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评展|简明展览与晦涩理论并不矛盾,比如爱因斯坦&达尔文

小松,胡怡嘉
2019-08-27 08:13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评展栏目,以亲身的观展体验和独立的视角,评点近期展览。

正在上海展出的“天才相对论——爱因斯坦的异想世界”共展出133件与爱因斯坦有关的文献展品,其中86件是来自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爱因斯坦档案库的原件,《相对论》原稿、爱因斯坦手写的E=mc²公式、诺贝尔奖章等均为原件展出,可谓零距离感受爱因斯坦的气息。上海图书馆的“物竞天择——纪念达尔文诞辰210周年暨《物种起源》出版160周年主题馆藏文献展”虽体量远不及爱因斯坦展,但从徐汇藏书楼、近代文献馆藏中选取的达尔文相关著作似乎可勾勒出思想启蒙之路。

本栏目欢迎投稿,投稿邮箱:dfzbyspl@126.com,邮件标题请注明“评展”。

“天才相对论——爱因斯坦的异想世界”展览现场

爱因斯坦和达尔文是两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他俩一个“爆炸头”一个“大胡子”的形象以及“相对论”“进化论”等著作名字也早已深入人心。然而,普通公众对他们的认识似乎仅止于此,甚至对于科学家爱因斯坦和博物学家达尔文,有着习惯性的排斥,“他们太厉害了,一般人读不懂的吧?!”事情却不然,科学和博物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爱因斯坦与达尔文更是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光的弯曲折射到我们从哪里来。

其中爱因斯坦与中国颇有渊源,宋庆龄、蔡元培等人与之有过信件往来,1922年他更是坐船途经上海,下榻浦江饭店并在如今小南门地区的王一亭居所梓园用餐赏画;达尔文与中国则并无交集,但他的学说是中国近代思想运动的启蒙,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哲学思想和自然科学。且虽然两人相隔近百年,但他们都曾面对过从被质疑到被证明的过程。

面对两个熟悉的名字,面对一堆看似晦涩的公式、解剖图,以及爱因斯坦的手记、“贝格尔”号航行日记,我们可以如何读懂他们?

上海图书馆展出的达尔文著作

启初·天才相对论——爱因斯坦的异想世界

地点:上海世博会博物馆

展期:2019年8月2日-10月20日

票价:108元

点评: 133件爱因斯坦相关展品、86件原件,如果你懂爱因斯坦,能看出展览的每个细节都在诉说着他;如果你不懂爱因斯坦,这个展览或可以让你了解他。

评星:四星半

走进“天才相对论”第一件展品是一页爱因斯坦手写的文字,也许普通观众无法辨认出爱因斯坦所写的每一行文字,但在该页最后赫然写着“E=mc²”这是科学史上最知名的公式之一,由这个公式才延伸出罗斯福的“曼哈顿计划”最终同盟国获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尽管爱因斯坦本人并未参与该计划。

爱因斯坦亲笔手写的E=mc²公式

这件展品源于爱因斯坦4页原稿中的第2页,以英文发表于《科学画报》(Science Illustrated)期刊,标题是《E=mc²:当代最迫切的问题》。这是爱因斯坦在广岛和长崎遭受原子弹轰炸后所写。他在文章中探讨了相对论出现以前的两个基本物理定律:能量守恒定律与质量守恒定律。

E=mc²,像是展览的序言,让观众迅速走入爱因斯坦的世界,顺着展线往里走,右边墙上记录了爱因斯坦一生的时间线,不同于一般的平铺直叙,此处的时间线借由的是爱因斯坦理论中光线弯曲的形式,再往里看是一个个圆形的“蜂巢”般的“时空黑洞”,一个个“黑洞”中便是爱因斯坦不同时期、不同面向分门别类的文献资料。如果你是一个了解爱因斯坦的人,会发现展览的这种呈现方式都很“爱因斯坦”,如果你是一个门外汉,就请走入这一个个“黑洞”,当你走完展览的30余个“黑洞”,会发现被认为是“天才”的爱因斯坦并不难懂,除了在他的奇迹之年(1905年)发现的光电效应、布朗运动和狭义相对论外。他也是一个普通人、关心政治、常与家人通信、爱巴赫和莫扎特、也读中国老庄哲学。

展览现场以一个个“黑洞”讲述爱因斯坦的一生

展览正是通过这些爱因斯坦的手迹、通信等勾勒出他的科学成就和日常生活,其中“爱因斯坦与东亚”部分特别为上海所设,其中以各种资料展示了爱因斯坦的中国行,以及他作为世界公民和和平主义者对日本侵华战争的关心。

在这一部分,一张1922年11月爱因斯坦做客梓园与王一亭、于右任等人的合影让中国人看来倍感亲切,除了可见的图像之外,不可见的历史也可通过来往信件和前后的时间线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瑞典皇家科学院秘书代表诺贝尔委员会发送的电报,上附时间1922年11月10日。

比如,此前国人曾认为,爱因斯坦在上海汇山码头或者浦江饭店收到获得诺贝尔奖的电报,其实则不然,通过展览中上海行程的记录和展出的诺奖电报(上附时间为11月10日)等信息可知,爱因斯坦或是在香港到上海的邮船上收到诺奖电报,但可以确定的是,上海是爱因斯坦获奖后首个到访的城市。此外,几封爱因斯坦与蔡元培的往来邮件可知,原本蔡元培邀爱因斯坦赴北京大学演讲,但因为种种误会未能成行。

蔡元培邀爱因斯坦赴北京大学演讲信件

如今上海北外滩的提篮桥地区也是二战时期犹太人的方舟,展览的一件展品“关于输送计划”虽与上海的“犹太方舟”无直接关系,但通过此件展品可知在1934年1月,莫里斯·威廉向爱因斯坦提出了“为德国犹太人在中国寻找新家的可能性”,鲁道夫·卡茨对此予以肯定,他认为,“中国没有种族或宗教偏见。”且中国合格的技术人才求之若渴,“输送计划”可以让双方受惠的想法。对于将德国犹太人输送到中国的行动计划。爱因斯坦和妻子艾尔莎也曾邀请少数人到家里讨论过这一想法。虽然“输送计划”最终没有施行,但可见犹太人和中国的渊源。

爱因斯坦致卡茨的打印回信,信中爱因斯坦试图说服卡茨与莫里斯・威廉合作执行输送计划。在这封信中,爱因斯坦敦促卡茨与莫里斯·威廉合作,努力以最省力和最能取得预期效果的方式使用有限的资源。

8月初杨振宁教授参观了启初·天才相对论——爱因斯坦的异想世界特展 图为杨振宁在展品广义相对论手稿原件前。

在爱因斯坦的众多中国“粉丝”中,也有一位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在展览开幕当天,他如同普通观众般浏览了展品,其中一件1954年哈尔斯曼夫妇发给爱因斯坦的电报勾起来他的回忆:

这封电报是知名摄影师菲利普‧哈尔斯曼给爱因斯坦的75岁生日祝福。哈尔斯曼曾两度被爱因斯坦和其同事所救,分别是在1928年他被控谋杀父亲,以及1940年菲利普遭美国拒绝入境时。爱因斯坦写信给当时的美国第一夫人(罗斯福的妻子),力劝她将哈尔斯曼加入杰出艺术家的名单中,若拥有杰出艺术家的身份,就可以取得紧急签证。如今,哈尔斯曼是公认20世纪最有才华的肖像摄影师之一,展开现场展出的一本以爱因斯坦为封面的《时代》杂志,封面肖像的拍摄者正是哈尔斯曼,这张照片也成为世人最为熟悉的爱因斯坦肖像之一。

这段展品背后的历史,当年杨振宁也曾听哈尔斯曼亲口讲述。

哈尔斯曼夫妇发给爱因斯坦的电报。

展览的最后部分展出了爱因斯坦获得的诺贝尔奖章等诺奖相关资料,其中一枚金色的诺贝尔奖章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大家似乎带着眼神放光地感叹“这就是传说中的诺贝尔奖”。而同样拥有诺贝尔奖章的杨振宁,则透露出一些秘密,其实当时诺奖委员会给了3个奖章,两个为供展示的复制品,一个是“真品”。此次爱因斯坦展展出的奖章是真品。

诺贝尔奖章

从爱因斯坦少时的成绩单,到1955年爱因斯坦最后的笔记本,展览勾勒了爱因斯坦的一生,可谓诚意满满。且展览中尽可能将文献与照片结合,常常会在文献边出现一张爱因斯坦当年的留影。除了133件文献外,展览也有几处空间以交互的形式解析爱因斯坦的科学理论。随着展览的进行,主办方也将根据观众需求增加手机语言导览,而讲述这些展品的均是中国相关领域的专家,其中还包括了杨振宁,但杨振宁会讲哪件展品,还需观众自己探索。

展览现场展出的爱因斯坦最后的笔记本

联想到当下以视觉元素或名人效应为卖点的“网红展”,爱因斯坦展可谓沉下心研究、打造每一处细节,也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名人效应”。爱因斯坦喜欢黑板上推算各种公式,展览中一处爱因斯坦书房还原,黑板上同样写有公式,这些公式绝非根据图片“临摹”,而是找了爱因斯坦的研究者书写。此类细节的精到隐藏在展览的各处,这些处处皆有的细节也为当下各类展览提了个醒,展览的要义在于感受和获得,而非只是拍照打卡。(文/小松)

爱因斯坦展互动项目之一

物竞天择——纪念达尔文诞辰210周年暨《物种起源》出版160周年主题馆藏文献展

地点:上海图书馆

时间:2019年8月1日-10月31日

票价:免费

点评:文献本身的惊艳之外,或是客观条件所限,布展的方式更多像是“陈列”。

评星:三星

在查尔斯·达尔文诞辰210周年之际,上海图书馆拿出了自己的一系列馆藏精品为其“庆生”。

展览分为两个块区,一楼近代文献阅览室的开放区域展出中文文献,着重展现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在中国近代发展史上激起的浪花,而一旁的一条小通道径直通向的“上海客堂间”则选取包括1892年《物种起源》第六版再改版在内的英文文献,概述进化论的发展缘由及在欧洲的影响。

“上海客堂间”展区

展方首先将观众引进上海客堂间,通过对达尔文生平、“贝格尔”号科考、进化论和《物种起源》一书问世前后的概述让观者对展览的背景有一个笼统的了解。配合展出的文献有《“贝格尔”号航行日记》、不同版本的英文版《物种起源》、以及受达尔文进化论影响的几部西方生物学和哲学著作。《物种起源》虽然在1859年出版后就立刻在英国流传甚广,但其对上帝造物颠覆性的观点还是引起了当时以宗教中心的保守社会的反对声音。一张1871年达尔文头猩猩身的讽刺漫画形象地展示了这一点。可以看出,由于馆藏本身的限制,此次展览的重心并未放在这一部分,要靠“客堂间”的小天地容下达尔文的进化论在人类自然科学史上的重量也着实不易。

“贝格尔”号航行日记

相比之下,中文文献的数量和含金量足够深厚,展览空间也更余裕。馆方在宽阔的展览区前后各布有三块展板,从进化论最早在中国的引入说起,讲至严复的《天演论》对进化论思想的借用和发展,胡适的文学观中流露的“适者生存”的理念,后到进化论与中国近代思潮的关联,以及对中国近代生物学的重要启发。包括历史、政治、文学、科学在内的内容被高度浓缩在展板上,对观者来说需要处理的信息量之大本已经很有难度,而展板摆放位置和文献的不对应更让观者沉下心来走进一段段历史变得艰难。馆方将多块展板集在一起而文献则陈列再一个个玻璃展柜中,当普通观众而非学者被宏大的背景知识冲地晕头转向再投入展品时,可能只能发出“嗯,原来这就是XXX”的感叹。文献本身的思想价值由于布展的不佳而有所减色。这不仅让人想到去年秋天,上海图书馆仅展不到十天的“古代书籍装潢艺术馆藏精品文献展”,也是文化价值极高,在专业领域备受推崇,但同样存在普通观众只能读懂九牛一毛的问题。

严复的《天演论》

当然,对于普通公众而言,书籍是了解知识的窗口,借由图书馆的优势,这次展览的每件文献旁都标明了具体的藏书位置方便想进一步了解的观者借阅。这为非专业但想要通过此展有一定深度了解达尔文和其在中国近代史上影响的普通观者来说或许有些帮助。(文/胡怡嘉)

从体量看,爱因斯坦展远超了达尔文展,但相比“用颜”观看的“网红展”,看爱因斯坦和达尔文更需要“用脑”去探究。用心体会,获得的会比想象中多得多。

    责任编辑:黄松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