展绿杨津……一船明月一船人”,说的是消闲取乐者的惬意。
清代画家笔下的行商庭园 (李晓容/fotoe)在漱珠涌熙来攘往的人群中,还有一群“凑热闹”的洋人。本来,按照朝廷规定,洋人只许在十三行商馆区出没,乾隆末年,朝廷有所松动,允许外国人定期到漱珠涌一带游览。
“憋闷”的洋人蜂拥而至,其中有艺术天分的人,用画笔描摹漱珠涌的倩影,有些画作还印成明信片,在海外广为流传。
然而,和当时其它河涌一样,漱珠涌也难逃“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命运。鸦片战争后,广州“一口通商”时代终结,十三行繁华不再,漱珠涌渐次寥落。
20世纪20年代,随着南华西路、洪德路、同福路等马路的修成,漱珠涌的水运功能越来越弱。20世纪60年代末,漱珠涌被覆盖,改为暗渠,自此以另一种形式见证岁月变迁。
编辑|田心君责编|吴美美、晓东南
来源|广州日报、广州文史、羊城网、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本文参考了《广州漱珠涌历史文化景观与旅游开发》《珠水南华 广州市南华西街道风华录》《广州——旧照片下的水城》等资料。
在看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