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戴建业:我写的比我讲的更有趣!你听懂了没有?

2019-08-18 20:3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戴建业教授

以他睿智幽默的谈吐而闻名

可戴教授一直强调

“我写的比我讲的更有趣!”

时隔三年

戴建业教授全新作品集十卷本(一卷待印)出版

今天小诗就以这套作品为媒介

和你一起走近戴教授有趣的灵魂

中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是我国数千年知识的宝库,但如果读书不得其法,则势必一无所得。这本书戴教授为我们论述了中国古代的知识与典籍分类,考索古代"七略""四部"两主要分类的特征与嬗变,并追寻这种分类的思想文化渊源,为我们了拨开求知路上的迷雾。
东汉末年到隋朝初年是文学史上的六朝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取得了不容低估的艺术成就。本书中,戴建业教授以其别具一格的解读方式和优美机智的语言,讲述六朝诗歌、文赋、小说的演进、特点与魅力。带领我们一起走进六朝文人内心世界,领略六朝风骨。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中国古代一部抽象的哲学著作,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它被誉为"万经之王",千百年来,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戴建业教授以深厚的学养、风趣的文笔、独到的视角,用随笔的形式深入浅出地为大众阐释老子的思想,解读古老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逐篇精讲《老子》,讲透老子。
《世说新语》是一部记录魏晋名士言行风貌的志人小说,为我国古代文学珍品。但其文辞简略,如果不知相关背景,则十分难解。但是在戴建业教授风趣而不失专业性的笔触下,魏晋名士的形象仿佛突然立体了起来,在他的带领下我们感悟着魏晋风度的神髓,领会一个时代的狂放不羁、率真洒脱。
陶渊明所处的魏晋时代是个风雨如晦的乱世。就在这片混乱中,陶渊明用他喜欢的菊,也用他钟爱的酒,更用他澄明的心,创造了一个宁静悠远的小世界。戴教授一直说陶渊明是个幽默乐观的人,他那澄明的内心一直是戴老所向往的。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陶渊明,也走进戴教授。
在这本书中,戴建业教授从流传至今的30万首两宋诗歌作品中千里挑一,收录苏轼、李清照、陆游等50多位名家,精选272首诗歌讲述两宋诗词发展轨迹。戴老师说他一生研究古代文学的兴趣就在六朝和唐宋,那个时候的人们“浪漫的要死”,那样浪漫的时代,让小诗也心驰神往啊!
文学文本的阐释,既可以从文本本身出发,也可以从文本之外的因素出发,读书想要读透就要内外兼顾,戴建业教授在这样一本著述中阐明了自己的读书之法。人们都在问戴建业教授为什么这么有趣,其实有趣的秘诀就是多读书,从纸面上的文字,读出纸背后的真情。
戴教授说孟郊是由苦难成就的大诗人,他用眼泪凝成诗的珍珠;燃烧自己,照亮中唐诗坛。戴老师说,诗囚孟郊是中唐诗人的一个代表,从他出发,我们可以一窥中唐诗歌的绚烂。
“你听懂了没有?”许多戴老的粉丝都喜欢模仿戴教授的这句带着浓浓麻城风味的口头禅,戴老师说他之所以喜欢说这句话,是因为害怕大家听不懂自己的普通话,可是从没有想过自己的普通话居然还有人喜欢。

在这本书中戴教授从爱情婚姻写到前尘旧梦,从品味生活写到人物剪影,从社会关怀写到旅游见闻。戴教授既书写个人经历,又书写时代记忆,将自己对人生、婚姻、爱情、世道、时事等的看法和感悟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流露着戴教授的才识和情趣。

对于自己这套作品集和自己的人生

戴建业教授如是介绍

三年前,我出过一套五卷本的作品系列,书肆上对这套书反响热烈,其中有些书很快便一印再印,连《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这种学术专著也居于图书畅销榜前列。今年果麦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上海文艺出版社,慨然为我推出十卷本的“戴建业作品集”,它比我所有已出的著作,选文更严,校对更精,装帧更美。
时下人们常常嘲笑说,教授们的专著只有两个读者——责编和作者。我的学术著作竟然能成为畅销书,已让我大感意外;即将出版的这套“戴建业作品集”,多家文化出版机构竞相争取版权,更让我喜出望外。

我的一生有点像坐过山车。

中学时期我最喜欢的是数学,在1973年那个特殊年代,我高中母校夫子河中学竟然举办了一次数学竞赛,我在这场两千多名高中同学参与的竞赛中进入了前三名。一个荒唐机缘让我尝到了“当诗人”的“甜头”,于是立下宏志要当一名诗人。1977年考上大学并如愿读中文系后,我才发现“当诗人”的念头纯属头脑发昏,自己的志趣既不在当诗人,自己的才能也当不了诗人。转到数学系的希望落空后,只好硬着头皮读完了中文,毕业前又因一时心血来潮,误打误撞考上了唐宋文学方向的研究生。何曾料到,一个中学时代的“理科男”,如今却成了教古代文学的老先生,一辈子与古代诗歌有割不断的缘分。
从小我生性就调皮顽劣,说话总是口无遮拦,因“说话没个正经”没少挨父母打骂。先父尤其觉得男孩应当沉稳庄重,“正言厉色”是他长期给我和弟弟做的“示范”表情,一见我嘻嘻哈哈地开玩笑就骂我“轻佻”。何曾料到这种说话方式,后来被我的学生和网友热捧为“幽默机智”。

我长期为不会讲普通话而苦恼,读大学和研究生时,我的口音一直是室友们的笑料,走上大学讲坛后因不会讲普通话,差点被校方转岗,何曾料到,如今“戴建业口音”上了热搜榜,网上还不断出现“戴建业口音”模仿秀。

1985年元月研究生毕业回到母校华中师范大学后,为了弄懂罗素的数理逻辑,我还去自学高等数学《集合论》。这本书让我彻底清醒,不是所有专业都能“从头再来”,三十而后再去读数学已无可能。年龄越大就越是明白自己的本分,从此便不再想入非非,又重新回到读研究生时的那种生活状态:每天早晨不是背古诗文便是背英文,早餐后不是上课就是读书作文,有时也翻译一点英文小品,这二十多年时光我过得充实而又平静。

近十几年来外面的风声雨声使我常怀愤愤,从2011年至2013年底,在三年时间里我写了四百多篇文化随笔和社会评论,因此获得网易“2012年度十大博客(文化历史类)”称号。澳门大学教授施议对先生、《文艺研究》总编方宁先生,先后热心为我联系出版社。当年写这些杂文随笔,只想发一点牢骚,说几句真话,何曾料到,这些文章在海内外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影响,博得“十大博客”的美名,并在学术论文论著之外,出版了系列杂文随笔集。

或许是命运的善意捉弄,或许是命运对我一向偏心,我的短处常常能“转劣为优”,兴之所至又往往能“歪打正着”,陷入困境更屡屡能“遇难成祥”。大学毕业三十周年时,我没日没夜地写下两万多字的长篇纪念文章,标题就叫《碰巧——大学毕业三十周年随感》。的确,我的一生处处都像在“碰巧”。也许是由于缺少人生的定力,我一生都在命运之舟上沉浮,从来都没有掌握过自己的命运,因而从不去做什么人生规划,觉得“人生规划”就是“人生鬼话”。
说完了我这个人,再来说说我这套作品。

这套“戴建业作品集”由三部分组成:6本学术专著和论文集,2本文学史论,2本文化社会随笔。除海外出版的随笔集未能收录,有些随笔杂文暂不便选录,已出版的少数随笔集版权尚未到期,另有一本随笔集刚签给了他家出版社,部分文献学笔记和半成品来不及整理,有些论文和随笔不太满意,有些学术论文尚未发表,业已发表的文章和出版的专著,只要不涉及版权纠纷,自己又不觉得过于丢脸,大都收进了这套作品集中。

每本书的缘起、特点与缺憾,在各书前的自序或书后的后记都有所交代,这里只谈谈自己对学术著述与随笔写作的期许。

就兴趣而言,我最喜欢六朝文学和唐宋诗词,教学上主要讲六朝文学与唐代文学,学术上用力最多的是六朝文学,至于老子的专著与庄子的论文,都是当年为了弄懂魏晋玄学的副产品,写文献学论文则是我带博士生以后的事情。文学研究不仅应面对作品,最后还应该落实到作品,离开了作品便“口说无凭”,哪怕说得再天花乱坠,也只是瞎说一气或言不及义。

我在《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初版后记中说过:“古代文学研究的真正突破应当表现为:对伟大的作家、伟大的作品、重要的文学现象、著名的文学流派和社团,提供了比过去更全面的认识、更深刻的理解,并做出了更周详的阐释、更缜密的论述。从伟大的作家身上不仅能见出我们民族文学艺术的承传,而且还可看到我们民族审美趣味的新变;他们不仅创造了永恒的艺术典范,而且表现了某一历史时期精神生活的主流,更体现了我们民族在那一历史时期对生命体验的深度。”虽心有所向,但力有未逮,研究伟大作家和伟大作品,既需要相应的才气,也需要相应的功力,可惜这两样我都不具备。

差可自慰的是,我能力不强但态度好,不管是一本论著还是一篇论文,我都希望能写出点新意,并尽力使新意言之成理,即使行文也切记柳子厚的告诫,决不出之以“怠心”和“昏气”,力求述学语言准确而又优美。
对于文化随笔和社会评论,我没有许多专家教授的那种“傲慢与偏见”。论文论著必须“一本正经”,而随笔杂文可以“不衫不履”;论文论著可以“领到工分”,而随笔杂文却不算“科研成果”。因此,许多人从随笔杂文的“无用”,推断出随笔杂文“好写”。殊不知,写学术论文固然少不得才学识,写杂文随笔则除了才学识之外,“还”得有甚至“更”得有情与趣。仅仅从文章技巧来看,学术论文的章法几乎是“千篇一律”,随笔杂文的章法则要求篇篇出奇,只要有几篇章法上连续重复,读者马上就会掉头而去。
我试图把社会事件和文化事件视为一个文本,并从一个独特的文化视角进行审视,尽可能见人之所不曾见,言人之所未尝言。在见识的深度之外,还想追求点笔墨趣味。近几年我从没有中断过随笔杂文的写作,只是藏在抽屉里自娱自乐,倒不是因为胡说八道害怕见人,而是因文章水平偏低羞于露脸。
我一生都对自己的期望值不高,“何曾料到”最后结局是如此之好,而我对自己的文章倒是悬的较高,可我的水平又往往“未曾做到”。因此,我的人生使我惊喜连连,而我的文章却留下无穷遗憾。

自从我讲课的视频在网上广为流传以来,无论在路上还是在车上,无论是在武汉还是在外地,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总有粉丝们要求与我合影留念。

过去许多读者喜欢看我的文章,现在是许多粉丝喜欢听我讲课。其实,相比于在课堂上授课,我更喜欢在书斋中写作,我写的也许比我讲的更为有趣。

我赶上了互联网的好时代,让我的文章和声音传遍了大江南北;我遇上了许多好师友好同事,遇上了许多好同学好学生,遇上了许多好粉丝好网友,还遇上了许多文化出版界的好朋友,让我有良好的成长、学习和工作环境。我报答他们唯一的办法,是加倍地努力,加倍地认真,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录下更多更好的课程,以不负师友,不负此生!

戴教授在桂子山工作几十年

他不仅是“国民教授”

也是小诗心目中的“宝藏教授”

“喜欢我就去读我的书”

何不让我们打开书卷

走进戴老师的文学世界呢?

推荐阅读

华中师大宣传部舆情与新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黄淳

图文资料来源:《读书》杂志、尔雅国学报、光明日报

戴建业教授微信公众号

部分来自网络

投稿邮箱:huadaguanwei@163.com

欢迎大家积极来稿

给我点个“在看”,你听懂了没有?
在看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