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有个不足10㎡的柜台,上海人顶着高温也要买买买!
吃饭也觉得没胃口了...
居然有上海人在这样的高温天里天。天。排队买吃的??
淮海中路上有一个
不足10㎡的柜台
每天还没到营业时间
就已经有小批“忠粉”前来站队了:
这样的盛况会一直持续到中午12点!究竟是怎样的美食能让他们在这么热的天都甘愿排队?
答案是酱菜!而这家中华老字号
有一个特别淳朴的名字——
上海全国土特产食品商场
据说每天都有2000多位顾客光顾酱菜柜台。
每20秒左右就会被一名顾客点“酱”。
生意火得不得了!
排在队伍里就能听到熟客阿姨说:“此地酱菜卖得快,所以新鲜,加的都是白糖,不是什么甜味剂。”上海爷叔则“懂经”:“这里的虾籽腐乳生产周期要60天,非得等到长出绒毛来味道才醇,宁可断货不卖也不偷工减料。”酱菜“老法师”——培丽酱菜酱料第三代传人戴立贵介绍,做腐乳除了工艺本身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下功夫,“腐乳好吃很重要的一点是充分发酵,保证发酵周期,因此虾籽腐乳上市之初曾经断过货,那就是因为发酵时间没有到。”老法师的话也印证了那位上海爷叔说得没错。除了酱菜本身,这家店最让人称道的是“零拷”的方式。即使你买一块腐乳,营业员也会帮你称重。
营业员的三步操作先“去皮”,无论顾客自带瓶还是用店内提供的食品级塑料罐,容器本身均不计分量;再去汁,为了让顾客得实惠,酱菜汁液同样不能计分量;最后加卤,卤汁额外奉送,可以更好地保存酱菜风味。
从这里出来的营业员,手势迅速精准,60余件单品价格在脑中切换自如。在“零拷”服务几乎绝迹的上海,这里哪怕一勺芝麻酱、一块玫瑰腐乳也照卖不误。
时常能听到这样的要求:“小酱瓜、醉麸、芝麻酱、牛肉酱、玫瑰腐乳……10样东西各来5元,一分钱不能多哦!”
上海酱菜盘点
酱大头菜
上海人吃大头菜,必定要吃这种酱得黑簇簇,紫兮兮的,就怕腌不入味,切成连刀片放好,咸是咸得来,撕一小条偷吃一下,要喝几大碗开水才活得下来。萝卜干
上海人家似乎都有共识,吃萝卜干就要吃萧山萝卜干。甜津津、咸咪咪的萝卜干不仅可以直接吃,也可以做成萝卜干炒毛豆子这样的夏日小菜!什锦酱菜
什锦菜混合了乳黄瓜、胡萝卜丝、莴笋、宝塔菜,还有一些花生。一份酱菜里什么都吃得到。甜咪咪咸滋滋的味道颇受小朋友的喜欢。酱腌姜
酱腌过的姜,香脆甜美,吃起来简直是与牙齿共奏欢乐颂。上海人爱甜味,酱菜都做得比较甜,除了脆甜,还泛出辣舌头的姜味,感觉治病强身力道很足。糖醋荞头
糖醋荞头,特别的开胃。尤其是炎炎夏日吃不下饭的时候,一碗晾凉的粥,配上一碟酸甜爽口的荞头,准会让你胃口转好,凉意顿生。酱瓜
酱瓜脆嫩爽口、香甜鲜美,被誉为“酱菜之宝”,最好是用迷你小黄瓜,刚刚顶上的黄花落掉,就摘下来用。一小碗泡饭只需半根小黄瓜足够了,色泽褐绿,酱香浓郁。吃时如果再淋上麻油,更加爽口了。宝塔菜
也叫螺丝菜,绝对的过早饭佳品。酱宝塔口感脆爽,鲜香好吃,冰箱里必须有一瓶在。小时候发烧或胃痛,小编必要就着宝塔菜吃粥。花生酱
花生酱,要买有颗粒的那种。舀一调羹水,调一调,原本黏腻的口感变得轻薄起来,撒点盐花更能激发花生的美味。八宝辣酱
上海人流行做八宝辣酱,里面放豆腐干、花生、肉丁或者索性什么都放,酱倒是其次的了,里面的花生丁和豆腐干丁,经过油炸酱裹,变得更加入味,十分下饭。酱蘸料
上海人还做炒好的酱,拿酱做蘸料,或者干脆做早餐的主菜。有什么加什么,虾皮、笋丁、豆干、茭白丁、花生丁,包括半肥半瘦的肉丁,这种炒好的酱,一是不容易坏,可以放置很长时间,二是特别下饭,适合当一切主食的伴侣。目前,全国土特产食品商店有60余个品种的酱菜,其中10%为新品。除了上面列出的少数几种,以下这一串名称可以让大家感受一下:五仁酱丁、荷兰瓜、姜片、桂花蜜瓜、笋脯黄豆、虾籽带鱼、荞头、金龙酱包瓜、虾油锦州瓜、白糖乳瓜、嫩姜芽、虾籽腐乳、香莴笋、油辣腐乳、玫瑰腐乳、糟腐乳、红油腐乳、上海大头菜、群英荟脆、什锦菜、虾籽龙须丝、虾籽鲞鱼、美味大头菜、红油酸菜、芝麻高菜、萝卜头、碧色瓜、笋脯花生、常州萝卜干、小青瓜……
各取所需,各有所爱!老上海酱菜史上海县城供应生产酱菜的历史很早。清咸丰十年(1860年),具有代表性的老紫阳观酱菜店开业。以后,经营酱菜的作坊店铺渐多,到同治十三年(1874年),酱酒业已有40余家,一般都经营油酱、土酒兼酱菜、乳腐等。
曾经的老紫阳观酱菜店就在金陵东路上上世纪20年代开始,扬州镇江帮酱菜大量进入上海,接着常州、南通和崇明等地酱菜业也挤入上海。以扬镇帮为主,形成不同帮别,开设作坊,批发兼零售。到30年代,规模较大的有恒顺、扬州、五福、万和、鼎泰等酱菜号。这些商号经营的品种都是以扬州、镇江地区的酱菜原料和生产工艺以及口味在沪加工复制的。
其中,何公盛酱园创办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由浙江绍兴何姓经营。三和酱菜公司,创办于1927年,1930年正式开业。荣祥丰酱园也是在民国时期创办。根据这几家酱园那时的商标可以看到,上面都标注着上海分店的详细地址。何公盛商标从分类上来讲,酱菜分为干性——萝卜干、云南大头菜、紫香大头菜等;卤性——酱油萝卜、酱油乌笋、虾油黄瓜、糖醋大蒜头等;面酱制品——面酱黄瓜、白糖乳瓜、甜包瓜、酱生姜等,以及半干性制品和辣酱制品等5大类。
那些年关于酱菜的故事
老早,上海在居民集中的区域周围几乎每条小马路都有一两家酱油店。店里有酱菜专柜,玻璃格子内琳琅满目。走近,一股咸滋滋的香味扑鼻而来。
萝卜头、大头菜、什锦酱菜、白糖乳瓜、崇明包瓜、糖醋蒜头、仔姜片、乳腐(上海话里腐乳叫做“乳腐”),还有一种螺蛳菜,长不盈寸,中有螺纹,小巧玲珑,微胖而一头略尖,像上海人爱吃的小河鲜螺蛳,咬口极脆。以一位老上海的回忆来看,当时酱瓜有不同的等级,高级的是酱瓜胜过肉价,培丽酱菜店(现在的全国土特产商店)小甜酱瓜96分一斤,而新鲜猪肉78分一斤。考究一点人家,大头菜放糖,浇麻油,榨菜切丝放肉丝炒一下,或者咸菜笋丝肉丝炒一下,或毛豆子炒萧山萝卜干。他的一位同学的爸爸是有名的医生,据说吃泡饭时必须有四盆菜,通常是皮蛋、肉松、海蜇、油氽果肉(花生米)。上海文化学者马尚龙也有一段对于酱菜的记忆——当年,用来过泡饭的小菜都是散装的,零拷的。比如乳腐是一块块小方买的,大头菜论斤买,买东西都要自己带器皿。他家通常去淮海路上的全国土特产商店买酱菜。有天,母亲吩咐他去买紫香大头菜。他被营业员的推销说动,买了四角钱一个虾油露辣椒。买回来母亲看到,脸一沉:“四角钱买一斤紫香大头菜,阿拉好吃一个礼拜。侬这只辣椒过一顿都不够。”他一听愣住了。
当时是1960年代末,正值家里最困难的时期。父亲生肝炎,不能工作,厂里不发工资,全靠姆妈和阿姐在生产组结绒线衫,勉强维持。于是他硬着头皮去商店退,借口说母亲不欢喜这个味道,换了一斤紫香大头菜。
“现在回想起来,营业员肯定听明白了,但她还是给我退了,当时社会蛮淳朴的。”
家里过泡饭上的什么小菜,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你的籍贯。据说,苏南人口味清淡,爱吃带点甜味的酱瓜;宁波、绍兴人嗜咸;镇江、南京一带的人做酱菜特别考究;高邮苏北这带盛产鸭蛋;安徽人爱搞点辣味;海宁一带沿海渔民多,口味比较重,那里的斜桥榨菜风行于世。其实在上海,
酱菜更像一种习惯和一份情怀。
不管上海如何走向国际化和都市化,
一口酱菜,
就能让人在唇齿余香中再次感受到老上海。
来源:看懂上海(ID:kankanews_sh)、侬好上海(helloshanghai2013)
戳这里为我加颗小星星⭐️
猜你喜欢↓↓↓喜欢就给我个好看吧在看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