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从小偷家族到骗子家族:究竟怎么看待穷人?

2019-08-20 12:5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前两天看到了今年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得金棕榈大奖的韩国电影《寄生虫》,猛然间联想到去年的金棕榈大奖得主、日本电影《小偷家族》。不禁有些诧异:日本韩国这两部电影,一个是一家子小偷,一个是一家子骗子,视角都指向社会底层的穷人,但得出的结论却有所不同。

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讲述了6个被社会抛弃的穷人组成了一个家庭,靠偷窃为生。而奉俊昊的《寄生虫》讲述的是一家四口人如何靠欺骗“寄生”于富人家庭的故事。连续两年,戛纳国际电影节把金棕榈奖先后颁给了日韩两国电影,而且还是题材近似的作品,反映出戛纳鼓励针砭现实的价值取向。

但是,仔细观察这两部电影,我们可以看出,导演是枝裕和和奉俊昊对于因为贫穷而偷窃、欺骗的社会现实采取的态度是不一样的。

先看《寄生虫》。影片明显分成两部分,上半部分以喜剧形式展示无业游民基泽一家通过欺骗手段先后进入富人朴社长家当家教、司机、佣人的传奇式故事,下半部分急转直下,展示了这个穷人“寄生”于富人家故事的悲剧结局。

《寄生虫》一开始,就是基泽的儿子基宇和女儿基婷在半地下的破房子里寻找wifi信号蹭网的情节,一直到影片结束,这一家四口人的“寄生”情结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反观富人朴社长一家,却是单纯、和善、易于欺骗的。即便基泽一家人的骗术漏洞百出,可朴社长一家还是从没有怀疑过他们。从影片的片名到这些情节,我们可以看出导演奉俊昊的价值取向,那就是对“寄生”于富人家的穷人的嘲讽。

而《小偷家族》则对影片中的家庭成员满怀着同情,缓缓地讲述这6个人被各自的家庭抛弃后走到一起的故事。尽管影片后半段,通过警察的调查询问,揭开了这个小偷家庭的真相,对这个家庭成员诸多自私、懒惰的劣根性有所批判,但整部影片的同情基调始终未变。看完影片,我们无不感受到这个非血缘的小偷家庭的温馨。

于是,我们引申出本文的标题:究竟怎么看待穷人?贫穷是客观现象。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社会,都会有穷人。如何看待贫穷?如何看待穷人?实在是一个问题。曾几何时,贫穷是一种荣耀,劫富济贫理所应当。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穷人成为懒惰的代名词,富裕成为时尚。

其实,贫穷与富裕一样,都是由复杂原因造成的。既有懒惰致贫,也有病患致贫,更有被剥夺财产致贫的。穷人与富人也一样,既有偷窃、诈骗甚至杀人放火的,也有安于贫困的,更有勤奋劳作矢志脱贫的。所以,站在穷人一边批判富人,以及站在富人一边指责穷人,都是不可取的。非黑即白的简单二维判断方式可以休矣。

回到这两部电影,是枝裕和在《小偷家族》中虽然揭示了穷人因为生活无着而偷窃的原因,却又同时揭示了穷人在贫困中产生的诸多自私、偷懒、敲诈等劣根性,连片中的小男孩祥太都看不下去,在偷窃时故意让人发现逃跑摔伤,终结了这个小偷家庭。从简单地同情弱势群体,把贫穷作为犯罪的理由,到实事求是地揭示贫穷的复杂原因,客观评价这个社会和这些穷人,是枝裕和确实是值得称道的。

《寄生虫》则不然,一方面渲染基泽一家不求上进的“寄生”劣根性,另一方面却极力美化这一家人。4个人先后进入朴社长家的细节都是生硬而经不住推敲的。他们不可能那么能干,朴家人也不可能那么轻信。更重要的是,《寄生虫》刻意渲染贫富的阶级对立,对于深刻认识贫穷,正确评价穷人,于事无补。被大雨洪水淹没的蜗居和大师设计的豪宅,穷人的赶不走的气味和富人的衣着光鲜,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尤其是几次三番强调的穷人的气味,几乎成了电影的主题,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奉俊昊导演眼里,穷人与富人的对立,永远无法改变,恰似四五十年前在中国流行的阶级斗争决定一切的思维方式。

艺术是社会现实的再现,电影亦如此。是枝裕和,奉俊昊,都是此中高手。不过,观众也有一双眼睛。他们看出去的世界,他们看过去的穷人,是否如导演们一样,那就难说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