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专访|这所乒乓球学校的孩子既能进国家队,也有机会上北大

澎湃新闻记者 李琼
2019-08-15 17:08
来源:澎湃新闻
运动家 >
字号

曹乒小将在二青会上。

如何让优秀的后备人才走向职业化?这是大多数基层体育工作者一直努力攻克的难题。也许,诞生了奥运冠军许昕的曹燕华乒乓球学校会给出一种解决的思路。

8月13日,在第二届青运会乒乓球社会俱乐部组比赛中,上海市曹燕华乒乓球俱乐部分别在男女团体赛中战胜太原市精英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夺得这两个项目的冠军。

观看了整场比赛的中国乒协副主席王励勤认为,曹乒在社会俱乐部组的成功为上海乒乓球后备人材提供了重要补充,“集各方之力,大家一起来培养后备人材。”

那么,曹乒究竟是如何培养和输送人才的?就在不久之前,澎湃新闻记者再次探访了这所“体教结合”20年的学校,曹乒常务副校长陈宝熙给出了问题的答案。

曹乒的孩子们能得到大量锻炼机会。

既可以进国家队,也可以上北大

打通专业运动员进高校的大门,一直都是世界冠军曹燕华办学之初的梦想。她曾说,自己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探索了十几年的时间。

如今,曹燕华乒乓球学校和杨泰学校、上大附中共建的合作模式已经实行了20年。而这种体制内外的创新模式,终于在本届青运会上开花结果。

一方面,作为民办机构的曹乒为体制内的公办学校杨泰学校、上大附中等提供了专业的体育资源。而另一方面,这些公办学校也为前者排除了不少家长的后顾之忧。

这种办学模式培养出了奥运冠军许昕、国家队成员赵启豪,以及2018年的全锦赛冠军尚坤。当然,除了这些专业运动员外,学校还培养出很多“学生运动员”。

选手们在二青会比赛中。

陈宝熙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曹乒校之所以能受到业界和家长孩子们的肯定,主要就是源自学校将文化学习和乒乓训练相结合的这种“一条龙”文化学习培养输送体系。

“我们现在把这种模式叫学生运动员出路,就是我们努力地把升学通道打通,从目前来看,孩子的出路最后都很好。”

事实的确如此。这些年来,曹乒和拥有小学、初中的杨泰学校一共培养、输送至上大附中等高级中学优秀学生运动员80余人,其中被北大、上交录取的学生不在少数。

今年,上大附中的张誉文成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专业的学生,她正是从曹乒和杨泰实验学校进行“体教结合”的最佳案例。

“我们今年最好的是去了北大,上海交大也有三个,大学录取率是100%。”陈宝熙说,“之所以这么多人被大学录取,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文化学习没有放弃。

曹乒学校斩获诸多冠军荣誉。

三线启蒙、二线提高、一线专业队

在曹乒,学生每天的乒乓球训练也是重要的一环。

在下午3点结束文化课的学习后,学生便开始进行练习乒乓球。他们每天的训练时间为下午2个半小时、晚上1个半小时,周六则是五个小时,周日休息。

王励勤在看完二青会的比赛后也感慨称,现在俱乐部组和体校组的差距已经在逐渐接近,“曹乒的这些选手训练很系统,打到最后可以看出来她们的基本功非常扎实。”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曹乒校的另外“一条龙”——三线培养模式。

这种培养模式是为专业运动员而设置,其中三线为启蒙教育、二线为巩固提高、一线则是进入专业队。陈宝熙介绍称,曹乒所谓的三线就是指曹乒与杨泰学校合作办学,重在小学和初中的启蒙教育。而二线则是他们与上交附中,以及少体校合作的区办型。

而一线则是曹乒与上海市体育运动学校合作,并成立了曹燕华乒乓球俱乐部,也就是上海青年队。正是这支队伍,在青运会上为上海取得了2枚团体金牌。

“我们曹乒实行‘两条龙’的培养模式并行,所以只要在这里学习和训练的,并且能长时间坚持下去的学生,他们最终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人生目标。” 

到了初高中,打球的人数锐减

众所周知,国乒也有自己的三线培养模式。其中,三线是各级乒乓学校、青训机构启蒙;二线是各地方队培养提高;而一线就是各级专业国家队的完整竞争和打磨。

曹燕华曾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正是有了这样的梯队建设,国乒才能在各个梯队都有充足的后备人才和优秀的教练员,从而保证了“乒乓王国”的长盛不衰。

但这其中并不是没有隐忧,尤其是随着中国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可供青少年选择的出路也就越来越多。因此,最终从事专业乒乓球运动员的人数也有所减少。

这样的情况在曹乒这样的基层学校表现的尤为明显。

陈宝熙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他们每年都有权威机构进行统计,目前小学阶段一共有200多个孩子练习乒乓球。

但到了二线,人数就只有70-80人,减少了多一半。而最后到了一线,我们目前跟训和在编的大概20多个,“当然,最终能走到金字塔尖的本身也只是少数人。”

最令陈宝熙担忧的是中间层级也就是二线人才的缺失——等到进入二线也就是初高中阶段,学生和家长就需要做出抉择。

“家长肯定要考虑其中的利弊关系,他们不一定会让孩子进队,因为他们觉得文化学习更重要,最后只有很少一部分孩子走专业这条道路,好的苗子也没办法留住。”

这种趋势下的问题也显而易见——“一旦梯队出现断层,它可能就面临着后续的连锁反应,如果我们没有高水平运动员进行专业训练,那么中间层就断掉了。”

陈宝熙认为长此下去的隐患很多,比如梯队断层、人才断层而导致没有人才向上输送,最终可能会影响到一个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至少是已经显现出这种苗头,确实可选拔的专业的人才越来越少。”

上海队斩获二青会乒乓项目两枚团体金牌。

如何处理孩子、家长和老师的关系?

作为深耕基层多年的乒乓球从业者,陈宝熙对后辈人才培养也有自己的看法。

一直以来,曹乒都积极与日本学习进行乒乓球交流,像“神童”松岛辉空都来此进行比赛。在陈宝熙看来,日本乒乓球青训体系也有不少可以借鉴之处。

首先,日本青少年的训练态度和中国孩子不一样,他们都是自己想打球、自己要打球、爱打球。而中国孩子大多都是家长的引导,或者来自教练的要求。

此外,日本的学校大多都是俱乐部的性质,“这叫专业教练进校园或者专业教练办俱乐部,规模可能不大,但是他选出的苗子至少在教练的眼里是可塑性比较强的。”

曹乒的宣传标语。

当然,中国乒乓球的整体实力依旧占据着明显优势。更何况,如今全国每年也会举行很多青少年赛事,仅曹乒每年都会参加至少10项以上的比赛。

在青运会上,王励勤也分析了乒乓球人才储备的问题。他认为有的省份选材面广,而像上海则优势没有那么大,需要寻找创新模式,“所以,还是要走自己的路。”

而在陈宝熙的眼里,“体教结合”归根到底还是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如何处理好青少年、家长、教练、老师乃至学校之间的关系,依旧是我们需要去思考的问题。”

    责任编辑:腾飞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