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从泥泞的沼泽中走出,用影像打开漫漫长卷

2019-08-13 21:0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导 筒 F I R S T 系 列 专 访
回到水汽氤氲,四季分明的故乡,导演顾晓刚以舒展而沉着的节奏,拍摄完成了剧情长片《春江水暖》,这是关于他故土的一幅影像山水长卷,顾晓刚也凭借此片成为今年FIRST电影展的最大赢家,《春江水暖》获得最佳导演,最佳长片两项荣誉。
查尔斯·吉伯特、查尔斯·德松、穆森·马克马巴夫为顾晓刚颁发第13届FIRST青年影展最佳导演荣誉。颁奖词:导演以生活化的方式融合了不同的日常场景,极具创作野心。导演积极寻求把控不同层面的艺术表达方式,呈现出清晰的美学诉求与超高的完成度。
刁亦男、宋佳为《春江水暖》全剧组颁发最佳剧情长片荣誉。颁奖词:影片在中国城市景观、水墨画卷美学结合的时空融合中寄托家庭故事,在家庭故事里得见关于故乡、社会、季节流转的中国面貌,对传统美学作出现代化的探索。

顾晓刚是第二次来到FIRST:“四年前我以一个纪录片导演的身份站在这个台上,此刻像拿到毕业证书,从纪录片到剧情片,感到FIRST对青年导演不变的扶持和支持,从评委会接过鼓励对我这样一个野生创作者特别重要。”

春江水暖 (2019)

Dwelling in the Fuchun Mountains

导演: 顾晓刚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六百年前元朝画家黄公望以杭州富阳富春江两岸风貌画下《富春山居图》,现今为迎接2022年亚运会,城市翻天覆地革新建设。在此背景下,富春江畔正在举办一场家族寿宴,不料老母亲席间病倒确诊老年痴呆,她的四个儿子因为赡养问题,使得亲情关系发生着剧烈改变。老大家的女儿为捍卫自己的婚姻自由不惜与家族划清界限,老二在勉强营生的环境中面临儿子新婚房的难题;老三一面独自照顾唐氏综合征的儿子,一面躲避无缝不入的债主;老四忠厚老实,却连自己也照顾不好。家族亲情与个人取舍不断受到考验。家庭故事借由一年四季的冷暖变化如画卷般徐徐展开。

顾晓刚,杭州富阳人氏,学服装营销出身,机缘天作接触影像而耕植纪录片数年,而后转向剧情电影创作,企划长卷电影《千里江东图》,两年间历经四季拍摄完成其卷一《春江水暖》,本片入围第7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第58届影评人周单元,并被选为闭幕影片。

《春江水暖》导演顾晓刚 专访

导 筒:

这次这个剧本大概创作了多少时间,是否跟你自己的家庭经历有一些关联?

顾晓刚 :

剧本创作用了一年,创作经历很多都是因为从小到大生长在一个家族系统中,有些听到看到的,一半一半。其实生活在一个这样的城市中,身边亲戚之间好像都会发生一些类似家族间的家长里短的事情。

导 筒:

之前吕乐导演拍《小说》,里面的作家阿城说在东方我们讲究时间的无限性,你之前也有类似的这种表达。你如何看待自己在这次作品当中对孝道、亲情包括对时间的表现?

顾晓刚 :

首先阿城老师讲的关于东方文化里关于时间的内容,总结来讲可能是传统的中国文人对于不管在任何一个艺术媒介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追寻、追求,就是关于时间这种无限性。

像西方不管在建筑或者绘画方面,可能会偏向空间的探讨会多一点。那在《春江水暖》中,一个是基于比较直观能看到的春夏秋冬,再加上结尾有一个回闪,再次回到了夏天寿宴前的那一夜,这一家人在做什么,形成了一个时间的轮回。借自然呈现一些人生观念、轮回观,非常典型的中国文人式的表达等等。

基于到中国绘画的话,得讲中国画的事。因为中国画和西方很大不一样,就是在有中国的山水绘画这个形式初创之时就已经拥有了电影才具备的媒介特性,就是对时间的描绘。古代的卷轴画,它是放在手心徐徐展开观摩的,很像胶片电影的那种卷轴的转动方式,随着胶片的展开,你才能看到下一帧的画面,不是像现在在博物馆看到这样的全景,一下子全部都看到了。那这个玩的就是一个时间的游戏。

另一方面,中国画中讲到很重要的一个,就是它的这种透视点是没有消逝性的,就我们所谓的叫非消失性的散点透视。因为像西方的绘画相对偏向还是有一个消失点和镜头,好处就是它的空间性会很强,类似一个照片一样,具有在一个画面中,在瞬间爆发所有信息的能量感。

像中国绘画因为画的都是山水,而且没有消失点,因为山水远处就是宇宙,包括它在布局这些剧情和拼贴折叠这些时空的时候,就是希望传达时间和空间是一种永续往前,并且不断在演进的一种哲学表达。所以在《春江》中也有在呈现这样的一些哲学命题和美学命题。春江经钱塘到汇入东海。东海其实相当于一个很大的意象,就像宇宙这样,从一个小一点的春江到大一点的钱塘,再到东海,包括所谓的三卷的概念也是在想去呈现这一个大的母题。

导 筒:

你觉得我们在电影拍摄当中,有一些很基础的正反打或者是景别的选择,跟我们的中国传统绘画之间有哪些可以对应或者呼应的地方?

顾晓刚 :

当我们觉得纯粹去自立一种形式,用形式主义去转化的话,会影响跟观众的连接,所以其实也是在找寻这种平衡。从中国传统绘画过来的这种视听语言,一方面对此进行转化,另一方面就是跟观众达到一种平衡,这个是一个考量之一。后来摸索的过程中有找到一个突破口,从对于一个「空景」的理解开始,就举一反三了。

因为我们当时对「空景」的理解,就像是刚刚提到中国传统卷轴绘画展开的时候,会看到一些可能刚开始没有人和景物,只有房子。或者说没有剧情,只有景色。但这部分就已经是剧情的一部分,它就是我们叫「空景」,不是空镜头了。其实《春江水暖》的一个观念就是,我们从那个时候就把它理解成一幅画了,不是电影。所有的人物和剧情发生,都是展开在这片山水空间之中。有这样的理解之后,就可以摆脱为了形式而形式的一种表层理解去处理的时候,其实一切都不一样了。而借这个来举一反三,就真正能去呈现传统或体现那种古意。不是靠表象的表征,还是要靠一个真正的内核。

导 筒:

影片当中四个儿子,包括母亲,这些都是素人演员吗?

顾晓刚 :

90%都是素人。比如除了饰演老二的渔夫是真的渔民,四兄弟都是我的亲戚,其他的都是我爸爸妈妈这边的亲戚。然后职业的演员有奶奶和顾喜,然后顾喜的男朋友就是她(真实生活中的)男朋友,是一个话剧导演,等于说来帮一下忙。

导 筒:

非职业演员在这种大量需要表现人物关系的拍摄中,如何沟通去让他们实现你要的效果的?

顾晓刚 :

因为我们的题材还是一个“家庭生活片”,所以里面的情节大部分还是基于演员自身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在具体实施上还是会以演员自身最舒服的生活习惯为准。当然部分戏肯定是有我们非常明确想要的一些调度,比如演员某些生活习惯很繁复,那就会缩减部分流程,然后结合我们的一些节奏点,大家找一个舒服的平衡点的方式来做。但是还是会去先观察他们自己真正生活中的节奏。

导 筒:

这次看到很多是在春江上拍的江面,或者是从江中间拍岸边的长镜头。水上摄影这方面会不会有很大的困难?

顾晓刚 :

有,水上拍摄主要还是船只一直不好协调。因为没有真正的一条为拍摄准备好的船,我们也是就地取材,找了当地打捞江面垃圾的一艘船,因为那个船的甲板比较的宽敞。然后我们协调了那个船,麻烦就麻烦在船夫变成了剧组一员,他相当于一个轨道员,他需要对摄影、对一些剧情节奏要去了解。

很有意思,这样的一位船夫就要进行每次的拍摄配合培训,还要一大早起。我们跟船夫做了很久的工作,搞关系,培养感情。另一方面就是江上的不确定性,因为有水流变化以及涨潮和落潮,有时候时间凑不好。虽然整个电影拍摄周期很长,但是每次拍摄的单个周期很短,夏天也就十几天,短的时候像秋天只有四五天,有时候可能就撞到涨潮期了。比如说有一次拍游泳镜头的时候正好是涨潮期,演员安全有一定的风险性。从摄影上也需要去掌控,还存在各种不确定因素。都是在流动的:船的速度、它本身产生的抖动、江的波动、江上的调度,都是挑战。江上又不好调度,特别是冬天,远处还有别的小船,调度起来会麻烦一点。

导 筒:

长镜头大概拍了几遍?

顾晓刚 :

夏天拍了两年,一共拍了十二三次,每年拍几次。每一年都有不错的,但最后看到的是我们第二年拍的一条。

导 筒:

春夏秋冬四季的多次拍摄当中会遇到的问题是如何克服的?

顾晓刚 :

最大的问题就是制片上制作上的这种维持性。这个是从来没有想到过的,其实一开始拍只是从一个创作的文本上或者仅从创作本身的理想状态上出发的,还没从制片经验和制作的角度去想,但是后来拍摄的时候就遇到了。

总共拍了两年,第一年一直都没有找到合适的预算,那问题就出来了,因为像常规的拍摄就是两个月到三个月,如果纯粹当一个独立电影,其实也是可以去操作的。发动哪怕仅限的资源,向同学朋友寻求帮下忙,大家就说好一个预算,比如说二十三十万,我们就在预算下,大家倒推,拍完就拍完这样帮下忙。但是一旦周期被拉长之后,第一次大家是可以来帮忙,但是到第二次不好意思刷脸让大家再来,我们要借的钱也都借完了,这样到第二次就遇到问题了,一系列的问题也接踵而至。周而复始,很像是你在一年中不停地拍片子,相当于要拍四个片子,这样的感觉就是不停地在筹备,不停在拍,又不停地再去找钱,这个过程好像是一个很巨大的沼泽,包括对剧组、对演员的维系。等于这两年其实就没有生活,大部分时间都在维系这个东西,拍完了这个阶段又去筹备下一个阶段了。比较麻烦,还是接受了很长久的煎熬。第二年好很多,因为第二年工厂大门进来了,完全就不一样了。

导 筒:

片中有较多全景镜头,其实对于录音方面事有不小的挑战的。

顾晓刚 :

对,李丹枫老师是偏后期时在声音设计上这方面加入的,前期的录音工作方面主要是另一位同期录音师叫马聪,是他完成了整个电影的同期录制工作。这次FIRST的训练营他也在帮忙。很多声音都是需要完全的同期,但机位大部分还是偏离演员远一点,他的收音杆也不大好下,而且我们单个镜头的拍摄时长都是比较长的,对声音的挑战比摄影还大。

导 筒:

这次奶奶的形象,她有时间上的错乱,你觉得她的在影片当中的作用是怎么样的。因为她其实串联了所有的剧情,你是怎样来理解她的角色在影片当中能够带来的这种深层的含义?

顾晓刚 :

其实影片里面也都会有给到奶奶的一些小小前史,以及她和四兄弟的关系,都会在影片中看到。整个影片虽然是有春夏秋冬这种章节、结构感,但最重要的主线就是奶奶这一条。

从戏上说,围绕四个兄弟解决奶奶的赡养问题这个矛盾核心展开,整个戏剧也是从她这个原点展开的。其实她和《一一》中的奶奶还蛮相似的,因为她记忆丧失,虽然说因此会让人尽量包容和谅解这样一位老人,但是四兄弟的现状也有很多原因是由母亲造成的,比如说老四为什么是这样的一个妈宝男的形象,30多岁还找不到女朋友,在生活上不能完成一个男性角色转换的一个状态。

在奶奶这块,其实正好是像康康那样一个小孩的方式去看,一个善良的方式去看这个世界,看四个儿子,它就变成了一个观众的视角去依次看四个儿子的表现。

杨德昌《一一》 (2000)

导 筒:

《春江水暖》应该是今年FIRST时长最长的作品了,这一次刘新竹同时也担任了黄梓导演《慕伶,一鸣,伟明》剪辑工作,怎么会确定与她确定合作,2年的拍摄对剪辑有什么样的影响?

顾晓刚 :

剪辑是我们拍了两个季节之后,我才开始去找的。在我的朋友推荐下找到新竹。真的很幸运,因为我们俩有共同喜欢的书法老师,我觉得就像隔空同学一样。而且他之前也是央美附中的,本身就有绘画的基础了,所以完全就没有屏障,一拍即合。她真的是跟了两年,剪辑了整整一年半。

刘新竹曾担任周子阳导演《老兽》剪辑

整个工作过程就是我们每拍摄完一个阶段都会剪一段出来。在某种程度上,剪辑有重新编剧的过程,因为我们的片子有“时间”的参与,“时间”就在片中就真的是一个角色,所以我们一些剧情会根据真实时间的进行而更改。对原剧本的更改也是基于剪辑到达一定的结果后,我们再进行一个评判。

剪辑就是在做一个我们说的气韵生动的过程,就是如何把整个电影像一个绘画一样展开,场与场之间完成这种紧密的咬合感,同时有生机感,有生命力,还要具有丰富性和矛盾性。可能处理不好就掉出去了,或者另一边平衡不了。这种天平一样的微妙,产生非常丰富的复合性和复杂性,希望给观众们的品尝。

导 筒:

老二这个角色的这条剧情线当中,有很强的纪录片风格或者说是纪实感。你之前做过纪录片,这些创作经历对现在不管是人物还是情节的把握上,会不会有一些帮助?

顾晓刚 :

纪录片那个阶段的经历给我的帮助肯定会有,因为一方面我的写作过程也依靠纪录片的一些经验,写剧本很像做一个纪录片作品。其实黄公望创作《富春山居图》的过程确实也是在拍纪录片,黄公望先生画了七年,前五年就是在富春江边采景,画下他觉得不错的这些山水景色,最后两年是来组织这些山水,这就相当于电影后期中剪辑的开始。

《富春山居图》,作者黄公望,中国元代绘画作品,为中国古代十大名画之一,被誉为“画中之兰亭”、“中国山水画第一神品”。《富春山居图》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纸本,水墨,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该画于清代顺治年间曾遭火焚,断为两段,前段被另行装裱,重新定名为《剩山图》,藏浙江省博物馆。后段仍沿袭原名,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当然纪录片作者对角色的把握肯定会很不一样,因为我们真的会基于角色本身去展开这些剧情,你是会顺着这个材料去生长。纪录片是一个生长的一种创作哲学,跟剧情片可能会有很强的区别。因为剧情片大的体系还是来自于塔科夫斯基讲的“雕刻时光”,要在每分每秒钟进行对时光的把握和精准的雕刻,像纪录片作者可能对电影的哲学观念有很强的这种生长观念,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你的角色一年之后会怎么样?时间会给你非常丰富和复杂性的答案,所以《春江水暖》是时间在指导着我们的创作,它给到很多更智慧的方案。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导 筒:

影片当中其实有很多场景是关于房屋拆迁,很多可能是富阳本地正在发生的现状,你是怎样去了解捕捉这种纪实场景的?

顾晓刚 :

消息的了解方面还好,因为每天政府新闻都会发布,这是整个城市都会知道的信息。另一方面我们的制片还是得到了政府的协助和支持的,在拍摄之初还是通过了政府的允许和支持去做这件事情,不然在起步阶段很难完成这些制作上的体量,哪怕就像我们去江上拍肯定是实施不了的,会进行管治,还有学校等等的空间也是得到一定允许之后再进入的。

就像刚刚说到的时间在参与,原剧作中不知道什么时候拆,会怎么拆,真的是整个事件发生之后,我们去到现场才会看到种种具体的情况。包括镜头怎么转,怎么连接几个兄弟的剧情,就像一个诗句的排比句一样,形成了一个诗的叠嶂。前面是在讲顾喜被赶,这边怎么突然又讲老三了,发现老三之后又讲到了老四,老四之后又转到了爱情,又转回去了。看似在拆迁,其实侯导杨导都有这个手法叫言此意彼,就非常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手法,只是我们在这边相对会做大的一个段落性的这种言辞以他。你看了好像这十几分钟在一直在讲一些其他事情,但发现事实上还是在讲前面那个主题,但也不仅仅讲了前面主题,又把他们每个人的个性表达出来了。

导 筒:

昨天现场放映的时候,提到窦唯名字的时候都有很热烈的掌声。他之前也做了一些电影配乐,但是感觉那些影片的剧情和他自己的音乐风格不是那么契合,但《春江水暖》确实在最近十年甚至更长远的时间里跟他本人的作品有非常大的共鸣。你是怎样去跟他合作的?

顾晓刚 :

《春江》发展到今天这样的完成度,很像一个植物,在慢慢生长,一开始就是一个很简陋的过程。 大家有什么样资源、朋友,大家愿意来帮忙就来帮忙,就一步步起这样。其实窦唯老师这块我们开始肯定是没有任何资源,也没有任何想象。

我们开始只是基于在创作上的一个参照,起初因为想拍一个讲山水的电影,但我们找了很多,至少在电影媒介里面还没有看到一个这样明确的风格,我们自己也不知道怎么才能拍出来,或者它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东西,其实也看不到。

不过还是会有一个参照的,比如有台湾新浪潮,它符合中国传统文人的志趣的系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窦唯老师的音乐。我听到的时候就已经发现,窦老师他自己作为一个个体艺术家,在这个领域已经走了很远了,甚至已经完成了这方面的研究和表达。他在很多年前就已经在做这个东西,包括2014年的《天宫图》。在那个阶段就已经达到了那么高的一个高度,把传统和当代的艺术结合,真的能古为今用,这个是非常难的,在其他的艺术门类中不多,很少见。

窦唯2014年《天宫图》,2016年《间听监》,2017年《山水清音图》

我们很多剧作上就有根据他的音乐来的灵感,比如说冬天摇镜头,直接就是根据他音乐写的很多调度的,还有结尾回闪镜头,就是我在听他那个《溪夜》的时候,才想象出的情境,其实本来没有剧情,但是我听音乐就想到情境和设计,写了那段戏。

在做的时候,我和主创其实都挺有信心的,我们感觉只要这个作品做完给他看,他只要愿意看,我们觉得肯定会打动他。大家虽然不认识,但是只要一看作品,他肯定也能明白我们在思考些什么。后来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几乎发动所有的资源,给窦唯老师写了一封长信,并且发了一些我们的电影资料,他当晚就给我们给我们打了一个电话。当时我和剪辑师新竹在房间里都特别特别惊喜,然后就给了他我们的样片,开始合作了。当然整个过程还是要靠制作公司的支持,因为后来又追加预算了。

窦唯

导 筒:

你有想做成三部曲,后面还是会在家乡拍摄吗?

顾晓刚 :

下一部会是一个新的空间,在杭州春江经钱塘汇入东海。钱塘就是钱塘江,它是一个疆域方面的地理关系,春江是一个上游,然后往东流就流向钱塘江了,最后就会路流出到东海这样的一个自然的疆域关系。根据这个疆域关系来展开我们的电影的舞台空间的关系,下一站就是在杭州这个舞台空间。

钱塘江水系图

导 筒:

有没有近期看过的不错的,可能也给你带来灵感的作品,推荐一下。

顾晓刚 :

我最近看的片子是李沧东的几部老片。他的早期片子还没看,我看了《薄荷糖》和《绿洲》就都挺震惊的。包括8月30号仇晟导演的《郊区的鸟》也要上映了,也很期待。

李沧东《绿洲》 (2002) ,《薄荷糖》(1999)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