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吹爆全网的戛纳金棕榈9分神作-《寄生虫》,有点爽但还不够
豆瓣9分,戛纳金棕榈奖加身,韩国鬼才导演奉俊昊(《玉子》、《雪国列车》、《汉江怪物》、《杀人回忆》)的全新作品,演技派影帝宋康昊(《杀人回忆》)领衔——《寄生虫》已经被全网吹爆。
这部为韩国拿下首个金棕榈大奖的片子,其意义相当于《霸王别姬》之于中国电影界,甚至有人说这部片子早早的就预定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如果真的是这样,那这绝对是世界对于韩国电影界的嘉奖和肯定。
而这种肯定,是建立在韩国电影人孜孜不倦,步步为营的努力上的,与中国电影多年来躺在巨大票房红利上原地踏步甚至退步比起来,韩国电影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甚至已经跟上了日本的步伐。
虽然已经被吹爆,网络上也出现了众多的三刷四刷N刷党,这部片子总体的观感是电影语言的技术层面近乎完美——映射的社会现象有根有据,演员的表演到位,节奏一流,画面结构考究,剧情有欢乐、有悬疑、有惊悚、也有反思。但看完之后,总有种吃了一顿考究的法式大餐,但完全没有填饱肚子的感觉,就是很爽,但还不够。
【剧情简述】
一个考了四次大学还在复读的男青年,跟父母和妹妹住在一个狭小的半地下,一家人以诸如为披萨店折盒子等零工为生。一次偶然的机会,男青年的朋友给他介绍了一个教一户富人家女儿英语的工作。
青年一家似乎看到了爬出地下室的曙光,除了青年顺利“勾搭上”富家女之外,随后青年引荐他的妹妹教富人家小男孩艺术,设计让富人开除了司机和女管家,青年的父母取而代之,当然这一切都在富人并不知道他们是一家人的前提下进行的。就这样,穷人的一家四口顺利为富人一家四口工作了。
就在富人一家出门为孩子庆生露营的一天,小青年的一家四口占据了富人家明亮宽敞令人心旷神怡的大房子,开起了party,这时被开除的女管家谎称拿东西,进入到了地下室,小青年一家发现了她的秘密,原来地下室有一个很大的暗室,是建造房子当年为了躲避可能的战争修建的一个庇护所,由于房子几经转手,这个庇护所已经不为房主所知。
原来女管家的老公住在这个地下室,靠富人家的食物生存。新旧女管家之间相互交锋,戏剧冲突十足,这时女主人打电话告知要提前回来,因为大雨淹没了露营地。青年一家反制了原管家两口子,把他们绑在了地下室,而原女管家也因为从楼梯上摔下而成为了重伤。
青年一家仓皇逃出豪宅,回去发现自己半地下室的家被大水淹没,全家人跟其他穷人在一个救济地点过夜。第二天日出晴朗,富人一家决定在家中举办生日party。原管家的老公被放了出来,由于他的老婆重伤死亡,让他失去了理智,大闹生日宴,用石头砸了青年的脑袋,用刀捅了青年妹妹和妈妈,最后被青年老爸刺死,青年老爸又释放了内心的压抑,刺死了富人家的男主。
在一场生日宴高潮后,青年和母亲活了下来,妹妹去世了,青年的脑袋被砸得有些不好,当他恢复过来之后,发现父亲其实藏身于豪宅的地下室,在新的主人家中“寄生”。青年发下誓言,要成为富人,影片的镜头也似乎实现了他的誓言,青年去买那栋房子,放出父亲,但画面一转,一切又回到现实中,回到青年发誓的那一刻,原来解救父亲也只是一个幻象。
【另一种结局】
虽然影片结尾的那个青年幻象和现实的两种切换,会给观影带来一种惊喜,但也许可以有另一种处理办法,就是在青年变富解救了父亲之后,发现一切只不过是父亲的幻想,而一家四口人除了躲在地下室的父亲之外,都在那场灾难中过世了。父亲也只不过是依靠着幻想和新主人家的食物苟活,活在一种错落的精神状态中。
【黑暗版《小偷家族》,戏剧版《我们》,家庭版《天才枪手》】
在观看《寄生虫》这部成熟的商业片中,会出现许多熟悉的观看体验。在青年一家设计一个个地打入富人家的过程中,有种《天才枪手》的节奏感,或者是《惊天魔盗团》的那种诡计迭出的惊喜感。
而在整个片子的人物设置和对位关系中,穷人一家四口、富人一家四口,就与《逃出绝命镇》导演的新作《我们》如出一辙。不过《我们》这部片子过于刻意、过于营造那种内容的深刻感,反而不如《寄生虫》来的爽快。
看到《寄生虫》的海报,第一直觉就反应出来——这不是一种黑暗版的《小偷家族》么。与是枝裕和温情脉脉的碎碎念不同,奉俊昊带有一种对现实的戏谑和嘲笑,两部片子虽然形式有些趋同,但是内核却一个在人际感情,一个在社会现象上。
【出彩的那些意象】
石头——片中最初青年的朋友给他带来一个据说是可以带来好运的石头,而这个石头也被青年一直心心念的贯穿整个影片。有人说这石头是一种运气的象征,也有人说这石头就是贫穷的象征,因为青年曾经说这石头“一直粘着他”。
但在我看来,这石头是一种更具有动机的东西,代表着这个青年打破社会阶层的一种欲望。靠这个石头他进入了富人家,教富人的女儿,并顺便把她“搞到手”,眼看就能跳出自己的这个阶层。而在影片最后,当他幻想着自己有钱买了那栋房子之后,有点像是还愿的样子把石头放回了水里,代表着他已经完成了阶层跨越的过程,这个欲望也就消除了。
在大雨冲毁了家里时,青年回去救出的就是这块石头,也暗示了这种欲望是如此的固执和强烈的生长在他的心中。导演很巧妙的将一种无形的情绪物化为一个符号,让那个贫穷的男青年,可以抱着他进入富人阶层的欲望在电影中一路狂奔。
善良和蟑螂——在青年一家聚在富人不在家的房子里,仿佛他们就是房子主人一样的吃着东西喝着酒的时候,青年的母亲说出了几个片中的点睛之笔。一个是在谈论到善良的女主的时候,她说还不是因为“有钱才善良”。
而当一家人说他们这样很好的时候,她又说,如果这时候主人回来,这一家人就会像蟑螂一样四散而逃。这个比喻简直妙绝了,我们都有过夜晚在厨房开灯看见四散逃开的蟑螂的经验。而当主人一家突然回来的时候,青年一家的确像蟑螂一样,藏身于桌子下,伺机而逃。
穷人的味道——片中有个特别明显的意象,就是穷人的味道,明显到甚至有点让人反感,太过于刻意了。富人夫妻反复的在讨论从青年一家身上闻到的那种味道,也许是挤地铁,也许是油烟,也许是廉价的洗衣粉,也许是半地下室住所潮湿发霉的附着。
表面上说的是气味,但实际上说的是气质,是一种行事的风格。对应着上面说的因为有钱变得善良,穷人的气质在片中呈现出来的是一种生活的狡黠,是一种匮乏状态下的处处算计,是因为怕来之不易的东西失去的一种患得患失,更是被挤压已久的那种变形的尊严。
计划——在逃出富人家,发现家里被淹没,跑到救济点过夜的时候,青年问父亲,接下来应该怎么办,女儿也一直在问计划是什么。而父亲淡然地说,最好的计划就应该是没有计划,没有计划就不会被打乱,没有计划就不会有失望。
这种消极态度的背后,其实是一种无奈。他不想计划么,他不想按照自己的想法走么?就像蟑螂计划的再好,还是会被突然开灯而来的鞋底所打断。这种无奈的本质就是——穷人不是不想计划,而是没有计划的资本。他们只能是被生活所推着走,做出一个又一个本能的反应。在一切是非选择面前,都以吃饱穿暖为最高的选择标准。
【不足的那些感受】
人物动机——也许导演想要构建出那种穷人被生活所迫,毫无计划能力的感觉,片中的人物反复都是导演的木偶,被一种强大的力量推着走,被动的做出自己的反应。很难看到他们内心的一种情绪和自我意识的发展。
剧情可以虚构,但感情不能——也正是因为这种剧情过于精巧的原因,人物很难展现出内心的一种感受。虽然剧情可以虚构,再幽默、再黑色、再夸张观众都可以接受,但情感是不能虚构的,电影的情感只能比现实更强烈。可在《寄生虫》中,观众似乎找不到跟人物之间的情感共鸣。过于刻板的人设,诸如傻白甜的富人、精明过头的穷人也让人心生疑窦——这么精明会演戏的穷人,怎么会把自己的生活过得那么糟糕,过的那么穷?
甚至是在影片的最后,为了家人拼命的青年的父亲,在杀死了富人男主之后,竟然不顾躺在地上的女儿和受重伤的老婆儿子,自己径直逃回地下室。也许导演是想讽刺他人性中的怯懦和符合寄生虫本质的那种只求生存下去而没有道德感和道义心。但这种人物情感和呈现出来的动作行为是让一个正常的父亲都难以接受的。
对贫穷和富有对立的讨论以及主题的失焦——《寄生虫》的一个最重要的观感就是,感觉说了很多,但看完之后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影片做到了让很多人不舒服,讽刺了富人的虚伪、穷人的狡黠,描绘了不同阶层之间人交流的障碍和误解等等。但一切内涵又在一种快节奏的切换中,失去了探讨的深度。
如果就贫穷问题来说,基本只有两种原因:个人和社会。个人的懒惰、不努力、逃避责任等等负面的行为会导致贫穷;社会的阶层固化,缺乏上升通道和上升机会,同样也会导致穷人更穷,富人更富。
而《寄生虫》没有深入这些问题的本源,只是用一种魔幻现实的语言,夸张的行为方式和黑色幽默式节奏变化将问题夸张的呈现了出来。面面俱到的陈述,必然会导致主题的失焦。也就会让观众看完觉得很多信息内容,很爽快,但总觉得哪儿还不够,哪儿还没说透。
或者说,抛开一切深刻的东西,电影是观众的一个现实避难所,是情感的发泄地,这部片子做到了一种故事梦境的营造,在戏剧性和美学方面充分的展现了导演的电影技术,但在情绪上,始终给人一种隔靴搔痒,脱了裤子给人看毛内裤的感觉。
无论是穷人暴富的欲望,还是理解只能居于贫穷的深刻,抑或是不同人之间交流的无力感,这些情绪哪一个一撸到底,都是一个爽点。可导演就是不给足,观众刚要撸起,导演就换频道了。也许是刻意而为,让观众的情感受挫成为一种全新的观影感受,但作为观众,还是那句话——有点爽,但还远不够。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