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古画如何影响了大卫·霍克尼?北京个展“大水花”有答案

澎湃新闻记者 陆斯嘉 综合报道
2019-08-12 08:06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当今最具影响力、最受欢迎的英国艺术家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8月将来到北京,再次举行个展。“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获悉,8月30日,北京木木艺术社区将迎来开馆展览“大卫·霍克尼:大水花”,展览与伦敦泰特美术馆合作,呈现100多件大卫·霍克尼作品。观众还将通过展览了解大卫·霍克尼与中国和古代书画的关系:中国画在画论、技巧、视角等方面都对大卫·霍克尼的创作影响深远。

2015年,大卫·霍克尼曾携个展“春至”亮相佩斯北京,并展出了霍克尼在他的故乡约克郡创作的IPAD绘画和两件多屏视频装置作品。

大卫·霍克尼

澎湃新闻获悉,8月30日,位于北京钱粮胡同的木木艺术社区将迎来开馆重磅展览“大水花”,展览与伦敦泰特美术馆合作,将呈现100多件大卫·霍克尼的作品。大卫·霍克尼1937年生于英国布拉德福德,先后就读布拉德福德艺术学院和伦敦皇家艺术学院。1970年,年仅33岁的霍克尼在伦敦白教堂美术馆举办了首次个人展览,从那时起,他便一直吸引着批评家和公众的注意力,并在此后的50年间接连创作了一系列举世闻名的作品。2018年其油画《艺术家肖像(泳池及两人像)》以9031万美元(6.26亿人民币)的高价拍出,成为当年在世最贵的艺术家,2019年,这一纪录被美国艺术家杰夫·昆斯(9110万美元)刷新。

大卫·霍克尼,《艺术家肖像(泳池及两个人像)》,1972

现年82岁的大卫·霍克尼,从1961年起,工作生活于伦敦、洛杉矶、巴黎等地,他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毫不遮掩,从情感的刻画到绘画作为图像所存在意义的深入研究,在不同时期环境下,对不同主题媒介的绘画进行探索。

据主办方透露,展览“大卫·霍克尼:大水花”将以100余件作品全方面、多维度地呈现大卫·霍克尼从20世纪50年代持续至今的艺术生涯,如他对于将现实风景二维化的图像再现,焦点透视的观察,以及最近对于数字技术媒介的实验。展出的作品包括泰特美术馆馆藏,也是大卫·霍克尼标志性的系列性杰作,如《更大的水花》《我的父母》等。

大卫·霍克尼《我的父母》1977
大卫·霍克尼《克拉克夫妇和帕西猫》1970-1

针对大卫·霍克尼与中国和古代书画作品特殊的关系,在八个艺术机构以及藏家的支持下,此次展览也策划了特别的单元。中国画在画论、技巧、视角等方面都对大卫·霍克尼的创作影响深远。尤其是卷轴画“散点透视”和“移步换景”的构图和观看方式。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他在1998年策划并参与摄制的影片《与中国皇帝的大运河一日游》。在其中霍克尼详细讲述了他在清代宫廷绘画巅峰之作王翬的《康熙南巡图》中所感悟到的一种动态的描绘时间和空间的方式。《康熙南巡图》将与大卫·霍克尼的相关作品并置,激发出跨越文化语境和时空的对话。

王翚 宋骏业 杨晋等 《康熙南巡图(卷六)》局部 1632-1717

在展览上,观众将看到一路以来霍克尼是如何踏过无数的小径,探询着观看和再现的本质,以及他又是如何成为了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与此同时,展览不仅是霍克尼与中国的再次对话,也是古代与当代、东方与西方有关艺术的本质思考的又一次沟通。

大卫·霍克尼《旅店天井的景观Ⅲ》1984-5

延伸阅读

霍克尼《中国日记》:孩童般天真的好奇心

大卫·霍克尼

1981年,大卫·霍克尼与72岁的英国诗人斯蒂芬·斯彭德(Stephen Spender)曾到访中国,并于1982年将这段经历集结出版,名为《China Diary》,中文版《中国日记》此前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引进出版。

《中国日记》

2015年,霍克尼时隔34年到访中国举办个展《春至》曾引起轰动。作为当今国际画坛最具影响力的大师之一,霍克尼为《中国日记》创作了158幅插图,这些珍贵的图像档案记录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鲜活的社会图景。一行人先后游历了香港、北京、西安、南京、杭州、无锡、上海、桂林、广州等地,短短3周的旅行给每个人都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霍克尼曾在与诗人斯彭德回忆并讨论这段精彩旅程时,以“小学生第一次前往另一个大洲”时的视角来描述这本《中国日记》的呈现方式——它是碎片式的,同时也保有着孩童般天真而热情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书摘:

霍克尼:“我们三人长达三周的旅行非常地愉快和令人激动。最起码我是这么觉得的,这也是难以忘怀的回忆。这个原本只存在于想象之中的国度突然出现在你面前。你带着某个固有印象前去旅行,写下关于那里的一切,而我则画下那里的一切。……艺术家经常要旅行,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他们感兴趣的事情,或他们知道这一定会让他们感兴趣的。在去中国之前,我完全没有任何关于这个国家的概念。我现在要做的,是静静地坐下来,好好思考那时的人和事。”

右一: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 右二:史蒂芬·斯宾德(Stephen Spender)

中国之行路线图

没有哪一对结伴旅行者像艺术家大卫·霍克尼和诗人斯蒂芬·斯彭德一样融洽而天赋异禀。他们共同的才华让这本图文并茂的中国行记变得生动有趣,同时也带来意味深长的启示。这些故事既记录了他们与中国的年轻诗人、艺术家的交流,也记录下了他们对中国普通百姓及社会百景的细微观察。旁听这些充满智慧的旅行者在中国进行的众多谈话是一个非常享受的过程,这些谈话富有启发性,既严肃又轻松。通过他们的眼睛观察中国日常或奇特的生活同样是一种享受。

书摘:

汤沐黎询问大卫是否喜欢抽象艺术。大卫再次指出,他不是一名理论家,而是一名艺术家。“不过,”大卫继续说,“问题是,我认为,有些人喜欢新鲜事物,因为他们希望有变革:他们经常在开始的时候充满力量,然而这种力量在一段时间之后就会蒸发。在力量消失的时候,你只能留下很少的成果,但是在有力量的时候,创作出来的作品的确是有些精神的。我有时候会想,艺术家能够在限制中被激发出更多创造力。比起创作一幅有一百条线条的绘画,你被指示创作一幅只有六个线条的绘画时一定更有创造力……但所有的一切都因艺术家自身的想象力所决定。我倾向于认为,所有事物都在想象力之中。抽象艺术肯定已经丢失了多年前它曾有的那种力量。”

霍克尼在杭州户外作画时被孩子们团团围住。
霍克尼在旅途中画下了他的旅伴英国诗人斯宾德
霍克尼与斯宾德
霍克尼镜头下的西安大雁塔
霍克尼镜头下的颐和园宝云阁台阶
霍克尼笔下的天安门广场
霍克尼笔下桂林的山

那次低调的中国之行,此前在国内提及不多。那时西方现代艺术才刚刚涌入中国。但无疑,霍克尼的绘画和艺术观念,在他离开之后的几十年里,对中国的艺术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霍克尼本人的著作和霍克尼访谈类的中文图书被一版再版。

霍克尼在2015年佩斯北京个展的采访中所说,他很惦念当时在广西遇见的一个小男孩,当时他8岁,父亲是船工,会画画。霍克尼拿了几支蜡笔,给小孩示范,小孩一开始说不喜欢画画,后来看得很感兴趣,然后拿过画笔画了只猫。在霍克尼看来,这孩子很有天赋,他很想知道他现在怎么样了。

(资料来源:佩斯画廊公号,有删改。)

 

    责任编辑:顾维华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