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在非华人的安全风险 | 走访肯尼亚华人的一点感想
厉宜姗
随着在肯尼亚华人安全的实地课题调研结束,我的首次非洲之行也落下了帷幕。
从我初次看到招募信息,到说服了父母让我参加海外项目;从第一次踏出国门时的紧张激动,到后来在路上遇人就条件反射般想上前聊两句的冲动……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的不仅是课题本身带给我的思考,更多的是个人层面的成长与感悟。
我是厉宜姗,来自山东青岛,是一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大三在读生。立志成为一名世界级传媒人的我,决定先跟随中南屋到非洲的肯尼亚看看。
▲在大巴上随手拍的肯尼亚路边的村落
当我们谈到非洲时,我们在谈什么
与课题结缘是在去年,因为自己对野保一直都有关注,很想实地去体验一番。当时我想参与中南屋南非保护大猫的项目,但因为无法征得父母的同意只好作罢。不过我一直在默默注视着这个社会企业的动向,看到他们去巴西贫民窟、踏足刚果金,一面研究女性赋权,一面关注水资源可持续,我才了解到原来除了野保,还有很多丰富的课题。今年三月,当看到肯尼亚华人安全的项目时,对于非洲大陆无限向往的我知道机会来了。
当初父母不让我去非洲的原因不就是觉得那边不安全吗?身边的亲戚朋友一听非洲两个字便开始皱眉,他们是不是也是对那片土地存有刻板印象呢?所有在非华人都是被逼无奈吗?他们的自身安全有没有保障呢?
一系列疑问在我的脑海盘旋,带着这份求知的欲望,我开始翻阅文献了解非洲和肯尼亚,企图发现新的突破口,也企图说服父母。
通过查找资料我发现,非洲作为一个整体,包含了54个现况不一的国家,无论从气候文化还是经济发展水平,又或是安全状况以及贫富差距等方面,都存有较大差异。只是,当我们谈到非洲的时候,很多人都把非洲不同国家的情况给统一化处理,而这些刻板印象又阻碍我们前去探索的步伐。
▲调研中,和拜访中国武夷,听涂主人讲述自己对在非华人安全的看法
而就像后来见到中国武夷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涂主任,他说的那样:非洲的东部和西部,南部和北部都是有天壤之别的。
如果拿大多数国家的情况来评价非洲整体的状况未免有失偏颇。非洲东部由于之前受英国殖民者长期殖民,发展会较快,如今的面貌已经可以和三四年前的中国相比较;西非由于受法国殖民,发展较慢,到目前也只能达到三四十年前国内的情况。除此之外,像内罗毕这样的地区,发展前景良好,潜力巨大,广阔的市场和资源有待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去开拓挖掘,这也使得近年来在非洲工作生活的华人已达16万。
从改革开放战略到如今一带一路举措,非洲吸引了大批中国商人前去开设工厂和公司,而中国商人的到来也给非洲带去了基础设施和广阔的就业岗位,但过去非洲有很长一段时间被殖民的历史,中国人的大肆涌入难免让当地人产生恐慌。
而部分地区政治落后、法律不健全的情况严重,各种不稳定因素错综复杂,海盗猖獗、疾病泛滥,也使得在非华人面临着大到政局动荡、恐怖主义,小到偷抢欺诈、疾病缠身等的安全问题。
▲Kilimall 驻非负责人与大家分享公司成长历程和自己在非洲的故事
这些也正是此次肯尼亚调研的初衷:了解在肯尼亚华人的安全状况和安全顾虑以及自身应对措施,从而促进人们更客观地认识肯尼亚、认识非洲。
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在非华人所承担的安全风险
强烈的渴望终于动摇了我的父母,最终,我和中南屋一起打开了这扇通往世界的大门。
在肯尼亚的几天的时间里,我们穿梭于当地各种华人聚居的地方:中国城、中国街、教会和大型商场等,以分发问卷和访谈的形式进行调研。在收集到的291份有效问卷中,大家对肯尼亚安全评估属于比较安全的范围,这与我们之前的想象不太相符。
就也像很多受访者所讲的那样,很大一部分人因为出于对非洲的不了解和固有认知所以不愿踏足,而真正了解、真正在这边生活的人又很难经常回国,由此造成信息传播的不畅,加上一些新闻的导向性报道和部分非洲国家的确存在的不稳定因素,深化了人们对于非洲不安全观念的认知。
我所接触到的受访者有随公司外派到内罗毕的国企或者大型私企的员工,也有面对国内饱和的市场现状,来非开辟市场的个体户老板。情况不同,他们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也不尽相同。
但不论是哪一类群体,结合调研数据显示,影响他们对于安全产生顾虑的前三位的因素不外乎偷窃、抢劫和敲诈。
在走访调研中,我发现很多人都会忽略掉偷窃这一项因素,问起他们之后,才明白在这边小偷小摸已经被人们当作习以为常的事情。可能今天当地员工顺走一桶油,明天当地保姆拿走两个西红柿,这在当地不但不会被道德绑架,也越来越不会被人们作为影响安全的顾虑放在心上,而这也与其日益猖獗的普遍性成正比。
▲被誉为“非洲星巴克”的Java House里形形色色的人
如果说偷窃只是对当地华人的财产安全有所影响,那么抢劫就可能会威胁人身安全了。在内罗毕,抢劫高发期一般为圣诞节等大型节假日前后,劫匪可能出于没钱回家过节的需要实施抢劫,至于持刀还是持枪就要由袭击者所拥有的装备配置决定了。
在采访过程中,一个亲身经历过抢劫的大哥说他曾经走在路上被人拖上车抢走了护照和钱包,全程不敢反抗,因为一旦对劫匪不友好,难保他们下一步会有怎样的举动。再者,监守自盗的情况在这里也比比皆是,调查结果显示,只有不到百分之六的人认为雇佣安保公司完全起到效果。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敲诈在这里实在普遍,有将近一半的受访华人告诉我这里最难搞的是警察。可能是由于当地法律不够完善健全,贪污腐败现象较为严重,加上普通警察待遇较低,所以他们时不时会通过一些莫须有的名义讨点罚金据为己有。
我们在内罗毕的调研中,就曾三次在路上被当地警察以车上有人没系安全带的名义当街拦下。对于这一点,很多受访者也纷纷给出了解释:当地人一方面不敢欺负白人,一方面觉得中国人有钱,并且喜欢拿钱来摆平事态,抓住这一心理,无论是抢劫还是敲诈,都越来越喜欢找华人麻烦。
真实的留肯生活:属于在非华人的风险应对机制
虽然很多受访者表示像我们这种没有长期在非生活过的人,可能会对在非华人安全问题的严重程度有所夸大,但其实我认为,安全与否也都是相对而言的。
虽然国内也不排除会有这些不稳定因素的存在,但毕竟相较非洲还是少数。再者,每个人的经历和情况也不尽相同,可能有的人在非很多年也不会碰上一起安全事故,单纯幸运也是一方面的原因。
这就更加说明了定量研究的重要性,也是我们尽可能保证问卷数量以求所得结论最具普适性的依据。但无论怎样讲,很多受访者尽管面临着这样的安全环境还是愿意扎根肯尼亚,是因为他们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应对策略与措施。
▲学员们和华韵学堂刘校长一起合影记得去拜访华韵学堂时,刘校长给我们讲述了一段自己被员工偷窃的真实经历,当时刘校长通过监控看到了实施偷窃的当地员工,但她并没有选择直面指责,而是给他自己承认错误的机会,在他再三否认之后,刘校长选择报警,由警察将其逮捕,全程刘校长没有说一句攻击性或者侮辱性的话语,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并且成功找到自己遗失的物品。
在这一点上,刘校长特别强调了沟通与态度的重要性,她说要“找准自己的位置,端正自己的态度,明确自己的目的”。要懂得入乡随俗,用平等的眼光看待黑人,多一份尊重与包容,有效地沟通才能更好地处理问题,更好地融入当地。
曾得过两次疟疾并与埃博拉擦肩的中国武夷涂主任,则与我们分享了与当地警察建立良好关系的必要性。毕竟在这样一个政治相对腐败,法制又不健全的国家,处理好和警方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当地华人认为除了要确保各种证件齐全以外还要做好警察乱找事儿的心理准备,因此他们可能会通过尽可能打通关系、加强地理位置的隐蔽性来化解,甚至通过收买警察、工会以及政府官员来解决,同时注意语言态度上的可接受性以给予对方最大的尊重。
就连珠宝店的老阿姨也有属于自己的应对措施,那就是每次遇到敲诈就装作听不懂英文,这样警察也奈何不了。当然以上只是一些规避遇预防的手段,必要的时候还是要敢于拿出法律武器来维权,毕竟天下法律不会有根本性的差别。
▲调研中,前往了联合国总部,在发言台上拍照留念 李茜摄
很多在当地的华人会觉得中国使馆不作为,但我更赞同刘校长的观点,不要把自己的问题强加于使馆的懈怠。的确,大使馆保障在非华人的权益,在尽到了应尽职责的基础之上,大家更应该考虑的是如何与当地人建立信任并融入当地社会,唯有这样,才是一带一路下促进中非友好发展的共赢之策。
虽然不安定的因素的确存在,但很多在肯尼亚待过一定年头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早已离不开这块土地。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或许很多人像来肯24年的刘大爷一样在当地娶妻生子安了家,把根扎在了肯尼亚;又或许像中国城的茶馆老板所讲,出国时间久了,国内的人脉资源早已流失,想回也回不去了;而kilimall在肯尼亚的负责人也准备明年把小孩接到内罗毕读国际学校,他表示,那边教育水平有保障,未来也方便申请到更好的国外名校。
走向更大的世界,成为更好的自己
此次肯尼亚之行,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走出“舒适圈”,发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在地球的不同角落,不同的世界以不同的姿态有序运行着,我看到了很多之前不曾看过的风景,听到了很多不曾听到的故事,认识了很多或许永远不会再见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收获的成长与启发,让我印象深刻。
▲当地教会活动中的老师和学生
从刚到肯尼亚时在北京饭店遇到陌生人不敢上前搭讪,到后来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的诉求,也礼貌地给人留出余地。其实我是一个蛮内向的人,遇到陌生人不会主动搭讪,在公众场合说话需要组织语言,但我感受到调研氛围对我的改变。
▲学员们正在准备报告和汇报总结
随着采的人多了,提问的时候也越发有条理了,我为自己的改变而感到开心。重点是当你坦诚地去与别人交谈,对方也会尽可能多地讲述他们所知道的。
现在,翻开微信搜索框输入“肯尼亚”,里面还躺着十几个有些陌生又熟悉的名字,这些都是我曾在肯尼亚交谈过的人,有华为老员工、有在肯尼亚生活数十年的北京大爷,也有当地理发店老板、奶茶店老板、饭店老板等,甚至还有当时为了方便交流而加入的“狼人杀”群,到现在我也舍不得退……
我很感谢他们,此次调研的结果,离不开他们一点一滴的帮助与配合。
▲在肯尼亚拜访了人类学家Rhodia Mann的家
当然,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专业的调研方法。如何进行零散信息的整合,实现由数据变结论的目的,在后期的调研报告中摸索出如何做数据如何制图等等,这些知识,也一定会伴随我以后的学习生活与工作,让我受益终生。
我从同行一起调研的小伙伴身上也学到了很多,不论英文表达能力还是接人待物的方式、乐于助人,还是有效的表达习惯,与大家的交谈中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我开始慢慢学着做一名表达者而非纯粹的倾听者。与小伙伴的合作与分工,也更加培养了我的团队协作能力与集体精神,让我受益匪浅。
我始终坚定自己观察者的角色,接受社会所抛出的问题,并运用专业眼光去分析解决。在媒体界有这样一句话:每影响一个人,我们都在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这次我带着谦卑的心态面对肯尼亚,下次我会带着求知的热情跟随中南屋走向更多亚非拉国家,看更大的世界,探寻更多精彩。
本文原标题:《一带一路下在非华人的安全风险 | 走访Kenya华人的一点感想》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