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谢尔盖·德瓦茨沃伊:我想感受和看见生命
*本文由「张劳动」现场记录及「澳门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影传资料整理完成
谢尔盖·德瓦茨沃伊,俄罗斯著名导演,其作品屡获国际电影节大奖。在其职业生涯早期,曾拍摄过多部纪录片。凭借直率的表达自成风格,聚焦城市边缘、社会底层的《天堂》(1995年)、《面包来的日子》(1998年)、《杂耍家族》(1999年)等纪录杰作,以削弱讲述、呈现行为的手法,祛除了潜在的矫饰,成就独有电影美学。其执导的纪录片《面包来的日子》(1998)曾获得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大奖提名。后转型拍摄剧情片,2008年,他执导了电影《图潘》,该片获得第61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大奖,以及2008年第2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2018年,其执导的最新作品《小家伙》入围第7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获得最佳女演员奖。
谢尔盖·德瓦茨沃伊曾是一名在哈萨克斯坦生活的航空工程师,上世纪90年代,因为在当地报纸上看到一篇莫斯科电影学院的招生广告,于是报名参加了考试,但是入学很长一段时间之后,他仍然不明白,为什么没有任何电影方面经验的他,会被录取。后来才得知,正是因为自己是“一张白纸”,没有那么多束缚。他通过拍摄纪录片开始自己的电影生涯。他坦言不苟同当时纪录片多于去论述观点的手法,他说:“我想感受和看见生命。”他相信镜头是去观察生命中“流动的力量”,而他该去捕捉这股力量的影像。
在读电影学院之前导演做航空工程师时去过哈萨克斯坦很多地方,他很好奇,当地的人是怎么生活的?面对生活的困难怎样让自己快乐一点。这成为了他拍纪录片的灵感所在。
拍摄毕业作品《天堂》时,其中一幕是一个小孩坐在地上吃东西,镜头静静地捕捉整个食的过程,没有使用任何剪接。当时,摄影师反驳谢尔盖拍摄的观点,认为电影应该使用不同角度和剪接去建构这个小孩的形象。直到《天堂》在国内成名,谢尔盖的创作手段才得以认同。导演的名言:“Find the flow of time and energy”(生命中流动的时间和力量),另一例子是《天堂》中,一头牛在喝水时头卡在水桶里,等到大约十秒,人物才跑去帮助牛逃离困境,导演说:“那静下来的十秒钟装载着一股不能言喻的力量”,所以,在现场时,他跟摄影师说:“即使看不到任何动静或动作,也要继续拍下去”,以观察者的身份去等待那股力量出现。
至于纪录片的拍摄计划,谢尔盖·德瓦茨沃伊说,拍《杂耍家族》之前,他实际上是为另外一个纪录片选题去到那,看到这家人后,才临时改变了拍摄计划。前后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在影片中,不需多言,看某一个片段就知道这家人生活之艰。不需要解释,观众自己就知道。
谢尔盖·德瓦茨沃伊一共拍摄了四部纪录片,他坦言当年拍摄纪录片,是用胶片拍摄,那是一件非常昂贵的事情,需要做充分的准备。需要非常专注和不断探索。比如在拍摄《黑暗之中》时,有一个长镜头,从床下,老人寻找毛线球,再摇到老人脸部,最后落幅到衣橱上的猫一气呵成。这是在之前他跟摄影师沟通的结果,他希望让摄影师清楚,每个镜头的改变都是要有原因的,要有意料之外的呈现。“如果不是我讲,拍摄时一直拍摄不要停。”导演坦言现在设备的发展和进步,电影人有了更多创造的可能性。
��《杂耍家族》&《黑暗之中》
“Highway” & “In The Dark” 13/8
��《天堂》&《麵包来的日子》
“Paradise” & “Bread Day” 21/8
��《大耳无罪》 “Tulpan” 27/8
��《小傢伙》“Ayka” 29/8
网页:https://bit.ly/2YsxQUK
小册子:https://bit.ly/2Y6ntX3
编辑:J
ID:pjw-documentary
微博:@凹凸镜DOC
合作|投稿 加微信☞pjw200951288
加入交流群或工作团队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关心普通人的生活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